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深_第1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_第2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_第3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苗圃里王玉强她朴素,但藏着高雅;她平和,但蕴藉奇崛。我想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来形容她:“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里跳舞”。她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第一次认识中学语文教学是在1980年的大学图书馆里。因为我是学中文的,于是就特别喜欢看语文刊物。中学语文教学的刊名是叶圣陶先生手书的,叶老的书法延承着颜体的风骨,大气而磅礡,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我很喜欢书法,也很喜欢临摹颜体字。当时看到刊物里面有新的教学见解与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就不时的摘抄、记录。于是自1981年起,我就自费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当时还是在大学,家里给我半个学期的花销是20元钱,我竟然一下子订了两

2、本刊物,另一本是语文学习。可见,当时这两本刊物对我的吸引力之大。自此至今,这两份刊物我始终钟情倍至,愈久弥香。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的,而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4期、第11期就发表了我教的学生的两篇作文。当时是中学语文教学举办中学生征文活动,题目是“记我们的一位好语文老师”。我于是就迅速发动高一学生参与这一活动。第一次学生作文,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不管是内容还是表达,不管是文体还是选材角度,学生都没有展示出特色,没有个性。于是我就查找有关写老师的名家作品,给学生工工整整地抄写并张贴出来。当时巍巍的散文我的老师还没有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就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借鉴如何选材,如何表达等等。为了更大的

3、激励学生,我还写了一篇下水作文,记叙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如何施教、如何指导写作的情景。通过这些引导,第二次学生作文有了较大的提升。于是,我就亲自把几篇优秀文章抄写下来,贴上邮票,寄到了神圣的中学语文教学。当时想,这个刊物是全国著名刊物,我们又是无名小卒,投稿也不一定投中,我们只是通过这一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吧。但惊喜的现象出现了:姜霞写的当我翻阅日记的时候发表在1983年第4期上;刘庆英写的老师,我们怀念您发表在第11期上。学校沸腾了,学校团委张贴了喜报,学校大黑板上也把获奖文章全文抄写在了上面。我的心也沸腾了,我想,学生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啊。文章的发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姜霞原本是学理科

4、的,但大学毕业后却到了北京一家大报当起了编辑,走上了写作之路。我平生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1984年。第一篇文章就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当年的第6期上,题目是文章来自细致的观察,副标题是“从一则写作练习谈起”。那是我写作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教学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因为我的学生发表了作品,打开了发表的空间,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为学生做出示范,自己一定要深入钻研,向更高处攀登。于是就开始认真地阅读中学语文教学每一篇文章,借鉴揣摩,找准自己写作的兴趣点。当时,我在高青一中语文组,组长是一位十分有研究水平的老教师,名叫孟庆忠。他已经在全国有名的语文刊物上发表了若干文章,他也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投稿。我一方面受孟

5、老师的影响,一方面又受到学生发表文章的鼓舞,就开始构思写文章了。那篇文章来自细致的观察缘起于一个叫牛冠文的学生写的几篇挖地鼠的寒假日记。我就引导他把一般记叙性的文章,逐步改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地鼠。把这个引导的过程介绍出来,写成了那篇文章,此文后面还附了牛冠文的地鼠一文。现在打开这期刊物悠然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温馨,封面上那红红的太阳,俨然是一颗赤心,下面是三片绿绿的叶子,是比喻教师如叶子,把太阳般未来的希望学生高高托起?还是比喻刊物编辑就是绿叶,把红红的太阳般的语文教学高高托起?我想可能都含有此义吧。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是谈谈我们的课外小报,刊发在1984年第12期上。当时正在

6、号召“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在我的文章之后还刊发了一个评比学生手抄报活动的启示。那篇文章我记得改了三遍,当时第一稿写完就投出去了,之后毫无音讯。我想肯定是不符合发表的要求,肯定有问题,但是我确实开展了手抄报活动,并且在班级里每日必换,日日更新,深受学生欢迎。我发誓一定要再进一步写这篇文章。记得那个冬天大雪飘飘,在一个周末我闭门不出,用了一天时间重写了此文,最后工整的誊写出来,虔诚的写上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收,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我是分三个部分介绍我们的手抄报的:文选报“范文阅览”;文摘报“阅读欣赏”;习作报“小草在歌唱”。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多写的。在1984年我连续

7、发表了两篇文章,又是才工作两年的年轻老师,引起了我的母校北镇师专中文系的关注,系领导邀请我回母校为在校学生作报告,介绍教学、教研的经验,介绍在异地工作的甘苦。我的家在山东邹平县,却分配到了邻县高青县,但我无悔,实际上我因为离家很远,交通又不便,我一年只能回家两次。于是大部分节假日、星期天都泡在了教育教学上。我们看到的是发表文章的荣耀,但写作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时我是一周写一篇文章,当时一般周日写完,周一寄出,要等到周末的退稿了,写三四篇估计才能发一篇,当然其他的语文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总之,磨砺才能出智慧,磨砺才能出才干。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第三篇文章是辩证性

8、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刊发在1991年第11期上。此文主要介绍了高考作文的一个命题特点,分析了高考作文的辩证色彩。就是现在的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市卷,部分作文命题还是凸现辩证的元素。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他说,学生作文如果让他写一个方面他还能写好,如果给他两个方面的材料,甚至是正反两个方面的话题,他就很难自圆其说了,于是高考作文往往在这些方面设题。如出发与到达、铭记与忘记、放鸟与捉鸟、满与不满、远与近等等,都是辩证性命题的延续。看<背景>说<背影>蒲松龄故居的楹联与题诗,是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第四篇、第五篇文章,分别刊发在1992年第2期、第12期上

9、。看<背景>说<背影>是教学资料的介绍,那是我看了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朱自清写<背影>的几个细节,摘录了部分细节材料。如背影叙述的时间、关于交卸与奔丧的背景、关于买橘子与紫皮大衣、关于东奔西走、关于老父亲读背影的情景等等。蒲松龄故居的楹联与题诗也是一篇备课资料。当时我已经调往淄博市教研室,我曾经去过淄川的蒲松龄故居,深受教益,如何把淄博的文化进一步传播呢,我就查了一些资料,写了此文。郭沫若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那洒脱的书法,那酣畅的笔墨永远使人难以忘怀。丰富、全面、新颖十六年全国高考作文综述,是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

10、的第六篇文章,刊发在1994年第1期上,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占了刊物的三页半版面,大约6300余字。我知道刊物用稿量的要求,知道长文很难刊登,但可能是因为此文跨度比较大,也可能编辑觉得我是刊物的老作者,或因为此文价值大一些的缘故吧,此文终于发表了。就是现在看,在国家大型刊物上,这篇文章大概是我发表的文章里面最长的一篇。此文总结了1978年以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表达方法趋于全方位考查;二是命题内容有两大分野,一者是社会命题,一者是教育命题;三是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并驾齐驱;四是命题形式多样化。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还有个小故事呢。那是在山东泰安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我

11、见到了当时的主编孙移山先生,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编辑老师。我自报家门后,孙主编十分惊讶,他说:你是王玉强,我原本以为你是一位老教师呢。我也开玩笑说:我刚工作时,才20岁,人家就猜我已经45了,长得老成啊,不过我现在才30出头啊。于是大家哈哈一笑,孙主编也笑了。就在那次见面会上,我真诚地表达了我的敬意,我说:我从内心里是十分感谢您及您的刊物,是这份刊物引领我们长大,引领我们走正路;从个人的发展而言,我也是深受其泽的,因为我的教研成果多,我分别在1988年、1993年破格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与中学高级教师,当时破格名额全市语文学科仅仅一名。可以说,如果没有语文刊物的提携,就没有我今天的成

12、绩,我是从心里感激的。巴金有句名言叫“掏出心来”,我觉得语文刊物的编辑们都是把赤诚之心掏出来的人,都是真正的幕后奉献者,都是输送光明的人。见到孙移山主编时,我已经是山东省青语会的副会长了。当时山东青语会正茁壮成长,其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在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上,刊物还专门刊发了蓬勃发展的山东省青语会一文,文章全面介绍了山东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那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十几位青年优秀教师的名字,如程翔、翟小宁、李卫东、郑晓龙、阮翠莲等,我的名字也被忝列其中。当时觉得这是一种荣耀,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肯定。尽管自己觉得还很不够,但是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了。新概念作文对我们的启示是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

13、第七篇文章,刊发在2000年第3期上。当时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了新概念征文活动,特别是第一第二届新概念作文,确实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应该肯定的是新概念作文确实推出了不少中学生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等。那篇文章是从正面立意的,我得出了三点启示:一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二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张扬的环境;三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我是很喜欢新事物的人,关于新概念作文我曾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了七八篇文章。从2003年<考试说明>的变化看命题趋势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上,这是在此刊发表的第八篇文章。这是在当年国家考试说明刚刚颁布时写成的,主要分析了考试说明的变化,预测了高考的发展与方向。新课标对语文高考的导引作用是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第九篇文章,刊发在2006年第11期上。当时高中课程标准刚刚实施,到底与高考是怎样的关系还不甚明确,于是我结合四个实验区的实际,结合高考的变化,总结了三个特点:一是多样选择,二是应用能力,三是探究能力。同时,分析高考会更加关注发展,关注实践,关注社会,关注交际与交流等。这九篇文章,加上学生的两篇文章,共十一篇文章发表,这记录了27年的风雨历程。我也由一名20岁的小伙子,变成47岁的中年人,但我的心没变,钟情语文科研的热情没变;同时,刊物的心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