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气流技术考点归纳_第1页
通风气流技术考点归纳_第2页
通风气流技术考点归纳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风气流技术考点归纳1 、P7 通风的概念、目的把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的空气补充进来,从而保持室 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交换、混合的过程和现象,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 通风的目的:保证排除室内污染物 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 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2 、P9 通风的方式、分类、动力、原理通风方式(按动力) : 自然通风:依靠自然风压、热压作用进行通风 风压通风:依靠自然风力作用在建筑上造成的压差 浮力通风:借助空气温度差异造成的浮力(热压通风) 机械通风:利用风机等机械设备进行通风 适用于自然通风量不足、室内有可燃、有害气体的场

2、合 优点:风量稳定,可控制调节 缺点:消耗能量通风方式(按排除污染物方式) : 混合通风:干净空气顶部送入,与空气充分混合,污染物浓度一致 置换通风:新鲜空气底部送入、顶部排出,室内空气分层流动,垂直方向形成温度梯度和 浓度梯度。层流通风:风口均匀布置在整个地板、墙面、顶棚,空气品质好,运行费用高。3 、P28 气流组织的影响因素送风口位置及型式, 回风口位置, 房间几何形状, 室内的各种扰动等。 其中以送风口的空气射流及其参数对气流组织的影响最为重要。4 、P39 羽流形成机理(浮力差)置换通风羽流 羽流,是一种浮力差造成的重力流,是浮力带来的流动。5 、P40 射流混合通风射流 重要特点:

3、卷吸与自由流体边界间的作用 意义:是进入室内的热、湿、新风的主要分布媒介 防止:不合适的温度变化梯度和吹风感气流短路6 、P41 自由空气射流的特点空气从一个开口或喷嘴释放到没有固体边界的空间中, 射流空气的静压等于周围空气的静压。核心区、特征衰退区、轴对称衰退区、末端区 自由气流剪切层边界层7 、P78 受限射流当射流边界的扩展受到房间边壁影响时,就称为受限射流。 不管是受限射流还是自由射流,都是对周围空气的扰动,它所具有的能量是有限的,它能 引 起的扰动范围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扩展到无限远去, 而受限射流还要受到房间边壁的影 响, 因此形成了受限射流的特征。受限射流又分为:贴附和非贴附两种

4、受限射流的运动状况。 贴附于顶棚的射流流动,称为贴附射流;反之则为非贴附射流。 常见的为贴附射流。P79 贴附射流的形成 射流的几何形状与送风口安装位置有关。 假设房高为 H ,送风口高度为 h 则当 h 0.5H 时,射流上下对称,呈橄榄形; 当 h 0.7H 时,由于射流上部与顶棚之间距离减小,卷吸的空气量少,因而流速大,静压 小, 而射流下部则静压大,上下压力差将射流往上举, 使得气流贴附于顶棚而流动, 故称 贴附射流。 贴附射流仅有一边卷吸周围空气,速度衰减慢,射程比较长。 如是冷射流,则贴附长度缩短,并且|Ar| 愈大,贴附长度愈短。动力特征,动量不守恒 射流内部的压强是变化的,随射

5、程的增大,直至端头压强增大。达稳定后数值比周围大气 压强要高些。这样射流中各横截面上动量是不相等的,沿程减少;在第二临界断面后,动量很快减少以至消失。正是由于动量不守恒,研究起来较自由射流困难多了。8 、P98 旋转射流特点 气流通过具有旋流作用的喷咀向外射出,气流本身一面旋转,一面又向静止介质中扩散前 进,这种射流称为旋转射流。由于射流的旋转,使得射流介质获得向四周扩散的离心力。和一般射流相比,旋转射流的 扩散角要大得多,射程短得多,并且在射流内部形成了一个回流区。正因为旋转射流有如 此特点,所以,对于要求快速混合的通风场合, 用它作为送风口是很合适的 。9 、P100 回风口与送风口的差别

6、回风口与送风口的空气流动规律完全不同。送风射流 :扩散,形成点源。回风气流 :集中,形成点汇。 在吸风气流作用区内,任意两点间的流速变化与据点汇的距离平方成反比。10 、P109 百叶风口的特点单层活动百叶风口 双层活动百叶风口 三层百叶风口 空调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风口。外形主要为方形和矩形。 作为送风口使用时,其百叶通常为活动可调的,既能调送风方向,又能调送风量大小。 既可安装于空调房间墙壁或暴露风管侧面作为侧送风口使用,也可以安装在空调房间的顶 棚或暴露风管的底部作为下送风口使用。工作特点: 侧送风时,风口一般贴顶布置,形成贴附射流 在回风区进行热交换冬季送热风时,调节百叶窗使气流向斜下方射

7、出11 、P123 圆形散流器有多层同心的平行导向叶片 (也称为扩散圈 ),该叶片一般为流线型,叶片下部有一小翻边, 因此又称为流线形散流器。室内诱导气流量大,出风气流速度和温度衰减快。 吹出气流贴附型、下送 。12 、P126 方形(矩形)散流器 叶片是平板型,且有一定倾斜角度,因此又称为直线式或斜片式散流器。 空气从这种散流器送出后是贴附于顶棚流动,属于平送流型,可控制的范围较大。 一般作为下送风口使用,也可以作为回风口使用。 (不建议,难清洗) 方形和矩形散流器的叶片组与外框通常采用分离式结构,这样既有利于安装,又有利于在 需要时能方便地卸下叶片组、调整风口的阀门开度或清洁管道。13 、

8、P133 喷口的特点、试用场合是喷射式送风口的简称。 特点: 射程远、送风口数量需要少、系统简单、投资较小 其主要形式有圆形和球形两种。常用场合 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影剧院、候机厅、展览馆等)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要求 不 太严格的高大厂房。14 、P140 条缝风口的工作特点 或称条缝型风口。按风口的条缝数分有单条缝、双条缝和多条缝等形式。 基本特征是风口平面的长宽比值很大,使出风口形成“条缝”状,送风气流为扁平射流。 一般是单独地水平或垂直安装,作为侧送风口使用。多条缝的风口则通常称为线形风口又称为线形散流器或条形散流器,可单独使用(图 a),也可将中间段 (图 b)和端头段 (图

9、c) 组合起来使用; 既可用作送风口, 也可用作回风口, 特 别适于作连续长条形布置的送回风口。15 、P156 孔板送风孔板送风的特点 送风均匀,噪声小; 射流的速度和温度都衰减很快; 在直接控制的区域内,能够形成比较均匀的速度场和温度场; 区域温差小,可达到± 0.1的要求。送风量大 (20150 次/小时 ),运行费高 孔板送风的气流流型(1)全面孔板直流流型 当全面孔板的孔口送风速度 v0>3m/s,送风温差 (送冷风 ) t0 3、单位面积送风量> 60m3/(m2 ·h)时,一般会在孔板下方形成直流。主要优点 可以防止灰尘的飞扬,主要用于有较高净化要

10、求的空调房间。(2)全面孔板不稳定流型在全面孔板的孔口送风速度 v0 和送风温差 t0 均较小时, 孔板下方将会形成不稳定流, 即 速度场中各点处的气流流向不稳定。由于不稳定流能使送风气流与室内气流充分混合,造成工作区内区域温差很小,因此适用 于空调精度要求较高、工作区风速要求较小的空调房间。(3)局部孔板不稳定流型 局部孔板的下方一般为不稳定流,而其两旁则形成回旋气流。 这种流型适用于工艺布置分布在部分区域内或有局部热源的空调房间,以及仅在局部区域 要求较高空调精度和较小气流速度的空调房间。孔板送风需设置吊顶或技术夹层形成稳压层。稳压层的作用 使孔板上部保持稳定且较高的静压 当房间面积不大时

11、,稳压层内可不设空气分布风管,但为保持稳压层内的静压恒定,可沿 气流流动方向逐渐降低稳压层的高度。当房间面积较大,且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要求较严时,应在稳压层内设图 b 所示的空气分布 风管,此时气流从风管顶部向上送出,可避免气流直接吹向孔板。16 、P81 索斯系统的特点 送风布袋(索斯系统 SOCKS ) 送风布袋是一种由特殊纤维织成的柔性空气分布系统( Air Dispersion )即索斯系统,是替 代传统送风管、 风阀、散流器、 绝热材料等的一种柔性送出风末端系统。 它是主要靠纤维 渗透和喷孔射流的独特出风模式能均匀线式送风的送出风末端系统。 常常被叫做布风管、布袋风管、布质风管、纤维布

12、风管等等。 索斯系统的特点(和传统送风系统相比) 面式出风,出风面积大,风量大,风速低,无吹风感,舒适度佳。整体送风均匀分布。 防凝露:索斯系统通过整体管道壁纤维渗透冷气,在管壁外形成冷气层,使管壁内外几乎 无温差,彻底解决凝露问题,不需要管道保温。易清洁维护,健康环保。 美观,色彩多样,个性化突出,系统及色彩完全进行个性化设计及订制。重量轻,约为传统金属风系统的 1/40,屋顶负重可忽略不计,特别适合用于屋顶无承重能 力的场所。系统运行宁静,改善环境品质。 安装简单,缩短工程周期。 安装灵活,可重复使用,适合用在各类需要临时通风的场所。系统成本全面节省,性价比高。 索斯系统的应用:体育馆 这

13、类场所的特点:一般场地空间高,多为网架结构不能承重,空调面积大,要求送风射程 远,但是对风速又有一定的要求。采用索斯风管系统的优势:送风均匀舒适,简约美观,防腐蚀防凝露,节省系统总造价。 索斯系统的应用:会展场所这类场所的特点:临时建筑多空间不高, 送风量很大。有一定的美观度要求。 对环境品质 要求较高。采用索斯风管系统的优势:安全环保,均匀舒适,美观大方与周围环境协调,噪音低。 索斯系统的应用:交通枢纽这类场所的特点:空间高,空调面积大,送风量大,要求均匀送风。装修较豪华,对美观 度要求较高。采用索斯风管系统的优势:送风均匀舒适,送风量较大,配合装修设计可满足美观度的要 求。索斯系统的应用:

14、医药物流 这类场所的特点:有些有吊顶有些没吊顶,空间较高,送风量大,安装复杂,要求均匀风。 采用索斯风管系统的优势:送风均匀,送风风速精确可控,送风量大,安装便捷周期短,重量较轻,便于清洗维护。17 、P222 通风对气流组织的要求1、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缘浓度高的区域。2、送风口应尽量接近操作地点。3、通风房间尽量送风气流均匀分布减少涡流。18 、P223 空调对气流组织的要求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入被调节的区域、房间或空间,在与周围空气进行热质交换的同时,保 持一定受控区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风速处于合理的数值范围内,且并以不同的方式 从被调节对象排出等量的空气,保持空气量平衡。19 、P2

15、25 常见气流组织形式 上送下回:传统的送风形式 ,能够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上送上回:将送排 (回 )风管道集中于空间上部。 下送上回: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有利于改善工作区温度。 中送下回:存在着温度分层现象。20 、P227 上送下回的优缺点是最常用的气流组织形式之一。 送风口设在空调房间的上部,回风口设于空调房间的下部,气流从上部送出,由下部排出 有侧送侧回、顶送侧回、顶送底回等三种基本形式。上送下回气流组织形式的主要优点 送风气流在进入工作区前就与房间空气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混合,易形成均匀、稳定的温湿 度场和速度场。侧送侧回送风射程较长,可采用较大的送风温差和较小的送风量。 上送

16、下回气流组织形式的缺点回风口接风管回风,风管布置较困难; 集中回风口直接回风,机房噪声的影响较大21 、P260 下送上回气流组织的优缺点 下送上回气流组织形式的主要优点 从房间下部送风能使新鲜空气首先通过工作区,有利于改善工作区的空气质量。 送冷风时,空气吸热后会自然上升,可减少回风机的动力消耗。能使房间上部余热 (照明装置散热、上部围护结构的得热等 )可以不进入工作区就被直接排 出室外,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下送上回气流组织形式的主要缺点 在相同条件下,下送形式的送风温差必然要小于上送形式的。 考虑到人的舒适条件,送风速度不能大,这就必须要增大送风口的面积或数量,会给风口 的布置带来困难。地

17、面容易积聚脏物,将会影响送风的清洁度。22 、P259 中送下回气流组织 送风口设在空调房间的中部,回风口设于下部,气流从中部送风口送出,经工作区后再从 下部回风口排出。在某些高大的空调房间内,若实际工作区在房间下部,则不需要将整个空间都作为控制调 节的对象,只对位于房间下部的空调区域进行控制。23 、P275 送风方式与送风口选用的原则1)一般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风口侧送风,有条件时侧送气流宜贴附顶棚。 侧送风口安装位置距顶棚愈近,愈容易贴附。当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为了达到 贴附的目的,应选用外层叶片为水平可调的百叶风口,并使叶片向上倾斜10-20°。当风口在冬季需送热风时,

18、也应选用外层叶片为水平可调的百叶风口。一般层高的小面积房间宜采用单侧送风。 当采用单侧送风的射程或区域温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侧送风。2)圆形、方形、矩形散流器平送风均能形成贴附射流,对室内高度较低的房间,既能满足 使用要求,又比较美观。当有吊顶可利用或房间内有设置吊顶的可能性时,应根据房间高度及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 求,分别采用圆形、方形或矩形散流器送风。对于室内高度较高的房间,以及室内散热量较大的生产房间,当采用散流器时,应采用向 下送风,但布置风口时,应考虑气流的均布性。散流器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房间大小决定,多个散流器宜对称均布或梅花形布置。 布置散流器时,散流器之间的距离以及散流器离墙

19、的距离(1m)选择,一方面要考虑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另一方面又要使射流扩散好。3)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内要求风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时,应采用 孔板风口下送风。采用孔板送风时,孔板上部稳压层的净高不应小于0.2m, 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 3-5m/s;除送风射流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在送风口处,宜装设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4)对于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的高大厂房, 宜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下送风。此外也可采用地板风口上送风。采用喷口侧送风时,人员活动区宜处于回流区。喷口的安装高度,应根据房间高度和回流

20、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确定,但不宜低于房间高度的 0.5 倍。对于兼作热风采暖的喷口,为防止热射流上翘,应选用能改变射流角度的喷口。 对于工作区有一定斜度的房间 (如影剧院 ),喷口需与水平面保持一个向下的倾角,送冷风时= 0°-12°,送热风时 >15°。5)当房间内的污染源与热源伴生时,可采用地板风口上送风或置换通风,排风口置于顶棚 附近。送入室内的空气先在地板上均匀分布,然后被热源(人员、设备等 )加热的空气以热烟羽的形式形成向上的气流,将余热和污染物排出人员活动区。送风口的出口风速 (指出口有效断面风速 )应根据送风量、射程、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 安装

21、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 5m/s,喷口送风可采用 4 10m/s。24 、P280 回风口的设置及吸风速度 虽然回风口对气流组织和区域温差影响较小,但对回风口所在局部区域仍有较大影响,因 此对其设置问题也不能马虎对待,需要符合下列要求1)回风口宜邻近室内冷、 热、湿源,不应设在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时间或经常停留的地点, 还应注意尽量避免造成射流短路和产生“死区”等现象。2)采用侧送风时,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采用散流器和孔板下送风时,回风口宜 设在房间下部。3)回风口设在房间下部时,其下边缘离地面不小于0.15m 。4)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

22、回风。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 1,且室内控制参数相同或相近的多房间共用空调系统,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走廊回风,此时各房间与走廊的隔墙或门的下部,应开设百叶回风口。走廊断 面风速应小于 0.25m/s,且应保持走廊与非空调区之间的密封性。 走廊通向室外的门也应有 一定的严密性。风口之最大容许流速( m/s)见电子稿5)对于吸烟多的会议室、休息室等房间,由于烟雾会滞留在顶棚下面,因此在采用侧回 风时,除了设置侧墙回风口外还需设置顶棚排风口,使10 -20的总回风量由顶棚排风口排出。确定回风口的吸风速度时,要考虑的因素 避免靠近回风口处的风速过大,以防对回风口附近经常停留的人员造成不舒适的感觉; 不要因为

23、风速过大而扬起灰尘和增加噪声;尽可能缩小风口面积,以节约投资。 综合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后的回风口吸风速度可参照表选用。25 、P309 散流器的布置原则 要考虑建筑结构的特点,散流器平送方向不得有障碍物(如柱 )。 一般按对称布置或梅花形布置 每个圆形或方形散流器所服务的区域最好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如果散流器服务区的 长宽比大于 1.25 时,宜选用矩形散流器。如果采用顶棚回风,则回风口应布置在距散流器最远处。26 、P318 喷口试用建筑及空调方式1)建筑高度在 67m 以上的高大建筑物;2)由于喷口送风具有射程远、系统简单和投资少等特点,故其最适宜用在要求设置舒适 性空调的公共建筑,如高大

24、展厅、 礼堂、体育馆、 剧院等建筑中;3)室内没有大量热量、粉尘和有害气体产生的局部区域。气流组织方式:上送下回式 。27 、P339 置换通风的场合有热源或热源与污染源伴生, 人员活动区空气质量要求严格, 房间高度不低于 2.4m,建筑、 工艺及装修条件许可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28 、P344 高大空间一般采用分层空调原则: 供冷时,冷风只送到工作区。利用室外空气或回风形成上部非空调空间。 供热时,送风温差宜小,且送到工作区。有条件时与辐射采暖相结合。29 、P370 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分类: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 全面通风: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整个房间进行换风的通风方式。 适用:室内污染源多而

25、分散的情况。缺点:稀释方法,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但不能去除污染物,一般不应提倡。 局部通风:在局部污染源的生产地,利用各种罩子和密闭柜,把有害物质汇集起来经净 化设备净化后排至室外。局部通风是控制废气污染的最有效方法。30 、P424 空气龄定义:指送风到达房间某点的时间。 实际意义:旧空气被新空气代替的速度。空气龄物理意义:反映 IAQ :在房间内污染源分布均匀且送风为全新风时,某点的空气龄越小,说明该点的 空气越新鲜,空气品质就越好; 反映房间排污能力:评价空气龄越小的房间,排污能力越强; 所以,空气龄是衡量空调房间空气新鲜程度、换气能力的重要指标。31 、P429 空气龄、残余时间和驻留

26、时间示意图32 、P440 排污效率的意义 衡量稳态通风性能的指标,表示送风排除污染物的能力。 对相同的污染物,在相同的送风量时,能维持较低的室内稳态浓度,或者能较快的将室内 初始浓度降下来的气流组织,排污效率高。主要影响 E 的因素:送排风口位置(气流组织形式) ; 污染源所处的位置33 、P516 洁净工作台洁净工作台也称超净台,它是在操作台面以上的空间局部形成无尘无菌环境的装置。是净 化空调系统中游离于系统之外的一种净化设备。也就是说它的送风、回风不纳入净化空调 系统,只是在洁净室内自循环的净化设备。也有在非洁净室内使用的,这样,它的粗过滤 器、高效过滤器寿命将缩短。34 、P533 余

27、压定义:室内某一点的压力和室外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力的差值称为该点的余压。 只有热压作用下:余压 =窗孔内外压差 余压 >0排风;余压 <0送风Px:以窗孔 a 为基准面Px=Pxa + gh( w- n) 余压为零的平面叫中和面,在中和面上既不进风,也不排风。中和面以上孔口均排风,中 和面以下孔口均进风。离中和面越远,进、排风量越大35 、P397 例案分析现象一: 某饭店客房内, 用卧式暗装风机盘管, 靠门的一侧很冷, 而房间温度高达 2627 原因:送风口采用单层百叶,使气流扩散不到边角处,致使室内温度不匀。只有送风达到 一条面积内温度低。对策:改用双层可调百叶就解决了问题。 现象二:某宾馆客房内采用立式暗装风机盘管,置于窗户内侧,上侧斜向出风,下边底部 回风。送冷风气流正好吹到坐在沙发上人的后脑, 十分不舒适, 且易感冒, 旅客反映不好。原因:风机盘管与室内设计未协调。对策: 将风机盘管的出风百叶, 改为垂直向上吹即解决了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