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_第1页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_第2页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_第3页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_第4页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 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 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苓解表,而经方用其清 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 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认识六经实质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 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 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 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 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

2、实质也 自然明白。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 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 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 椒等治表证经验。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 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苓、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 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 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

3、:“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 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 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 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 即经方起源于 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 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 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 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 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

4、复方方 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 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 是八纲。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 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 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 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 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 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

5、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 97 条、第147条、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 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 才形成六经 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 恰亦相吻合。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 八纲”。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 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 的丰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 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 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 即里

6、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 质大白于天下。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 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 对应理论。认识方证对应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应,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 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 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 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 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 病有无疗效,

7、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不过方证之辨, 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 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一枚。具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即单纯的少阴表证。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 阴病。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 (炮)一枚。 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 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8、。水发其汗即 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 黄,使其方证对应。相类的方证,还有小半夏汤方证和生姜半夏汤方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 括剂量。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每味药有清楚认识。如 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故当太阳病, 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这里不 称桂枝汤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 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药量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 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又如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因原

9、是外邪内饮证,误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 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 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既要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 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由方证探索经方用药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 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 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深刻说明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 药以方剂为主。因其很少论述单味药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但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须要 据证加入对应药物。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 对

10、应。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 对应的药物。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 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 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和麻黄酒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 表,还能祛湿治黄疸,再遇黄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白虎汤 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 渴作用,因热盛津伤口渴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烦躁时适用 石膏;又通过理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等类证, 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心下痞,临证凡遇里虚胃脱胀满时可用人参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后世、近代出 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点,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 发展经方方证。掌握经方方证,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