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_第1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_第2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_第3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_第4页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课 题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主 讲马宇飞课 型教 读 课 文课 时二 课 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培养归纳概括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积累写作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逃学生活对沈从文的影响。教学重点理解、积累格言,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1逃学生活对沈从文的影响。2文中疑难语句含义的理解。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幻灯片教 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举国震动。早在上个世纪沈从文就两次获得

2、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有人至今相信如果1988年沈从文没有去世,沈从文就是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见沈从文在文坛享有盛誉。看了作者简介和这篇课文,有的同学很吃惊,沈从文原来只有小学文化,小时候还是一个逃学大王。不错,这就是真实的沈从文,文坛上对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评价恰如其分。(板书,并请同学们写在书边)今天我们课上再好好读一读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其人其文。二、整体感知1“小书”“大书”指的是什么?2小沈从文是如何去读“小书”和“大书”的?小书:背诵, 不用心。大书: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去嗅闻。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看到什么?除了听、看、闻还做什么?师:沈从

3、文在学校里读小书并不用心,而到了外面的世界则是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显然社会自然这本大书更具有吸引力。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大书更吸引他?(1)学校教育过于枯燥无味,小沈从文很容易应付,所学的东西又过于简单。(2)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3)他在逃学中明白许多行当和手艺,学会了很多东西。 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手艺和生活经验。(4)他还认识了大自然。(5)他感觉到这种逃学生活的乐趣。比如和老木匠斗蟋蟀,比如去偷人家园子中的李子枇杷受到追赶,他觉得这些比在学校里做游戏还有趣味。2读了大书对他有什么有益的影响?明确:对作者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句子理解:“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

4、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插入作者介绍,6岁30岁的主要经历,从湘西凤凰一座小城走向北京城,走向世界。帮助学生理解小时候逃学经历对其性格的影响。四、细节品味1重点赏读第六段文字中细节描写的部分。(1)从学生认为逃学见闻是否有趣引入。教师举例子谈细节描写的精彩,感受语言表现力。例如:“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细节在于“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沈从文经过时候看到的并不单纯是老人磨针,而是老人那极大的眼镜,引起他的兴趣,可能戴在老人鼻梁上有些大,有些不协调,老人低着头。眼镜经常滑下来还要反复推一推才好,这个细节就是小沈从文看

5、到的比较有趣的一个点。师: 相同的生活场景,有人看了有趣,有人看了无趣。看到的点不同,感受不同。沈从文看到的不是磨针,而是磨针时候那副大眼镜, 这就是一个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场面的局部进行细微的描写。能写出寻常中的不寻常来。    沈从文文字风格,主干突出,简约明了。有修饰但不繁复。返璞归真,像人一样,平淡纯真干净,赤子其人。要读出其中的趣味和奥妙来。(2)请学生结合文句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扣住细节描写的语言谈。    例如“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

6、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看到生命的美。例如“还得经过一家扎明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感受到生命的悲喜。2找其他细节描写段落,散读。例如第9段“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例如第10段“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请自己出声散读最喜欢的那一部分。师:如果把叙事比作树干和枝丫,那么描写就是满树的叶子,在阳光下投射出婆娑的光影,在微风中飘动出沙沙悦耳的响声。如果我们和沈先生学习写作会获得什么启示感受生活的趣味,运用细节描写。五、交流阅读体验汪曾祺说,沈先生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

7、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验。              结束语(插入资料介绍):沈从文的很多散文确实给人真和美的感觉。 有如桃花源一般的宁静。这篇文章充满了阅读大书的趣味和快乐。主要是他13岁14岁年间的逃学见闻和感受。这是他阅读自然社会人生这本大书中的几页而已。但实际上沈从文15岁高小毕业参军便离开凤凰这座小城,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去继续阅

8、读大书,他的故乡湘西凤凰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聚居了苗族、土家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他少年时代正是辛亥革命之后,社会动荡不安。15岁参军到20岁之间辗转湖南多地。他自己曾说“在一条沅水流域上下千里范围内,接受严酷生活教育约五年,经过了令人难于设想的颠连困苦、穷饿流离但又离奇不经的遭遇”这本大书不仅有趣味和快乐,还有苦难离奇。“从不因此丧气灰心,失去生存的信念,倒反而真像是读了一本内容无比丰富充实的大书,增加了不少有用的做人知识,且深一层懂得社会、人生的正确含义。在任何情况下既不会因生活陷于绝望而堕落,也不会因小小成就即自足自满。这份教育经验不仅鼓舞我二十岁时两手空空来到北京城,准备

9、阅读一本篇幅更大的新书,同时还充满童心幻想。”经历那么多依然对世界充满探索的好奇,并且保有童心。这就是沈从文的赤子情怀。多年后他把家乡写成宁静的“桃花源”,是在现实观照下的一种过滤,对美的追寻。形成了他散文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中国现代作家一般都感时忧国,重现实干预,少悠远的乌托邦式的艺术想象。但沈从文是一个例外。鲁迅曾经说,风沙扑面,灵魂都比较粗糙,哪有那种闲情逸致去写什么田园诗呢?有趣的是季羡林曾这样评价说:“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相当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外,就是从文先生。”文学的审美是个人行为,不能被强加,如果说沈从文和他的作品也是一本书,无论大和小,同学们都需要自己去阅读阅读。将来到了高中你们会学习沈从文以自己的故乡湘西凤凰为背景的小说边城,被评价为“理想的生命之歌”,希望会再次唤起今天阅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