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1页
第三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2页
第三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3页
第三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4页
第三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本讲概述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代。从大一统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隋唐的政治体制、经济成就、文化成就、民族政策等,起到了巩固大一统社会的作用。本环节的学习内容为“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由“隋唐政治新格局”、“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外文化交流”、“灿烂的文学艺术”。教学要点有:三省六部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创设对唐朝发展及其历史的意义、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表现、丝绸之路全盛与长安城的繁荣说明了大唐社会的繁荣以及中外交流发达、东亚文化圈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些要点的阐释,将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直接影响

2、着社会出现大一统景象。 学习目标1.知道隋唐三省六部制度、隋唐科举制度、贞观时期的统治策略、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具体历史事实、东亚文化圈、唐诗、唐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2.理解三省六部制度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大唐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导致了盛世形成。3.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意义、东亚文化圈对东亚三国历史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 难点:大唐盛世对当时及后世历史的影响 学习指导本环节的学习中的核心点是大一统社会发展,重点是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认识政治制度创新与大一统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环节希望学员能通过隋唐政治制度及唐

3、的鼎盛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了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治的表现、开元盛世的表现、唐朝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平等和平的民族政策。分析社会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繁荣昌盛的关系。 关键词 三省六部制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东亚文化圈一、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唐大一统统治确立首先归因于隋统一全国,并初步创设了三省六部、科举制度。唐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这些制度,加之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导致大治局面的产生。教材在这一单元中,首先着重阐述了隋唐的政治制度建设成就(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因此,隋唐的政治制度是这一环节学习的重点。在理解隋唐政治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导出隋唐政治制度建设

4、是大一统局面巩固发展的政治基础。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文帝时期。这一制度,一方面是对魏晋以来变化无常的宰相制度进行整理,使中央政府的决策功能更为完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宰相权重难制,三省六部制度把原来的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时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三省六部制度实际上起到了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这个趋势一直保持到明清。六部是隶属于尚书省的六个职能部门,它一直沿用到清末。宰相集体议政,互相牵制,防止个别宰相专权。这一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起到了限制皇权作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职制度的重大变革,它

5、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元时期,三省制度发生变化,但六部制度沿用下来。并且,以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大唐社会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对外开放,均与这一制度下,政府机构的有效运作有关。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开创,经唐逐渐健全,而这一制度的完善,则在宋朝。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

6、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二、大一统统治的表现 教材第14课,写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中,叙述大一统社会盛世景象的表现即可。总体而言,从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时期,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对外开放,文化昌盛。叙述社会大治的表现,是一件较容易的事

7、,分析大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则较为复杂。 三、隋唐社会大治的原因分析 1.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创新是隋唐社会大治,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发展政治原因一个社会的繁荣,是众多因素综合而成的,而其基础是社会制度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同样,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其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帝王的英明等。其中,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三省六部制度具有权力之间的制衡的特点,可以避免某一领域的专权,也使得政府决策能力得到提高。唐朝前期的繁荣,始于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除去个人原因外,唐朝的制度建设是贞观之治的到来根本原因。在政治方面

8、,唐太宗用人“唯贤是举”,“量才受职”,精简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高。特别是三省六部制,使得宰相无法专权,皇帝也不能完全独裁,处理政务集体商议而定,遇到错失,给事中有权涂改驳回,让中书省重行拟定。政府政令,须有皇帝画敇,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因此,唐政府行政有效。科举制则明显有利于社会稳定。科举制度对隋唐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首先,这一制度,有效抑制了门阀制度。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推举。曹魏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也基于推举。魏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推举大权,庶族子弟被排除在外。隋唐实行科举制,就打破了推举所带来的局限性,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其二,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除。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收

9、归中央,为中小地主子弟参政创造了条件,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除,有助于中央集权,因而被以后历朝所沿用。其三,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社会精英。科举制度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唐太宗在金殿端门看到新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科举产生的人才中不乏名臣能相、国家栋梁。其四,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其五,科举制度对于社会思想的统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隋唐科举常设明经、进士两科,这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推广学习。也使得全社会被逐渐统一在儒家思想之下。科举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

10、种公平、公开及相对公正的方法。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统一的思想,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隋唐社会大治的原因分析(续1) 2.唐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大唐盛世的物质基础教科书中,没有具体阐述唐朝的经济体制,也没有叙述唐朝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但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外交流中,也写了一些有关唐朝经济发展的内容。总体而言,唐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繁荣的物质基础。3.唐朝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或许是与唐皇室与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是突厥望族独孤信之

11、后。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北周明帝),四女儿嫁与李虎之子李昞,生李渊。七女儿嫁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但,其根本点在于正确的民族政策。如,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许多朝臣认为应该将他们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使其成为内地居民。亦有人提出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以绝心腹之患。中书令温彦博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

12、,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认为“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于是,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等,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太宗应允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嫁与松赞干布。 三、隋唐社会大治的原因分析(续2) 4.唐朝实行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在对外关系上,唐朝时期,西欧处于社会分裂,封建制度初建时期。阿拉伯国家刚形成。此时的唐朝是当时世界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

13、性的大都会。唐朝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时代,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日本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新罗王朝也常与唐互遣使节。中国的政治制度、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佛教、科学技术、衣食住行等为他们广泛吸收。隋唐的制度建设,最终促成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

14、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制度建设与社会大一统、唐的鼎盛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在分析这段历史时,应将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政治制度建设,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运作。回到对大一统社会的理解上来。大唐帝国对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民族实行平等、包容、开放的政策。在内,大唐帝国在地域、民族、文化、交通、舆论、政治中心、政治制度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统治。唐朝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 三、隋唐社会大治的原因分析(续3) 4.唐朝实行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续)唐朝周围守边的少

15、数民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城内寓居的域外人士数量众多。城内有东西市,西市有大量胡商,常见胡姬当垆的情景。长安是当时东西方文化的汇集点。唐朝时期,东亚文化圈形成。朝鲜、日本、越南由于长期受儒家的熏陶,儒家思想成为三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意识和生活习惯之中。人们重视家族共同体,敬老祭祖。儒家的忠孝之道,克己复礼至今仍被视为传统美德和社会基本伦理道德。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全盛。外域文化以中亚、西亚、南亚为主,但其文化背景广阔,可以说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进行交

16、流融合。唐朝人胸怀“天下”。以积极包容的态度对待本国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国内,民族平等、和谐。域外,外域人士可以在中国居留、可以在中国学习、可以参加中国科举考试、可以在中国任职。此阶段,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政治制度等还大量外传。由此可知,大唐社会再次实现了大一统统治。相对于秦汉时期,唐朝大一统局面得到了发展和巩固。在分析唐朝社会的政治、民族、对外关系时,既应肯定唐朝社会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也应指出,唐朝的政治体制也有其弱点,当皇权再次凸出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当皇帝宠信某一丞相时,就会出现相权过重。加上唐朝军事体制、土地制度上的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唐朝逐渐走向衰弱。 归 纳 归纳这一

17、教学环节的内容。 三省六部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创设对唐朝发展及后世历史的意义重大没,奠定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出现,丝绸之路全盛与长安城的繁荣说明了中外交流发达、东亚文化圈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隋 唐 社会状态 大一统 国家疆域 最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到达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至北纬18° 政治体制 三省六部制 民族关系 (略) 和平相处(如:唐与吐蕃的和亲) 政府首都 长安 思想文化 (略) 道家、儒家 交通 大运河 大运河、丝绸之路 经济状况 (略) 重视生产、减免徭役 对外交往 (略) 西北丝绸之路全盛、东亚文化圈形成 概括这段历史(内容见表),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隋唐社会大一统统治的盛况。 讨论隋唐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有哪些创新?制度建设与社会大一统、唐的鼎盛有何关系?如何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与大一统局面之间的关系?一、选择题 1.唐代钱币“开元通宝”上的文字最初是由谁书写的()。A. 虞世南B. 欧阳询C. 柳公权D. 颜真卿 2.霓裳羽衣曲的作曲者是()。A. 李渊B. 李世民C. 李治D. 李隆基 3.三省六部制度初创于()。A. 北魏B. 北周C. 隋D. 唐 4.中书省在隋朝被称为()。A. 中书省B. 内史省C. 中枢省D. 尚书省 5.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