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_第1页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_第2页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_第3页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_第4页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X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编写:审核:审批:X井X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第一节前言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煤矿企业应查明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地理位置九X井位于X煤田南部,属X市兴宾区X镇管辖。矿井交通较方便,有简易公路与X至X矿区公路相通。矿井距X镇约1.5公里,离X矿区约1.8公里,到X码头约1.6公里。矿区走向长约0.91.2公里,沿倾向宽约0.70.9公里,矿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河流及气象井田范围内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地表标高在+95+110米之间,多数为平地水田或旱地(主要种植甘蔗或玉米,最

2、北为丘陵地带,南部为平阳村,对应地表无河流,只有水田以及小渔塘。红水河从矿区东部流过,距矿井口约2公里,是矿区内唯一的河流水系,常年水位标高+70+75米,历年最高洪水位为+92米。每年69月份为丰水期,其余为枯水期。X电站位于井田下方约1.5公里,蓄水后正常运行水位为+84米。第二节井区开发史及现状一、井区开发史该矿井北面为X井,东北部为X井,南X村,西部为浅部小井采空区。X矿区煤田±0米水平以上基本被小井采空,±0米水平以下部份范围也被采空,这些小井均为季节井,雨季停产,矿井基本全部充满水,且互相之间水力联系密切。现这些小井已全部关闭。开采时必须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二、

3、井区现状1、X井始建于X年,原属个体民营业小井。X年6月由原X矿务局兼并,纳入X矿管理。于2005年12月委托X矿务局设计院进行技术书改造开采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t/a。并于X年X月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矿井设计主采三煤上层,目前矿分南北两翼开采,共有两个生产水平,全矿共有3个采掘作业点。现有采掘作业点均在-250m水平以下,周边的矿井都大都是季节性井,开采下限在-184m水平以上。矿井最主要的水隐患集中在矿井-250m水平以上,现周边的矿井都因红水河水位上涨(桥巩电站蓄水停采封井。该井在-176m、-250m 等水平都砌了两道堵水墙,2009年1月,在-176m水平堵水墙上方又砌了道堵水墙

4、,进行加固。到目前为止,各防水构筑物均没有发现异常情况。2、设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0m3/h,最大涌水量为150 m3/h。建井以来的测量观测资料显示,本矿井雨季最大涌水量为35 m3/h,正常涌水量20 m3/h。矿井在-270m水平及-80m水平建有泵房,总排水量为100m3/h。第三节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特征X井田位于X不对称向斜西翼南段,地层走向约为N2°10°E,倾向东偏南,倾角10°15°,属单斜构造。井田内没有明显的褶皱构造,也没有发现断距大于30米的断层。只有少量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方向的小断层与节理裂隙。小断层不发育,无大

5、断层,断层地层岩层局部有裂隙,裂隙有渗水或涌水现象,有时单处涌水量可达2030 m3/h。二、水文地质特征1、地表水及地下水动态特征红水河是矿区主要地表水系,从矿区东部流过,距矿井口约2公里,是矿区内唯一的河流水系,常年水位标高+70+75米从井田北翼流过,河床切割合山组地层。合山组含水层及茅口阶上段含水层的地下水主要受红水河控制,大气降雨影响次之,根据广西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的合山煤田平阳区专门水文地质勘探报告,井田位于勘探区弱径流带,地下水由西往东运移,后转入红水河及深部。矿井01线至07线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区域。2、含水层及隔水层(1隔水层由大隆组和上覆罗楼组下部岩层组成,将上部罗楼组含

6、水层系统和合山组及茅口阶含水层系统分隔为两个无水力联系的独立含水系统,厚度约为23.6米。(2茅口阶强含水层茅口阶强含水层为矿井内隐伏深部含水地层,呈厚层状灰岩,厚度约300米。该层顶面以下6080米岩溶极发育,钻孔可见率为23.4%,q=0.05960.511 l/s.m,k=0.07230.605m/d,为强含水层,是矿井间接充水水源。(3合山组下段含水层以四煤一层底板为界面至五煤层,厚度约为52米,为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组成,岩溶发育,钻孔可见率为18.03%,常发育于四煤底板下064米间,q=0.003172.6046 l/s.m,k=i.012310.52m/d,为强含水层,是矿

7、井直接充水水源。(4合山组上段含水层以四煤层为界至大隆组底部,厚度约为55米,为中厚层状深灰至灰黑色燧石结核灰岩,岩溶较发育,钻孔可见率为9.8%,含水性较下段差,q=0.000313 0.161 l/s.m,k=0.00212.03m/d,为弱含水层,是矿井充水的次要水源。(5罗楼组含水层罗楼组含水层为薄层状灰岩,井田内厚约177米,岩溶较发育,含水性较差,其下伏有大隆组隔水岩系存在,对矿井充水无多大影响。3、井区充水因素(1大气降雨将沿采动的地表裂隙、塌坑以及岩溶落水洞和渗水岩溶洼地灌入井下。(2红水河水将通过底板岩溶管道或导水断裂构造带向矿井充水。(3小井老空积水将通过底板岩溶管道或导水

8、断裂带溃入矿井。(4区内地下水和暗河水将沿NNE和NWW向等导水裂隙构造以及煤层底板岩溶管道向矿井充水。第四节井区水害情况一、井区内水害情况X井目前主要开采范围在井田的中下部,在开采过程中曾发生多次涌水。主井在掘进至-194米水平挡头发生涌水,后在-176米水平砌筑了一道堵水墙进行封堵,2009年元月,又在上方-168水平又砌一道堵水墙进行加固, 2006年6月20日,-250水仓挡头发生突水,水量约50 m3/h,后在该地段砌筑了两道堵水墙封堵。2009年4月16日,-270北三煤三门挡头裂隙涌水,水量约1m3/h。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 m3/h。从九矿168南斜井和浅部相关小井已开采范

9、围揭露的情况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至复杂。 二、井区周边水害情况 1、东面为仁义探区范围,尚未开发; 2、南面为平阳一号井三采区; 3、西面为平阳一号井二采区。 4、北面为九矿 168 井。 矿井周边分布众多的矿井(采区) ,大多为季节性井(采区) ,井田浅部已 基本上被井采空,目前这些小井已停产,积存有大量的动静水。 第五节 第五节 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一、认真落实矿井水害防治责任制 、 矿长是矿井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水害防治工作的领 导;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对矿井水害防治负技术责任。矿设立专门防治水 机构,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 1 至 3 名数量的专职水害防治技术人

10、员。专职水 害防治人员要具备地质类相关专业学历或经专业培训,熟悉地质与水文地质专 业技术工作。 二、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认真编制矿区水害防治规划、年度水害防治计划和水害应急预案,并负责 组织实施。矿应保证水害防治的资金、工程、设备仪器落实到位。要采用适合 本地区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的综合探测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 条件;定期收集、调查核对本矿及相邻煤矿的废弃老窑情况,编制矿井综合 5 水文地质图地形地质图等基础图纸,建立健全矿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 为水害防治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技术依据。 三、建立健全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制度 建立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对矿井生产区域的地质构造情况、

11、水害类型等进 行预测预报,提出预防处理水害的措施。每月应定期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查出 的水害隐患,要落实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水害防治工程应编制设 计、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验收总结。 四、严格矿井防隔水煤柱的管理 必须查清导水断层、裂隙(带) 、导水陷落柱的位置,并按规定留设防水煤 (岩)柱。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必须留设防水煤柱。已破坏的防隔水煤柱必须 重新建立,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严禁在防隔水煤柱中进行采掘活动。 根据设计九矿 168 南斜井在井田边界留设煤柱如下: 1、在-250m 水平以上与浅部小井采空区之间留设 200m 煤柱; 2、与平阳一号井分界处各留设 4

12、5m(共 90 米)边界煤柱; 3、矿井深部无矿井,边界留设 30m 煤柱; 4、矿井南部在地面村庄保护线处往北留设 60m 煤柱。 五、加强断层水、底板承压水、溶洞水的超前治理 加强断层水、底板承压水、 要配备齐全的探放水设备和专业队伍,巷道过导水断层、裂隙(带) 、陷落 柱等构造地带时,必须探水前进。如果含水丰富,应超前预注浆封堵加固。井 筒工程穿过强含水层时,必须进行预注浆封堵加固。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 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范措施后方可进行采掘活动。 探放水时,要认真检查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确保探放水安全进行。搞好防治 矿井水害的培训教育。矿井有突水预兆时,应立即

13、撤出井下所有人员。 6 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做好防水工作 严格按照设计施工, 根据设计,采矿工程防治水主要为: 1、开采布置先采三煤上层,后采三煤下层; 2、主要巷道布置在三煤上层,尽量少揭露四煤含水层并保持与茅口阶含水 层的距离,减少矿井的涌水量和降低突水风险。 3、实行分水平,分采区防水的指导思想,减少水害对矿井的影响。 七、建立完善的井下排水系统 矿井排水系统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 的水仓、水泵、输电线路等设施,确保矿井正常排水,并满足特殊情况下排水 需要。井底车场、井下中央泵房应设置防水闸门等防水工程。 八、加强矿井的雨季“三防”工作 加强矿井的雨季“三防” 认真编制雨季“三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雨季“三防”领导小组, 组织抢险队伍,储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