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冬病夏治_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_图文_第1页
_冬病夏治_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_图文_第2页
_冬病夏治_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_图文_第3页
_冬病夏治_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_图文_第4页
_冬病夏治_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8“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杨娅1,刘广霞2陈赘2(1.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安徽合肥230061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方法在夏季时防治冬季容易加重或复发的呼吸系统常见肺系疾病的机理。方法:通过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冬病夏治及穴位敷贴的认识,结舍敷贴时对时间、穴位和药物的选择,共同探讨其治病的机理。结果: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可以减轻肺系疾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肺系疾病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急性发作。关键词: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肺系疾病中图分类号:R246

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779(200908003803l中医学对冬病夏治疗法的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论述了养生之道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后世据此发展出指导针对某些内科疾病的治法,如“冬病夏治”。“冬病夏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其机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尤其在冬季感寒后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得以恢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人体的阴阳是矛盾的统一体,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因体内阴

3、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予冬。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天上阳气与地下火热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此时气血循环旺盛、皮肤松弛、毛孔张开,药物易于吸收,是恢复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此时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并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升发之势,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通过皮肤吸收,经穴位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

4、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使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夙根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彻底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1作者简介:杨娅(1982一,女,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2中医学对穴位敷贴疗法的认识穴位敷贴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最早见于素问。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

5、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敷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联系和影响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穴位敷贴疗法正是在这种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穴位刺激作用和特定部位的药物的吸收作用来达到治疗作用。穴位的刺激作用: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贯穿上下,通过腧穴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因此中医认为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刺激穴位可疏通经络

6、、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药物的吸收作用:中药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二是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脏腑的功能协调。而上述作用的发挥,乃是由于药物各有自己的属性,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作用归经。穴位敷贴疗法正是根据药物的这些属性,辨证用药,使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进行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正如吴尚先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又日:“昔人治黄疽,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饭盖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由此说明,药物通过腧针灸临床杂志2009年第25卷第随期穴、肌肤、孔窍等处吸收,可以贯通经脉、脏腑,而作用于全身。尽管疾病错综复杂

7、,千变万化,而就其病理本质而言,不外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司、升降失常几方面。理论推证,加之临床实践证明,穴位敷贴疗法可以通过其独特的作用,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整气血、疏通气机,达到治疗目的。理瀹骈文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何者?明阴阳,识脏腑也。通彻之后,读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3现代研究对穴位敷贴疗法的认识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穴位敷贴疗法的机理日趋明了,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药剂学中称经皮给药,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它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提高了有效血药浓度,同时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

8、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疗法又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对药物具有储存和放大作用。当药物通过腧穴吸收时,其作用已不仅仅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可以取得单纯用药或针灸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穴位敷贴疗法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机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直接兴奋8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灿但,使CAMP增多,提高CAMP/CGMP 的比值,从而扩张支气管,达到平喘效果;药物成份通过血流,促进支气管腺分泌,产生祛痰作用

9、;药物成分经血流进入大脑,抑制咳嗽中枢而止咳。【2J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彻底改善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以降低13受体的反应性,改善机体。对气道炎性细胞、免疫机制、细胞受体、细胞因子、肺功能、哮喘潜伏期等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还可以激活机体的某些酶系统,提高机体增强免疫功能的一些酶的活性,从而起到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抑制各种过敏介质的释放及组织

10、细胞浸润,达到脱敏、解痉、平喘的效果。临床实验观察:敷贴前后皮泡液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皮泡中免疫球蛋白A、G的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检查提示,穴位贴敷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力;贴药后,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贴药后39可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贴药后血浆皮质醇显著提高,说明贴药能使“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C3,4l4“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及机制探讨4.1“夏治”时间的选择“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疾病,主要治疗的是咳嗽、支气管哮喘、老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反复感冒等呼吸道的慢性疾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日:“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

11、肌中。”故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敷贴,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起到激发正气的作用。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反复加重的疾病,通过夏季提前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并促进其康复。这主要体现了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因为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此时调养人体的阳气是最佳时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均为中医肺系疾病,其病机多为阳虚气弱、本虚标实、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则咳逆而喘;肃降无权则气短喘促;宿痰伏肺、气滞痰阻、气道挛急则哮呜有声。咳嗽、痰饮、喘证、哮证等均以阳气不足、

12、肾不纳气、痰喘咳逆为主。故常因冬季气候寒冷而发病。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以从其根”及“以夏之阳盛之时,助素体阳虚之体”等理论,治疗宜在夏季,当以养阻为本。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实为“夏之阳盛之时”,故选择三伏为治疗的最佳时机。而肺五行属金,三伏第l天均为庚日,庚属金,金气旺盛,更助肺气,此时通过药物对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不断地作用于经络一脏腑一全身,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因免疫力低下所致的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病率,

13、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缓解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和目的。故多选择三伏之第1日为主要治疗时间。【54.2穴位的选择中医学认为,外界风寒、风热、燥邪等均可以从人的皮、毛、口、鼻侵入体内,使毛窍束闭,肺失宣降,气道不利而引起咳嗽。针灸学则认为,人体内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通道【6J,如经络运行不畅,极易患病。督脉的功能主要为“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或称“阳脉之都纲”。督脉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40用6】。任脉的功能主要为“阴脉之海”,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7I。根据这两个原理

14、,穴位敷贴时多选在任脉、督脉的穴位上。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治疗作用。敷贴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机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强人体所需要的生物循环酶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当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的作用,使透入“吸收”而发挥其免疫调节、改善分泌物阻塞、气道阻力减轻及肺循环等作用;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调节气管、支气管与血管平滑肌的舒缩以及淋巴腺体分泌,从而减少肺系疾病的发生。8】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五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

15、,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又说:“皮毛者,肺之合也肺系属背。”根据这一理论,敷贴时多选用大椎(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宣散外邪、祛风止痛的作用、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具有养心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膈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膈俞为血之会,有理气降逆、活血通络之功、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处,此穴能通利气道,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再配以脾俞、肾俞、神阙等。药物敷贴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上,可产生协同作用。肺俞止咳化痰、心俞养血安神、脾俞培土生金、肾俞纳气固本,这对脾虚生痰的支气管炎有治本的作

16、用。对心肾不交、肾不纳气的支气管哮喘也可发挥治疗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经链处,在这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4.3药物的选择中药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三伏药贴源于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公元1220最早提到的“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泡如灸泡,今称药物发泡灸。自宋以后,天灸法用药有毛茛、斑螫、蒜泥、白芥子等,治疗病种也不限于疟疾。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记载了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

17、哮。此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掘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9j三伏药贴的功效与所选中药的性味、功效及药理作用有关。金匮要略云:“痰饮之病,当以温药和之。”白芥子性温,味辛,归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温肺化痰、利气散结,为十字花科植物自芥的干燥成熟种子,生品研末用。本草纲目载有:“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本草经疏中有:“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肿痛等。细辛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主要功效为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本品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及华细辛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生用。神农本草

18、经载有:“主咳逆,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利九窍。”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鼻渊、痹痛、寒痰停饮、气逆咳喘。延胡索性温,昧辛、苦,归肝、脾、心经,主要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本品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本草纲目载有:“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并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甘遂味甘苦,性寒,归肺、肾、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本品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的块根。神农本草经载有:“主大腹疝瘕,腹清。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瘸坚积聚,利水谷道。”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疮痈肿毒等。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有发汗懈

19、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同时也有引药之功。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别录:“主伤害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本草拾遗载:“汁,解毒药。自余,调中,去冷除痰,开胃。”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以及解半夏、天南星、鱼虾毒等。5结语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疾病,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被患者所接受。然而,其实验研究存在许多不规范处,如:研究多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多为经验方,多采用前后自身对照,对照组选用非公认药物及方法,治疗组选用多种疗法,不能充分说明穴位敷贴的治疗作用;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穴位选择不规范,同种疾病选用不同穴位或选穴太多;药物选择不规范,多为自

20、拟方;穴位敷贴制备复杂,生物利用度低,疗效易受影响,且重复性差。今后的研究,将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选择公认的药物及穴位进行对照研究;采用统一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及规范选穴及统一药物治疗;实验研究应在远期疗效及作用机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制作工艺,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及吸收技术,提高穴位敷贴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1】王树凡.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20叩,22(4:16182石萍,王玉珍,杨敏.穴位止咳贴辅助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针灸临床杂志2009年第25卷第08期察J.山东医药,2008,48(4:56【3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

21、精华咳喘专辑【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韶:1234张晓明,庞巧玲.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18195路怀忠。马世民.。冬病夏治”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4647医家针萃4l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天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09222【7虞金龙.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27例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与健康杂志,2006,(6:458陈霞,虞金龙.治疗贴穴位敷贴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4:2562579杨梅香.“冬病夏治”运用三伏药贴之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啤,13(3:225收稿日期:

22、2009一舵一27东贵荣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3则刘建浩1,张桂波2,东贵荣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关键词:针药结合;神经系统;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l005一cr779(200908一004l02东贵荣教授善用针药结合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疗效显著,兹介绍东贵荣教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3则如下。l不安腿综合症任某,女,52岁,2008年5月17日初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胀,自诉有蚁行感,夜间入睡困难,需下床活动或按摩捶打后症状减轻,一夜数次,早晨和工作紧张时很

23、少出现。曾到上海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不安腿综合症”。服用安定等多种镇静药物,效不佳。3年来,患者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出现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患者畏长期服用镇静药物的副作用和求对本病的系统治疗,遂到东贵荣教授门诊求治。患者就诊时症见:精神紧张,易激动,诉双下肢麻胀伴蚁行感,舌质暗红,苔薄,脉沉涩。查体:运动、感觉功能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电图及脑CI.未见明显异常。东贵荣教授详诊病人后,处方如下:丹参20g,龙齿20g,炒枣仁30g,桑椹子30g,土虫15g,牛膝15g,远志15g,茯神15g,胆星15g,太子参20g,白芍20g,菟丝子20g,磁石15g,防己10g,地龙15g,甘草15踟服用方法:7付,水煎服,日l付。针灸取穴:上取臂中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