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
2、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2分)鸣之 4、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2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二)注释比:接连。三旦:三天。莫:没有。还: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朝:早晨,也指一天。一旦:一天,这里指“一会儿”的意思。5、“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6、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与马说一文有什么相通之处?(2分) 7、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8、 翻译下列句子:(4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 9、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答:_10、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答:_1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
4、 “ ”。作者是 朝的 。(3分)1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13、作者认为是“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3分) 答案:1、喂养等同(一样)怎么马鞭。(2分。对2个得1分。)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马之千里”解释语序不当扣1分,“或”、“尽”等关键词未正确解释扣1分。(2分)3、策马、食马。(2分。每个1分。如答“策之”、“食之”也可。)4、围绕作者良好的愿望作答。如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也可从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方面回答。(2分。意对即可。)5、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2分
5、)6、都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如仅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扣1分。(2分。意对即可。)7、B(2分) 8、翻译下列句子:(4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9、答: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10、答: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11、说 唐 韩愈 1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3、可以赞成,也可反对,能说出理由,言之成理
6、即可。马说一、 给划线字注音并再抄两遍:骈_ 一食 _ 不外见 _ 无马邪 _ 食_马者 食_之二、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及意思:1、 才美不外见2、 其真无马邪3、 食之不能尽其材三、 解释词语:故( ) 虽( )有名马 骈( )死 于( ) 一食( ) 且( )欲与常( ) 马等( )不可得 骈死( )不以( )千里称也 或( )尽粟 执策( )而临( )之( )安( )求其( )能千里( )也 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策( )之( )不以( )其道( )只辱( )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 )四、译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
7、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恐怕)真不知马也! 五、填空: 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_.。作者( ),( )朝( )家,是( )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 ).本文选自( )第四篇。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
8、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_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悲惨命运)体现在:_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_千里马指:_食马者是指:_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_ _ 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策之以其道
9、,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_ 写出两处带马字的诗句(1) (2)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18、因
10、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 19、“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20、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六、默写:1、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2、马之千里者,( 。 。是马也, ,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3、 , , ,执策而临之,曰:“ !”呜呼! ? .4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
11、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
12、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恐怕)真不知马也!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
13、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
14、,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
15、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 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18、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 19、“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20、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甲)马之千里者
16、,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乙)岳飞 论马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瞰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 词解:(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 : (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3、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汇编15篇
- 海水淡化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仅供参考)
- 中学时代教案课件设计规范
- 广东省四会中学、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含解析
-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制药分离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学院《新营销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数字孪生与智能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员工招聘与测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思源学院《企业价值创造实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安徽蚌埠市龙子湖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产业研究报告-中国水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分析(智研咨询)
- 偿二代下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深度剖析与实证研究
- 【嘉峪关】2025年甘肃嘉峪关市事业单位集中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50人(含教育系统)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课件
- 青少年学法知识讲座课件
- 【MOOC】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标准规范
- 配电室运行维护投标方案(技术标)
- 禾川x3系列伺服说明书
-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