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的用法_第1页
“之“字的用法_第2页
“之“字的用法_第3页
“之“字的用法_第4页
“之“字的用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前按:在整个初中乃至高中及大学的语文文言文学习中,“之”字的理解方法应该是最多的几个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多义字。以下罗列的几种用法是最常见的,可能有所不全。仅供分享。之【代词】他,她,它(们)。例: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

2、兵器。)翻译为:的。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动词】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诸将请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这,此。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何功之有哉?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我。例:君将哀而生之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云之崔嵬。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练习及检测:画壁(出自蒲松龄作品聊斋志异)一、“之”字做实词1、 “ 之” 作动词这时,“ 之” 的意思是“ 到去” “ 往” “ 到”“ 至”例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逍遥游)例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例3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例4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5、)分析: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之”字做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动词“之”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如例4的“南海”,例3的垄上。有时前面会出现主语,如例2的“项伯”,主语也常常省略。2、“之”作代词(1)“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宾语。例1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例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例3 虽有( 通“ 又” ) 槁暴, 不复挺者, 鞣使之然也。( 劝学)例4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 非我也,兵也?” ( 寡人之于国也)例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分析:“ 之” 作人称代词时,一般用在

6、动词之后如例1的“事”、例2的“事”、例3的“使”,例4的“杀”,例5的“”观。“ 之” 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 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灵活翻译, 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中的“ 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 它是泛指“ 知” 的对象, 知识、道理等。(2)“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 之” 可作定语, 也可作宾语。例1 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游褒禅山记) :例2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游褒禅山记)例3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由。(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例5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

7、之武退秦师)分析: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二、“之”作虚词“之”作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和语气词。1、“ 之” 作助词“ 之” 作助词的用法有五种情形。(1) “ 之” 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 使两者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 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翻译。例1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分析:第一个“ 之” 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2) “之”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通“ 否” ) 焉。( 师说)分析:“之”将

8、“句读”、“惑”提前,翻译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例1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分析:“ 之” 可译为“ 不一会儿”。(4 ) “ 之”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可不译出。例1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分析:“东方既白”是一个句子不可本不可作谓语,加了“之”后就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了,可以做“不知”的谓语了。(5)“之”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例1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2 、“之”作连词“ 之” 作连词时不像“ 且、以、而、则” 等

9、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 构成联合关系, 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 的”。(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例1 今者有一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邻( 通“ 隙” ) ( 鸿门宴)分析:“之”连接名词定语“ 小人” 和名词中心语(2) 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式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表示时间的状语等。例1 大哉,尧之为君! (孟子·滕文公上)分析:“ 尧为君” 本为主谓结构, 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 作形容词“大” 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3) 用在

10、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 构成复句关系。例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分析:第一个“ 之” 可不译出。3 、“之”作介词“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例1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礼记·大学)分析:此句中的“ 之” 可译为“ 对于”。4 、“ 之” 作语气词“ 之” 作语气词时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1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诗经·小雅)分析:后一个“ 之” 在这里作语气词。当然,

11、“之”在古代汉语中作语气词的情况不多见。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作“连词”“语气词”“助词”“介词”。要比较准确地掌握“ 之” 的用法和理解它的意思, 只有依靠阅读大量的文言文, 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思考, 在思考中提高。参考文献:1 胡兴成.“之”的意义和用法J.高中生,2009(2)2 王建秀. “之”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J.考试:中考版,2011(2)2 张卫国. 初中文言文“之”字用法小议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8) 之字用法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

12、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之用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 ”。所谓的独立性就是指一个独立存在的词语或句子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悍吏来吾乡”中的“悍吏”为名词,作主语,“来”为动词,是“悍吏”发出的动作,作谓语,所以

13、这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谓结构,但现将“之”插入“悍吏”和“来”之间,则使这个主谓结构遭到了分解,从而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这就是所谓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

14、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例如: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孔子云:“何陋之

15、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