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一、学习要求1. 应掌握内容 传染过程和感染谱的概念;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二要素;传染病的几种主要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的种类及意义;疫源地概念及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条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接种的种类。2. 需熟悉内容 潜伏期和传染期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意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传染病报告病种类别;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计划免疫的评价指标。3. 需了解内容 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的种类;影响疫源地范围的因素;常用疫苗制剂的种类。二、学习要点1.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传染发
2、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程度不同的反应,从隐性感染直至致死性疾病,这种表现称为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按照病原体引起感染过程的轻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程。2.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
3、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病人:病人体内通常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如咳嗽、腹泻等,因此,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取决于各阶段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和频度。2)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3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即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3)受感染的动物: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
4、染病(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可分为以下四类: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真性人畜共患病。(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者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1)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其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2)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的传染
5、病包括许多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食物传播。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传播的方式包括饮用水污染和疫水接触。经饮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疫水传播其流行特征为: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行;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 经食物传
6、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3)经接触传播(contact infection):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狂犬病等;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
7、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vector-borne infection):其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流行特征包括: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的职业性;一定的季节性;青壮年发病较多。5)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infection):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往往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个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和个人卫生条件有关。6)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
8、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7)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或称母婴传播。垂直传播的主要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感染;分娩时传播。8)多途径传播:许多传染病可通过一种以上途径传播,以哪一种途径传播取决于病原体所处环境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自身的流行病学特征。(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9、。3. 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一般将范围较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1)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的存在和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疫源地范围大小因病而异,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治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4.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
10、易感性三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三个环节的连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等。5.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策略: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2)措施:1)传染病报告: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7种。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
11、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病原体检测23次阴性后;对接触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
12、应接受检疫。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检疫期限,同时根据病种及接触者的免疫状态,采取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不同措施;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视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和野生动物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消毒disinfection):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13、杀虫:是使用杀虫剂(insecticide)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杀虫与消毒一样可分为预防性杀虫和疫源地杀虫,后者又分随时杀虫和终末杀虫。杀虫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杀虫法。4)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在传染病流行前,主要通过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通过药物预防和一些防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免受病原体侵袭和感染。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6.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
14、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疫苗(vaccine)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所制成的疫苗;类毒素(toxoid)是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
15、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制成的疫苗;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成的疫苗;重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成分的纯化疫苗;DNA疫苗(DNA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vaccine),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抗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后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
16、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此种免疫见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主要用于疫情发生时的紧急预防或治疗。其制剂有:免疫血清(immune serum)是指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这种血清含有大量抗体,进入机体后可及时产生保护作用,一般用于治疗,也可用于紧急预防,但其在体内停留和作用时间短。免疫球蛋白或称丙种球蛋白(immune/gamma globulin)是用健康产妇的胎盘与脐带血或健康人的血制成的,可用于预防甲型肝炎、麻疹等,但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3)被动自动免疫(passive and active immunity):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
17、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此类免疫是在疫情发生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2)评价指标: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免疫效果评价指标、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及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三种。1)免疫效果评价指标:免疫效果评价主要是通过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抗体阳转率= 2)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对随机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常采用保护率和效果指数来评价。疫苗保护率= 疫苗效果指数= 3)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设备和人员配备、免疫规划和工作计划、计划免疫实施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冷链装备及运
18、转情况、人员能力建设及宣传动员、监测及疫情暴发控制等。具体考核指标为:建卡率:使用WHO推荐的两阶段整群抽样法,调查1218个月龄儿童建卡情况,要求达到98%以上。接种率:对象为12月龄儿童,接种率越高越好。 某疫苗接种率= 四苗覆盖率:即四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 四苗覆盖率= 冷链设备完好率: 冷链设备完好率= 7.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病因1)病因假设和病原体特征的研究: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暴发流行后,首先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形成病因假设;然后在传染病发病的不同时期,采取病人血液、排泄物和各种分泌物标本,应用传统病原体分离鉴定方法或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病原体。2)
19、传染源的确定:传统流行病学观察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传播概率(transmission probability):也称传染概率,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2)传播机制1)传播途径的确定:根据传染病的特征确定传播途径;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传播途径。2)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的方式: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确定后,应尽快采取患病不同时期的标本,应用实验室手段研究确定该种传染病在病后的不同时期,排出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分析传染源的特点。(3)传染过程1)潜伏期:潜伏期的计算: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通过追踪观察密切接触者的发病时间,了解该病的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然后应用中位数(medi
20、an)法计算该病的平均潜伏期;潜伏期的传染性: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询问患病的易感接触者与传染源接触的时间是在传染源发病前,还是在传染源发病后,如果易感接触者与传染源接触的时间是在传染源发病前,说明该病潜伏期具有传染性。2)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特征: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在发病的不同时期采取病人的血液标本、各脏器的活检标本或尸检标本,应用传统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微生物,分析该种传染病是否存在菌血症或病毒血症及其存在时间,并分析病原体在体内脏器的分布情况;病原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及恢复期传染性:在传染病发病的不同时期,尤其是临床症状消失后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标本,应用传统
21、的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体是否阳性,判定病原体在体内持续时间。研究该种传染病是否容易转为慢性或终生携带病原体状态。同时调查分析该种传染病是否存在恢复期传染源的特性。3)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后,选用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检测方法检测易感人群中未受感染和受感染的人数,然后观察受感染者中,发病人数所占的比例,从而研究隐性与显性感染的比例,并分析该种传染病是否存在健康携带者。4)重叠感染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的关系: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病人的标本,应用先进的实验室方法研究是否与其他病原体有重叠感染。如果存在重叠感染,还需探
22、讨两种病原体之间有无依赖关系,并研究重叠感染的后果。同时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观察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否容易侵犯患有基础疾病的易感者体内,并研究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疾病的结局有何不同,是否容易发生并发症。5)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的发生都与个体的易感性水平有关,因而表现出个体发病的差异。当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并表现出发病的个体差异时,可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探讨机体与此种传染病病原体易感的相关基因。(4)特异性诊断方法:当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被确定后,应该尽早研究其特异性诊断方法,如应用免疫学方法研究特异性抗原抗体的诊断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方法等
23、。(5)治疗及预后:新发传染病发生后,流行病学工作者与临床医学工作者密切配合从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首先,分离培养病原体,在实验室研究有效的抗生素及其有效剂量;然后在临床上应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该病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药物的效果。当病人被治愈出院后,还应长期追踪观察病人的预后,包括慢性化、并发症等。(6)流行规律:当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在解决传染病的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染过程等问题后,应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手段研究该种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尤其是反复感染和周期流行的问题。(7)预防和控制措施: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的措施包括针对病原体、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方
24、面的措施。三、典型试题分析1. 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 传染期 B. 临床症状期 C. 恢复期D. 病原携带期 E. 潜伏期答案 A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2. 下列哪些是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A. 新生儿增加 B. 易感人口迁出 C.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D. 免疫人群死亡 E. 计划免疫答案 ACD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人群易感性与人群的免疫性呈相反的关系,使人群免疫力降低的因素
25、就是易感性升高的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和免疫人群的死亡。四、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 anthrax) on Network is :A.12 hoursB. 24 hoursC. 48 hoursD. 36 hoursE. 72 hours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 of
26、fspring are called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C. Vertical transmission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E. Z-spread transmission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 A. 人口密度 B. 气候地理 C. 宗教信仰 D. 经济文化 E. 生产及生活条件4. 传染源是指 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
27、动物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 A. 传染源 B. 储存宿主 C. 传播因素D. 传播机制 E. 病源携带者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 B. 潜伏期 C. 临床症状期D. 恢复期 E. 病原携带期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 伤寒、霍乱、钩虫病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C. 伤寒、霍乱、出血热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 病原携带者 B. 传染病患者 C. 受感染的动物D. 隐性感染者 E. 有血吸虫尾蚴的
28、钉螺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 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 B. 前驱期 C. 潜伏期D. 传染期 E. 无症状期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 A. 病原体、易感机体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29、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3. 传播途径是指 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 潜伏期
30、 B. 潜伏期末 C. 临床症状期D. 症状消失期 E. 恢复期A2型题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 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B. 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C. 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D.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E. 以上均不对16. 某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后发现婴儿HBV阳性,婴儿感染的最可能传播方式 A. 医源性传播 B. 垂直传播 C. 接触传播D. 经血液传播 E.
31、 虫媒传播A3型题(1718共用题干)1988年1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后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17.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A. 不食者不发病B.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C.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D.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E.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18. 下列哪项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A. 接种甲肝疫苗B. 对疑似病人隔离治疗C. 加强被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消毒D. 采取药物预防E. 对可能暴露于生物传播媒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B型题(1922共用备选答案)A. 艾滋病 B. 肝吸虫病 C. 钩端螺旋体病D.
32、 钩虫病 E. 疟疾19. 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是 20.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是 21.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是 22. 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是 (2326共用备选答案)A. 麻疹、水痘 B. 结核、钩虫病 C. 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D. 伤寒、白喉 E. 流感、麻疹23.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疾病是 24. 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的疾病是 25. 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26. 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728共用备选答案)A. 传染病患者 B. 病原携带者 C. 慢性病原携带者D. 受感染的动物 E. 暂时病原携带者27. 感染了传染病病原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者称 28. 携带病原体3个
33、月以内者称 (二)多项选择题1. 下面哪些传染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 A. 流行性感冒 B. 鼠疫 C. 霍乱D. 疟疾 E. 百日咳2. 下面哪些属于计划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A. 疫苗效果指数 B. 疫苗保护率 C. 疫苗接种率D. 抗体阳转率 E. 抗体平均滴度(三)名词解释1. source of infection2. route of transmission 3. infectious focus4. zoonosis 5. herd susceptibility6. transmission probability7. disinfection8. planed immuni
34、zation(四)论述题1. Describe epidem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ncy perio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by air-borne epidemic are 3. 判定疫源地消除的条件是什么?4. 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我们如何研究其病因?5. How many types of vaccination?6.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7.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针对传染源的有哪些措施?五、参考答案(一)单
35、项选择题1. A 2. C 3. B 4. D 5. C 6. B 7.B 8. D 9. D 10. C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B 17. C 18. C 19. B 20. A21. D 22. C 23. A 24. D 25. B 26. E 27. B 28. E (二)多项选择题1. ABC 2. AB (三)名词解释1.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3.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
36、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4. 指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5.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6. 传播概率也称传染概率,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7.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8.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四)论述题1.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可以: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进一
37、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3.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除病原体(治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4. 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暴发流行后,首先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形成病因假设;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染发考试题及答案
- 古汉考试题及答案
- 护理核心制度及安全试题与答案
-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试题(含答案)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黑龙江高级机修木工理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5二手设备买卖协议书附二手设备残值回收条款
- 2025地产劳务合作劳务派遣服务合同
- 2025出租屋承包合同协议书-旅游度假区出租屋经营合同
- 盾构噪音控制方法-洞察及研究
- 保密教育培训课件内容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课程设计与评价
-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英语试卷
- 检修案例-MR有载调压开关的吊芯检查全解课件
- 2023年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全套)
- 中国移动多功能厅多媒体系统方案
-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定稿)
- 石料场开采方案
- 2019三福百货品牌介绍51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