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一)_第1页
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一)_第2页
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一)    【摘要】 本文运用针灸利窍方治疗了52例以排尿障碍和尿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尿道综合征,采取在针刺关元、中极、阴廉、阴陵泉和三阴交,并使针感向阴部放射,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在临床观察结果: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 尿道综合征 利窍方 针感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指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上多见于女性患者,以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小腹坠胀为主要表现。该症候群病因复杂,有病程较长,常反

2、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征。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妇女中约40%50%患者属此综合征。因认识上存在不足,极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而长期予以抗生素治疗。本科运用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治疗的52例病例报告如下。针灸利窍方治疗组取穴:关元、中极、阴廉(双侧)、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操作手法:在针刺关元、中极穴位时,针感须向下阴部放射;针刺阴廉时针感向上放射至阴部;其余穴位以酸胀为度。每周治疗3次,每次20分钟,其中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行针1次,每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对照组:安定片2.5mg,1日3次;谷维素片20mg,1日3次。10周后统计疗效。临床应用1.临床

3、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28例,年龄3068岁,平均46.1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7.5年。对照组:共24例,年龄2865岁,平均44.5岁;病程5个月18年,平均6.9年。经统计,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2.纳入标准参照国际尿控协会(ICS)标准:具有主症尿频、尿急和排尿不畅;排除下尿路感染、肿瘤、神经原性疾病及外伤等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3.观察指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短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每24小时尿46次;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每24小时尿710次;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每24小时尿10次以上。生活质量评

4、估:参照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生活质量评估表(WHO,巴黎,1994),依据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来评价排尿状况的改善效果,具体分为非常好,好,多数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各半,多数不满意,不愉快,很痛苦等几个级别。4.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7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治愈率25%,好转率60.7%,总有效率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5.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加权分统计,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估比较,经卡方检验:P0.01。典型病例患者李某,女,38岁,工人。2005年7月初诊。1年前因发热腰

5、酸、尿频、尿急在外院就诊,尿常规有红、白细胞,诊断为尿路感染,经服退热药、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近半年来,劳累后出现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白天每隔12小时小便1次,夜尿45次。尿常规检查正常,服抗生素后症状不见好转。经人介绍来我科要求治疗,患者症状符合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就诊后即针刺关元、中极、阴廉(双侧)、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每周3次,10次后,尿频,尿急症状缓解,排尿次数减少。15次治疗后,小便完全恢复正常。讨论尿道综合征,西医把其归咎于尿路感染后治疗不彻底引起,由于此综合征病情迁延难愈,可引起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又加剧了尿频、尿急等症状。目前西医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外

6、科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主要使用镇静剂,以及肌肉松弛剂和神经调节剂,对部分绝经期妇女还使用雌激素治疗。中医无此病名,但从归属来看,当属祖国医学之淋证范畴。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和下焦湿热是尿道综合征的始动因素。本病初起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小腹满闷为主。情志因素易导致发作或症状加重,患者也往往伴有情绪症状。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或邪犯少阳,枢机不运,气化失常,决渎失职,水火升降不能顺接贯通,水湿浊毒瘀郁于下焦。证治汇补说: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格,清浊相干,蓄于下焦膀胱,而水道涩焉。脉络瘀阻是病变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随着病情的反复,病程日久,表现为尿道刺痛,小便淋沥不尽,舌质紫黯,脉来

7、艰滞而涩。正如叶天士所说:“久病必入络,其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肾虚和膀胱失约是尿道综合征顽固不愈的原因所在。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生理上共同完成对津液的气化和排泄作用。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权,水道通利;肾元不固,命门火衰,不能鼓动膀胱气化,导致水道通调受阻,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畅。临床上患者多伴有腰酸耳鸣、脉迟弱等肾虚见证。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脾属土,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健运,则气机升降如常,气血充盈,可有效抵抗湿热之邪侵袭。反之,若脾失健运,脾胃不能运化水谷

8、精微,可使气血生化乏源,从而使机体抗病能力减退,导致湿热之邪侵扰。又脾主水湿,脾虚可使水湿内停,内湿外湿,同气相求,互为吸引,尤易导致湿热为病。本病初期如过用抗菌素及中药苦寒之剂,清利太过,易导致损伤中气;或因久淋不愈,湿热余邪不去,又可进一步加重脾虚,而致气虚下陷。正合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从针灸临床实践中观察,本病主要有二方面症状:排尿障碍和尿道症状。根据这一特点,方用益元化气、通络利水治疗原则。选用关元,任脉经穴,脐下三寸,为人之丹田,肾气动脉之际,是阴经中的阳穴。针之可调补元气,温煦元阳;中极,膀胱经募穴,两穴相配,命门火旺,肾气充足,膀胱固摄有度,气化有权,则水道通利;阴廉,肝经穴位,阴器,筋经聚集而成,为肝经所主。针刺此穴,可疏通经脉,通利尿道;阴陵泉,脾经合穴,针之可健脾化湿利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和诸经气血。实验针灸研究证实,针刺腹部,使针感直达膀胱及会阴部,直接刺激支配腹、盆腔脏器的植物神经脊髓节段及脊髓中枢,使过度兴奋的神经元得到抑制;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能力;缓解了尿道括约肌及盆骶肌肉痉挛。配合肢体穴位,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调节阴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