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性症状构成分析_第1页
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性症状构成分析_第2页
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性症状构成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性症状构成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对20年来心衰常见证型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常见证型诊断性症状的构成特点,为证的规范化及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人工录入并整理文献信息,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结果根据频数分布情况,初步得出心衰常见证型的定位症状以及定性症状。结论心衰证型的诊断标准亟待规范,文献研究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心衰证型 症状 文献研究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死亡率高。现代医学从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等

2、方面对此病的研究有显着进展,但预后并不乐观。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缓解症状,改善疗效等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目前心衰的分型多为自拟,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且证的诊断指标不一致。因此,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心衰常见证型做进一步分析,确立常见证型具有明确诊断意义的症状构成,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运用检索词 “心衰”进行初级检索,年限为19882008年,检索到文章35 786篇;以文献主题,运用“辨证治疗”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到相

3、关文章56篇,运用“证候分型”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到17篇,共计73篇。1.2 纳入标准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具有症状描述的心衰文献。1.3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文献,予以排除;心衰单一证候的治疗研究,予以舍弃;对一稿两投的文章,以1篇计;个案报道,予以排除;仅对心衰的病机进行分析的文献,予以排除;有证候分型,但无症状描述的文献予以排除;动物研究及证候实质研究,予以排除。1.4 文献录入按照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中医诊断学1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3对文献中的不规范证名进行规范,个别无法确定的,依据所给出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分析,加以规范。如心气不足,心阴亏损,规范为心气

4、阴两虚证;心气虚衰,瘀血阻滞规范为心气虚血瘀证等。同时对症状进行规范,文字表述复杂的或语意相同表述不一致的重新分析整理,如疲乏无力规范为疲乏;心慌规范为心悸等。         1.5 分析方法建立数据库,统计症状出现的频次及频率。2 结果2.1 文献整理根据以上标准,在73篇文献中,筛选出4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分析。其中心气阴两虚证24条,气虚血瘀证25条,阳虚水泛证26条,心肾阳虚证9条,心阳暴脱证11条。因后两证文献较少,故未予分析。2.2 症状分布特点见表13。表1  心气阴两虚证的症状分布(

5、略)表2  心气虚血瘀证的症状分布(略)表3  阳虚水泛证的症状分布(略)3 讨论   根据文献查询结果,对心衰各证的症状进行明确描述的文献较少。通过现有文献的分析,心气阴两虚证及心气虚血瘀证的主症均为心悸;阳虚水泛证的主症为浮肿,出现频率均超过90%。诊断性症状可分为定位症状及定性症状,心气阴两虚证的定位症状主要为心悸;定性症状主要为气短、疲乏、动则加重、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盗汗或自汗;舌脉表现为舌红、脉细数或结代。此型与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心衰气阴两虚证的主症及舌脉表现的描述基本一致。心气虚血瘀证的主要定位症

6、状为心悸、胸闷、心痛;定性症状为气短、口唇青紫、疲乏;舌脉表现为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指导原则中气虚血瘀证的主症及舌脉表现为: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与之比较,二者有较大的出入。而胁下痞块的出现频数为11(44%),颈部青筋暴露的频数为3(12%),下肢浮肿的频数为10(40%),因此,是否将其定为主症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有必要寻找其他的研究方法去论证。   阳虚水泛证的主要定位症状为浮肿、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定性症状为形寒肢冷;舌脉表现为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脉沉细或结代。指导原则中阳虚水泛证的主症

7、提及咯吐泡沫痰。而咯吐泡沫痰的频数为8(30.8%),因此,该症状是否作为主症需进一步研究。   初步得出结论为:心气阴两虚证的定位症状主要为心悸,定性症状主要为气短、疲乏、动则加重、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盗汗或自汗;舌脉表现为舌红、脉细数或结代。心气虚血瘀证的定位症状主要为心悸、心痛;定性症状主要以舌脉表现为判断依据;阳虚水泛证的主要定位症状为心悸、气喘不得卧,浮肿;定性症状为形寒肢冷;舌脉表现为舌质淡、苔白、脉细或结代。   由于本次研究文献数量有限,其结果尚不能完全体现心衰常见证候的症状分布特点,只是为心衰证候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为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方法及切入点提供参考,个别证型与指导原则中所述主症有一定差别,因此是否应该修改指导原则值得商榷。将来有必要引入循证医学的理论,进一步明确心衰证候的诊断指标。【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