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研究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研究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研究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研究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小结奉城第二小学 吴斌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认识生活无处不在,语言无处不有,所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学习也就无时不可,无处不能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

2、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生活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难看到: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这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

3、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因此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伪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不是戴着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

4、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爱的儿童。教师应是本色的教师,教学拒绝“作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老师应打开心扉和学生交朋友,不要让学生仰视老师。 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二、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设计本课题要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回归生活化

5、的方法以及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之间的辨正关系本课题研究如下的内容:1、“生活化教学”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2、“生活化教学”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3、“生活化教学”使课堂展示变统一为多元4、“生活化教学”可以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发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方法: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1、调查法:对学生学习语文现状满意度的调查;2、实践法: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方法及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步骤;3、个案法:本课题研究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个案研究;4、经验筛选法:本课题研究中相关经验的筛选及运用;5、思辩法:本课题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6、经验总结法:评

6、价本课题的效果。三、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初步尝试(一)、“生活化教学”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

7、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效率。因而,易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教学消除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智能的弊端,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前不久,我辅导学生写作业时,遇到一道题,内容是“秋天的田野很美丽,有_,有_,还有_”。本是很简单的一个写话,可学生除了从书上了解的稻子、高粱、棉花之外,不知道写什么。后来他们想了很久,说田野里有野花,有小草,有树,有黄澄澄的梨等等。孩子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之少,这让我困惑。为什么学生对田野里长什么一点都不熟悉呢?是家长不重视自己的孩子吗?不是

8、。许多家长为开阔孩子视野,陶冶孩子情操,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旅游开眼界、长见识。岂料,这种片面的追求得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对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却不知,对离自己最近的生活是那样的陌生。所以,我建议家长有时间带孩子到田野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摸一摸,他们会知道秋天的田野不光是金色的,也是绿色的,因为田野里青菜、萝卜缨绿油油,大棚里各种季节的绿色蔬菜一应俱全。其实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闲暇时,家长们可带孩子到农村走一走,到田野里去看一看。不需花钱,家长自己给孩子当导游,相信孩子在家长引导下,不但能领略到一番别样的景象,还能学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二)、“生活化教学”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

9、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所变化(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学间互说等),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只体现一种严肃的学习意识,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更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从涉及的智力领域来看也较为单一,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智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父子俩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父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的。“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

10、,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于是,整个课堂都会沉浸在一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之中,并且谁都乐于尝试。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三)、“生活化教学”使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

11、想的过程。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传统语文教学,课程的实施只注重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只是为了接受和理解他人经验,而不是学生整体精神的建构。而课程内容一旦外在于或强加给个体,便成为被强求掌握的东西,不再是可亲近可体验的个体性、生活的独特性联系起来,课程与学生是对立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隔离的。两者的关系是“传递”而非“交往”,是“控制”而非“学习”。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

12、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比如我在教古诗春晓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各种春天的小鸟的身影,再配以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学生一边视听一边欣赏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春晓。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条线索“赏春”和“惜春”贯穿课堂始终,对“赏春”和“惜春”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同时获得多方位的感受:用春景图以及小鸟的飞翔、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思维,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

13、动音乐思维,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使学生更加沉浸于古诗语言文字的韵律、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三维目标得到整合。这样的课,不能不说是一节生动的生活课。 (四)、“生活化教学”使课堂展示变统一为多元。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音乐气氛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应

14、用语文,发展智力。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运用现代技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充分显示了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五)、生活化教学可以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发展  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社会性意思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凡是有人的

15、地方,都要运用应用语言,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学生身心以影响”。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专家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到的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  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

16、才对呀!”教学中我可以抓住小红马与小骆驼第二次相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即课堂中请同学以表演的方式分别扮演小骆驼和小红马,补出小骆驼自信的语言、动作、神态,补出小红马对美与丑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敞开心扉,进行对话,从而深刻地领悟了外表的美丑并不重要,而要看是否有用。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新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