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_第1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_第2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_第3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_第4页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先来制

2、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

3、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 (+)÷6=÷5 =÷6=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

4、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

5、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9÷3 =3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2、 估一估: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

6、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

7、3(道) (× )4、想一想、说一说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8、(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四、小结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二、学生自读课文读前设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三、小组合作研讨四、集体汇报交流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

9、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3点拨,揭示中心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确:因为他有。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

10、财富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七、布置作业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的小故事导入 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个词,然后放手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出

11、示课文插图)有一位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二)学生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三)小组合作研讨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点拨、诱导。(四)集体汇报交流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

12、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3点拨,揭示中心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有。)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七)

13、布置作业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探究活动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名人的成长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故事?查阅资料后写出来。2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资料。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

14、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四、美育渗透目标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难点: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3引导学

15、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

16、我们讲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终于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数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领,是对小数目

17、东西数量的判断能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领不独为人类所有。还讲了庄园主驱赶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意见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

18、等辅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义。第3节,继续举语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语言表示数字的字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数,就连英语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两个表示数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由此证明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由具体的、驳杂的对数的表示法,到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罗素的精彩论述,说明了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读之令人感喟。第4节,进而谈集合的对应和匹配原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会堂的座位与出

19、席的人,可以通过比对看出多少来。但是这种比对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预知,也不能脱离现场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各种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如同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样。这样,人们要表示数字二时,就想到了鸟的翼;要表示数字三时,就想到了苜蓿叶;要表示数字四时,就想到了兽足;要表示数字五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来,这些模范集合的具体所指逐渐被淡化,人们只是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抛弃了它们生动的模范的内容,于是较为抽象的数字产生了。第5节,承接前面的话题,提出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脱胎于模范集合、从对应原则产生出来的数,再抽象也是基数。单凭基数本身,是不能创造出计数术来的。一定要

20、在对应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数到序数的转化,才能摆脱古老的烦琐的一一匹配办法,创造出一种计算方法,实现识数的质的飞跃。第6节,继续探讨基数与序数的微妙区别,并从屈指计数方便灵活上,推断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作者的这种推断,在许多语言中找到了遗迹,因为在许多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作者至此点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题,指出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阅读本文,不但能增进我们对数字、计数起源的认识,也会在作者亲切、信实的叙述中,领略到其语言的魅力,为作者探究数学文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

21、)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明确】语言与数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它们是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在早期还具有同源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语言现象说明数学起源问题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类的数觉或表现数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数学能力的发展历程。如对南非的布须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个数字,间接说明了原始人类对数的感觉极为有限;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语言的分析,论证了原始时代的数字经过了由多元具体系统到一元抽象系统的转变过程。(2)作者为什么说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有怎样的区别?【明确】区分数觉和计数

22、是作者在文中反复申明的,它是人与动物的数学能力的本质区别。要通读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本篇立论的关键所在。数觉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而且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也不比某些鸟类或昆虫高明多少。但是计数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借助于人类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飞,演变为计数,成为全部数学发展的基础。(3)作为一篇谈论数学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论述风格?【明确】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主要是介绍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然而作者却很少用艰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尽量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其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这本书,以激发大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本

23、书原版有一个副标题,为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所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亲切、通俗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这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另外,作者并没有就数学论数学,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描述数学发展的轨迹。所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这些来自作者对数学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热爱,来自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教学设计方案 篇4【课题】伤仲永【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导课

24、: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整体感知: 朗读理解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给加粗的字注音:世隶耕( )伤仲永( )泯然众人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称前世之闻( ) 理解加粗词的意思:未尝识书具自为其名稍稍宾客其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之通悟不能称前世之闻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或以钱币乞之 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并归纳: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

25、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年幼时,具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7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拓展延伸: 方仲永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

26、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资料整合平台】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主张,既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

27、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教学过程: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

28、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

29、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7、 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8、 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9、 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