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_第1页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_第2页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古陶瓷胎质鉴定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对古陶瓷胎质的鉴定仅凭人眼直 观,其结论也非常简单,多以形容词来表述。形容颜色就是 黑、白、酱、紫、灰、黄、红等等;形容质感就是饼干、糯 米、致密、疏松等等。这种鉴别方法不但远远落后于采用现 代高科技手段的造假者,也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面 对严峻的作伪形势,鉴定者必须摆脱传统经验的束缚,拿起 高科技的武器与之战斗。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采用 现代科技手段鉴定古陶瓷胎质是否可行, 是否实用 ?回答是肯 定的。科技鉴定的可能性古陶瓷的胎都是采用天然矿物材料制作的。既然是天然 矿物,就应该有各自特有的矿物结构和成分指数。古陶瓷制

2、胎工艺相对简单,在元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多数采用 单一原料生产 (一元配方 ) ,少数采用二元配方。虽然元代以 后景德镇窑开始采用二元以上的多元配方,但都是使用周边 地区矿料。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不同品 种陶瓷的胎质,其矿物特性和元素成分是有明显特征和差异 的。如果我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了解它们的矿物特性,鉴 别它们的元素成分和含量, 就可以从中获得鉴定真伪、 时代、 窑口和品种所需的科学数据。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及其后世仿品的胎质对比 为例,冯京元大都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哥窑瓷片样品的瓷胎特 征成分为 Al2 ,O3(三氧化二铝 )、TiO2(二氧化钛 )和 Fe2O3(

3、三 氧化二铁 )。其中 Al2O3 和 TiO2 含量高为传世哥窑的特征。 Al2O3 含量一般在 24 29,TiO2 含量平均高于 1。历 代景德镇仿品瓷胎中的 TiO2 含量都在 0.5以下,现代仿品 瓷胎中 TiO2 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此外,我们又测得龙泉 黑胎青瓷的瓷胎成分中 TiO2 含量低于传世哥窑,平均为 0.75,在 1以下,且釉的成分也与传世哥窑存在较大差 别,据此可以断定这两种青瓷属于不同品种,证明了传世哥 窑并非龙泉窑所产的说法。我们在对许多品种的古陶瓷的研究中都会发现一个普 遍规律,就是前期产品的质量要好于后期产品。其重要原因 就在于原料,并非后人的制瓷技术不如前人

4、,而是前人先行 选用的是优质原料,给后人留下的是劣质原料,当原料资源 全部枯竭了,生产也就截止了。今人在制作仿古瓷时,由于 古瓷原料的枯竭,只能使用替代品或改变加工工艺,这就为 我们通过胎质鉴定来辨别真伪和断代提供了客观依据。绝大多数仿古陶瓷在原材料的选取上与古代真品是有 差异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古人所用次生优质矿物原料早 已枯竭,今人只能采用原生矿物原料和部分化工原料替代。 而替代品的矿物成分和化学元素与古代真品不会完全一样, 最多也只是貌似。 它有可能骗过人眼, 但很难骗过科学仪器。以定窑为例,胎中含有较高的 CaO(氧化钙 )是宋代定窑 瓷器的一大特征。 CaO 既可以作助熔剂,促使瓷

5、胎烧结;又 可以作矿化剂,促进胎中莫来石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定窑瓷 胎的机械强度。在 450 倍显微镜下观察定窑瓷胎中所含的晶 相,自晚唐至北宋变化不大,都含有莫来石、石英、和方石 英以及数量不多的玻璃相,未见有高岭石和长石残骸。瓷胎 中偶见的扁平形气泡,正是由于手工炼泥所致。在宋代和金 代的定窑瓷胎中,莫来石晶体生长较大,纵横交错在整个胎 体中,而且有些针状晶体还自胎向釉中生长。这些发育良好 的莫来石晶体一方面与 CaO 的矿化作用有关, 另方面与烧 成环境有关。在这一时期的胎质中,还可以观察到少量云母 残骸。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 历代定窑瓷胎的 CaO 含量 变化明显,而且是依次递减:

6、唐代最多,达到4.82;五代次之,为 3.36;宋代是 2.16;金代和元代分别是 0.83 和 1.58 ;现代仿品最少,仅有 0.20。为什么会这样呢 ? 是古人有意添加的化学成分吗 ?显然不是 !根据经验判断,瓷胎中 CaO 含量的多少, 是由瓷土的风化程度所决定的。 瓷土 的风化与地下水的长期侵蚀息息相关。北方土壤多为碱性, 其中含有丰富的钙。瓷石在风化成瓷土的过程中,周围土壤 中的钙离子会随着雨水侵蚀融入到瓷土中,风化越深,瓷土 中聚集的钙就会越多。瓷土中含钙量的多少,是判断瓷土风 化程度的重要技术指标。由此可以判定,由于早期定窑产品 使用的瓷土原料风化的程度最高,所以含钙量最多,现

7、代仿 品使用的瓷土风化程度最浅, 所以含钙量也最少。 有人会问, 为什么现代人不使用风化程度高的瓷土做仿品呢?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原料早就被古人用完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以 后,就可以把瓷胎中 CaO 含量的多少作为定窑瓷器的一个鉴 定指标,即指纹元素。 CaO 含量在 0.6以上者才有可能是 古代真品,年代越久,含量越高。 CaO 含量在 0.5以下者 即应定为现代仿品。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可能” ,而不 是“肯定”。判断一件器物真假,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还要综合其他因素。原料加工工艺的鉴定从野外采集或购买来的制瓷原料,经过必要的加工处理 后才能使用。原料的加工工艺一方面要根据原料的性质

8、来确 定,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产品的品质要求来把握。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现代仿制者由于主观和客观上 的种种原因,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现代工艺带入到仿古 陶瓷的制作中去。它会在器物的表面留下特有的痕迹。现代 机械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同时也改变了原 有材料的物理性质。采用现代工艺加工出来的陶瓷坯料与采 用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坯料存在以下几点不同:次生矿与原生矿 次生矿又称土料,是指经过自然风化后的陶瓷原料。原 生矿又称石料,即未经自然风化或自然风化较浅的陶瓷原 料。自然风化较深的优质高岭土由于颗粒较细,又含有丰富 的钙镁离子和天然有机物质,所以一般不需要再作粉碎处 理,只

9、需经过简单的淘洗和滤水后就可以直接用来制坯了。 即便是风化较浅的高岭土 (又称砂质高岭土 ),虽含砂较多, 也只需要经过简单的粉碎加工和淘洗即可使用。古人多使用 次生矿制作瓷器,只有近现代有了新能源和电动机械后才开 始大量使用原生矿制作陶瓷。此外,原生矿由于先天不足, 缺少钙镁离子和天然有机物质,采用一元配方制瓷易变形、 炸裂,必须根据其化学成分采用二元或多元配方才能弥补其 不足,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也是难以做到的。虽然元代以 后,景德镇开始使用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的二元配方工 艺,但所用瓷石也是经过风化的 砂质原料,与近现代才使用的原生矿制瓷存在本质区别。20还是以定窑白瓷为例。由于唐、宋时

10、期的制瓷工匠可以 很容易的获取自然风化程度较深的优质瓷土,所以不会使用 品质低下的普通瓷土,更不会使用原生瓷石。金元时期由于 优质原料逐步减少,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使用普通瓷土, 所以产品质量也大不如前了。元代以后,普通瓷土也逐渐减 少,定窑逐步停止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直至寿终正寝。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工业现代化,球磨机、 炼泥机等一大批现代化生产工具运用到陶瓷生产中,原生瓷 石开始派上用场, 70 年代定窑恢复生产, 仿古定瓷从此开始通过显微镜观察定窑地区产的次生瓷土和原生瓷石,可 以发现两者在外观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多呈薄片状,经过 手工炼泥后,会像鱼鳞一样形成有序排列

11、,大大增加了可塑 性,能够在快轮上直接拉出器壁很薄的产品,这正是古代定 窑瓷器的特点和秘密所在。后者经过现代球磨机的粉碎,外 观呈颗粒状,再经真空炼泥机加工,致密度大大超过前者, 可塑性却差了许多,就只能靠过度修坯来解决问题了。这就 是现代仿品的造型看上去不如古代的自然,略显呆板的原因 所在。次生原料枯竭,是许多古代瓷窑衰亡的重要原因。邢窑 的衰亡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早在唐代,邢窑就利用当 地优质的瓷土资源烧出了举世闻名的白瓷产品。五代以后由 于优质瓷土原料枯竭,古人又无技术能力大量开采原生矿, 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使用劣质高岭土,致使产品质量不断 下降,以至于到后来不得不向磁州窑学习,靠

12、白色化妆土来 掩饰自身的缺陷,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曾有学者认为, 邢窑的衰亡是因战争原因。笔者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既然 如此,与邢窑相去不远的定窑,为什么能在邢窑之后迅速崛 起,难道那里就没有战争了吗 ?否 !关键还是原料问题,定窑 优质高岭土的发现时间要晚于邢窑。我们现在所见江西、浙江地区所产的瓷石都是一些风化 较浅或未经风化的原生矿,就误以为古人也用它制瓷,其实 不然。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元代龙泉和明代龙泉所 用瓷石是有差别的,元代瓷石的风化程度要好于明代。其实 明代瓷石的风化成度又要好于现代。由于瓷石的风化程度不 同,所含钙、镁、钾、钠等元素成分亦有差异。这就为我们 采用科学方法

13、进行鉴定提供了依据。一元配方与多元配方 前面已经提到过,元代以前的瓷器,制胎基本都采用一 元配方,只有少量仿紫口铁足的官窑瓷器,需要加入紫金土 调色,才会采用二元配方,这与我们现代所用多元配方亦有 本质区别。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古代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次生 高岭土,无需多元配方制坯就可以生产出优质瓷器。从目前的考古研究资料看,最早使用二元配方制坯的陶 瓷产区是景德镇。这与景德镇地区的原料构成有直接关系。 元代以前景德镇蕴藏有丰富的优质次生原料,宋代湖田窑青 白瓷已誉满天下,它与广大南方地区一样都采用一元配方制 胎。元代以后,随着优质原料的逐步减少,景德镇人不得不 另辟蹊径,开始寻找新的制瓷材料。当他

14、们发现麻仓山的高 岭土后,就尝试用高岭土烧制瓷器。由于麻仓山高岭土烧结 难度大 (含铝高 ),他们就试着往里添加瓷石,以调整烧成温 度,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优质白瓷,二元制坯工艺由此产生。 它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民国十九年版 江西陶瓷沿革 ?景德镇瓷业现状 载:“制 瓷原料之采掘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竖坑法与横坑法。竖坑 即由上掘下,法颇简单;横坑即由山之侧面穿一隧道,隧道 空间用木料横直支持。土质原料只需用锄掘取之;石质原料 则先用薪柴附石着火烧出裂纹,然后用铁凿凿下,或先于石 之适当处,凿一洞孔,填人黑硝,引火炸裂之。 ”据考证, 此种采矿方法就是元代采矿方式的延续。明清时期也只是

15、在 江西、浙江地区采用二元配方制坯,其他地区还基本上沿袭 古代一元配方。有人会问,这么好的二元配方制坯工艺,为什么在其后 的几百年中没有推广到其他地区 ?特别是优质瓷土已经枯竭 的北方邢窑和定窑,难道就不能借鉴一下景德镇的制作工艺吗?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两地原料性质有所不同。 景德镇 的瓷石含硅高,性脆,用水碓即可加工粉碎。北方原料含铝 高,性柔,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很难加工,无法大量获取。二 是水资源存在差异。 南方水资源丰富, 水质清澈, 长流不断, 便于使用水碓。北方水资源匮乏,雨季暴涨,旱季断流,不 便于使用水碓。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景德镇的瓷器越烧越好, 明清以后成为中国“瓷都”

16、。北方瓷器越烧越差,明清以后 只剩各地民间小窑简单维计。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中国内 地开始了现代工业化建设,随着现代机械、能源和科技的发 展,北方陶瓷才获得新生。多元配方制坯工艺在全国的广泛使用,应当是民国以后 的事情。采用多元配方制瓷,一是要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 通过化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瓷胎的化学成分,并懂得通过调 整配方来提高瓷胎品质。众所周知,清代以前都是外国人向 中国人学习制瓷技术,根本谈不上引进。直到欧洲工业革命 前后,才由欧洲传教士开始将先进科技传人中国。清代康雍 乾时期的画珐琅就是典型的外来技术。二是要有先进的加工 机械,才能很容易地将那些坚硬的材料粉碎成制瓷用的细 粉

17、,这在古代也是很艰难的事情。鉴定胎质是采用一元配方还是多元配方,是瓷器断代的 重要依据。除了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检测其矿物成分和元素加 以辨认外,也可以通过肉眼目测作出初步判断。学习目测辨 别之前,首先要对传统原料加工工艺有所了解。 瓷石采集以后,需要通过粉碎、淘洗后才能使用。景德 镇陶工将开采来的瓷石先用铁锤敲碎,再用水碓舂成粉状, 再经淘洗、沉淀、除渣、脱水,制成不 (dun) 子(不子,景德 镇制瓷业中的俗称,形似砖坯,为制坯,配釉的基础计量单 位),再出售给瓷厂使用。在没有电力和石油做动力的古代,水碓是瓷石加工的重 要设备。水碓沿河而建,一端与水车轴上的板头相搭,另一 端由碓杆、碓杵、碓嘴

18、和碓臼组成。河水推动水车转动,水 车轴上的板头再带动杵杆上下运动,从而带动碓杵和碓嘴不 断冲击碓臼中的瓷石,逐渐打碎,最终成为粉状。当瓷石春细后, 陶工用闸板截挡住水流, 停止水碓运转, 然后将舂细的瓷石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其中颗粒较大 的瓷石和质量较重的杂质会迅速沉到池底,细粉则融入水 中,化为泥浆。陶工再用木桶将泥浆舀入排砂沟,再由排砂 沟流入沉淀池。排砂沟的长度为数米,主要起到二次分选的 作用,其中较粗的颗粒沉降在沟底,细料流人沉淀池中。待 泥浆充分沉淀后,将上部清水放回淘洗池,浆体舀入稠化池 进行浓缩。再将稠化后的泥浆舀入泥床,使其进一步脱水。 当泥浆干涸到可以揉捏时, 再将其置入

19、砖形木模。 制成不子 干燥后 的不子重量基本一致,每块约两公斤,这是景德 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简易计量方式,便于后期配置原料时按比例取用高岭土的加工则要比瓷石简单得多。由于高岭土是一种 疏松的土质原料,较易开采,且无须粉碎,可直接进入淘洗 工序。首先应在坡地上挖好水槽,并在较平缓的地势中开挖 三个淘洗池。 池底及四壁用砖砌成, 每个池之间以沟槽相连, 并设闸板开关。在第一个淘洗池前方还需另设一排砂槽,以 清除杂物。高岭土采集后,利用溪水冲下,进入原料槽。在 此过程中沙石和杂质沉于槽底,被高度约为槽深一半的闸板 挡住,而细料则化为泥浆, 通过闸板上部流入第一个淘洗池, 在池中稍作沉淀后,

20、再让上部泥浆流入第二个淘洗池,再如 法进入第三个淘洗池,让其充分沉淀,再放掉清水。待各池 中的高岭土成为稠泥后取出晾晒,至一定干度后制成不子出 售。通过这种自然分选,三个沉淀池中的高岭土品质各不相 同,厂家可根据各自产品需要选用。第一个沉淀池中的高岭 土原料颗粒最粗,适合做缸盆等大件器物,不易变形。第三 个沉淀池中的高岭土原料颗粒最细,适合做盘碗等小件器 物。厂家购入高岭土不子,还要做进一步的淘洗、分选和陈 腐后才能使用。用肉眼观察古瓷胎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泥质 感,细腻中带有温润的光泽。即便是大件器物的胎质也会有 泥质感,尽管颗粒度略粗一些,大小不均,但与具有砂质感 的现代仿品还是不同的。古陶瓷的胎中偶然也会出现一两处 铁黑色杂质,这是由于淘洗不精所致,但绝不会满眼都是杂 质。杂质过多就不正常了,说明它没有经过淘洗处理或是现 代仿者有意添加所致。自隋唐时期白瓷出现以后,对原料进 行淘洗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近几年, 笔者见到一些青花瓷器, 黑褐色铁点遍布器身,致使许多初学者误认为早期青花器就 这样, 是胎质粗糙的标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