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婺源之美_第1页
散文:婺源之美_第2页
散文:婺源之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婺源之美婺源之美,一山,一水,一树,一瓦,无不透露出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婺 源美在白墙黑瓦与青山绿水的绝美搭配,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 ;林梢烟似带, 村外水如环,展现了一幅幅乡村田园画卷。婺源,有“树养人丁水养财” 的古训。 后龙山与水口的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各村宗祠都有保护龙脉的祠规条文,如羽中麓齐氏族谱 .祠规载“来龙为一村 之命脉, 不能伐木。”据说戴村始祖戴文旦定居时, 见对面石壁山上草木不生, 不 利风水,于是心生一计,蒸了很多糯米饭撒在山上,引鸟聚集。飞鸟从它处啄食 的树籽,从鸟粪中排出,洒落在悬崖峭壁之上,逢春发芽,扎根生长。戴村历代 子孙念先祖用心良苦,从不上对面山砍树

2、伐木。山上的玉兰、楠木、红豆杉、望 春花、银杏等珍贵树种葱郁成林。婺源自古有养生潭或养生河的传统。以河流溪道划段立碑封禁,归所在河段 村族众管,让鱼类自繁自长。古老传言,当年女人们河畔洗衣,常会有小鱼不经 意地钻进竹篮中,可是她们都是自觉将鱼放生。这种养生河的休渔养鱼方式被推 而广之。各乡村都有“奉宪养生碑” 与“加禁养生碑”,历史上类似禁碑不胜枚举。 对众多“水口林”、“来龙林”、“亭院林”、“古墓林”、“庭院树”、“祠堂树”等名 木古树得以保存。婺源人聚族而居,村村建有祠堂。特别是汪口俞氏宗祠,西冲俞氏宗祠、黄村黄氏宗祠、洪村洪氏宗祠、江湾萧江宗祠和庐坑詹氏宗祠等蔚为大观。其间的 祠堂文化

3、,让人叹为观止。走进宗祠,仿佛进入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高悬祠堂中的“生聚教训”的匾额及“施于仁益于仁自始为人知礼义,立在德行在德从来治国有嘉猷”的楹联,传达着耕读社会中和睦立德的价值取向。朱熹在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 世神主。”南宋以来,人们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彝伦攸叙的宗 族观念深入人心。 对于疾患、 贫废、弱残者, 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闵怀,如永 川俞氏宗祠仁本祠谱规就有“疾相抚,患相极,死相葬,老弱废残相养,婚嫁 丧灾相助”的条规。对村族中寒门子弟攻书不辍者或者自助盘缠,或添资购买书 籍,或对书院学子的膳食费予以奖励。有考取功名者,族长按规定要开宗祠,祭 祖宗,唱戏摆宴,请县里有影响的乡绅出席。水口文化,为古徽州的特色,是古村落入口、界定、防卫的处所,婺源人离 开水口就意味着离开了家乡 ;见到水口,就意味着重返家园。 水口是婺源的精神皈 依,是婺源人的根。 一个民族引以为豪的是根文化, 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根文化, 从丰富的古村落和淳朴的民俗民风中彰显出了自己的韵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