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 XX至 XX段XX隧道监测方案xxxxX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二零一零年八月XX XX至 XXXX段XX隧道监测方案批准年 月日方案编制 “Ib-年 月日检测人员年 月日XX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二零一零年八月1222目录1工程概况 2监控内容 3监测依据 4人员及仪器设备5监测频率 36监测方法4107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8 报告 131工程概况XX 隧道(ZK106+227ZK108+398、YK106+065 丫K108+400)位于XX,左线长度2171米,右线长度2335米,属长隧道。隧址区属于低山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山体上植被稀少。隧道轴线横穿基岩山脊,隧道洞身表层为黄土覆盖,进出
2、口段基岩裸露,洞身段主要为中三叠系XX组砂岩及泥岩。隧道最大埋深约210m。隧道进出口及其洞身地层为中三叠统XX组砂岩、泥岩组成,在山脊分部第四系风积黄土。勘察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隆起带北侧,也称为渭北隆起带。隧道区位于复式背斜北翼,主要出露三叠系地层,次级褶皱宽缓,大部分地段地层近于水平,仅在发育次级褶皱地段地层发生倾斜,倾角介于10 °35 °之间。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壳运动相对比较微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烈度区划分图(2001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W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反应谱特征周期s=0.45。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3、黄土孔隙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较弱。进、出口段隧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一般情况下可按无水考虑,但在雨季,特别是连续降水时段,地表水入渗导致洞室形成渗水,按大气降 水入渗估算该段涌水量;洞身段位于地下水以下,分别按达西定律和水平 廊道集水法计算该段涌水量。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 1161.05m 3/d, 右线 为 1181.84m 3/d 。2监控内容根据招标文件、设计资料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对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进行监控量测3监测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D70-
4、2004 ;JTGF60-2009 ;JTG/TF60-2009 ;GB50021 2001);JTJ064 98);施工图设计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合同文本。4人员及仪器设备人员组成见表 1,主要仪器设备见表2参加人员表1序号姓名职称本项目职务 ”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2检测工程师技术负责人3检测工程师监测组长4检测工程师监测员5检测员监测员6检测员监测员主要仪器设备表2仪器名称数量单位规格型号仪器编号检测项目瑞典MALA地质雷达1台X3MHRY Q146|. L 1地质超前预报RAMAC屏蔽天线1套100MH zHRY Q146-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DSZ2+FS1HRYQ地表下沉、拱
5、顶下沉因瓦线条式水准尺(铟钢尺)1套3MHRYQ数显收敛计1台JSS30A 型HRYQ周边位移我单位中标后将及时成立XX至XX高速公路隧道监测项目部,由比较熟悉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工作的4-6人组成(见表 1)。项目负责人统一协调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若技术难度比较大,可适当增加人员及仪 器设备项目部下设监测小组,人员配备及职责如下: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生产、人员设备调度,对外沟通、联系。对本项目质量、安全负全责。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技术及质量负责,编写实施细则,审定报告等现场监测组:设组长 1 人,组员 3 人,主要负责监测实施方案、现场数据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并负责提交监测报告。5 监测
6、频率根据施工图设计资料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F60 2009 )要求,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频率见表3现场监测项目及频率表3监测内容方法及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间隔时间|1 15d161个月13个月大于3个月地质超前地质雷达法每30m一个断根据实际预报结果决定下一测试断面预报面位置洞内、外观现场观测、地质开挖及初期支察罗盘等护后进仃1水准测量法,精h<30m拱顶下沉密水准仪、铟钢时,S=10m 11次2次/d1次/周1次/ 月尺等h>30m/2d周边位移各种类型收敛计时,S=20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v30m时,h<15m2 次 /d;水准测量法,精时,S=5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
7、前后v60m时,地表下沉密水准仪,铟钢尺等15m<h<30m1 次/2d;时,S=20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v80m时,1次7d ;注:s 测量间距;h 隧道埋深6监测方法6.1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电磁波法,是一种高分辨率探测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天线向掘进方向发射高频电磁波,对于不同的介质(地质体),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不一样,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介质的 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并返回为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 间与距离成正比,因此可计算出界面位置,并可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特征推测地质体的性质。断层破碎带、含水带、软弱结构面、溶洞等都与周围岩石存在较
8、大的电性差异,用GPR方法进行超前地质探测正是基于这一前提。现场探测时,可在掌子面布设“井”字型测网(测线布置见图1)当区域构造走向与隧道轴线大致平行时,应在隧道侧壁布置一些测线。采用连续观测方式,用REFLEXW专用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在资料处理 的基础上,分析地质雷达图象,识别反射信号,确定电磁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反射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反射界面的位置,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结合前期勘察资料推断地质体性质。壬、图 1 地质超前预报测线示意图探地雷达( GPR )方法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法,其具有频率高、衰减快 的特点,因此探测距离较短( 30 米为宜)。但其分辨率高,对围岩内的
9、软 弱结构面、岩溶、富水带等地质异变情况探测效果好,且施工方便。6.2 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测试频率应根据表3确定。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见图2。测点埋设:采用© 22钢筋,长 30cm,端部用 © 8钢筋焊接一个三角形,用于挂尺。隧道开挖后布设拱顶测点和两对水平收敛测点。布点时要求将钢筋垂直锚入隧道顶面或侧壁围岩中,外露5cm左右。对测点要采取保护措施(如用塑料袋包裹,以防喷浆时沾上水泥浆而引起量测误差)并做上标记。图2周边位移、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图2m, 埋在不受到爆破影响的范围
10、内尽快安设测点,距开挖面不应超过入围岩深度不应小于 0.2m ,将测点用水泥砂浆牢固的固定在选定的位置上,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能真实地反应围岩、支护的动态变化信息。测点牢固后即可测量,并应在每次开挖后12h 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并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周边位移测试方法:1)将收敛计放在待测位置进行恒温。2)把SR44W型氧化银纽扣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然后对仪器进行“对 零”,测量现场温度并记录。3)打开收敛计钢尺摇把,拉出尺头挂钩放入测点孔内,将收敛计拉至 另一端测点,并把尺架挂入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 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4)调节调整螺母,仔细观
11、察,使塑料窗口上的刻线对在张力窗口内标 尺上的两条白线之间(每次应一致)。5)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每次观测至少完成三次读数,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观测读数值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0.05mm时,应重新测试。拱顶下沉测试方法:对于浅埋隧道,可由地面钻孔,使用挠度计或其他仪表测定拱顶相对地面不动点的位移值。对于深埋隧道,可在拱顶布设固定测点,将铟钢尺挂在拱顶测点上,后视点可设在稳定衬砌上,用精密水B1 ;第二次后准仪进行观测。第一次读数后视点读数为Ai,前视读数为视点读数为A2,前视读数为B2。6.3 地表下沉地表下沉断面间距、测试频率见表3,测点布置见图45m(3-8) x 5m5
12、x 2m(3-8) x 5m5m测点¥45o测点布置图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 可靠。基点埋设方法见图300mm ,图 5 基点埋设图 ( 单位 :cm)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 200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试方法:1) 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将三脚架调至适当高度使架头顶 面大致水平。将仪器安放在架头,拧紧中心螺丝。调整仪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检查补偿器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正常即可进行咼程测量, 反之重新整平。用粗瞄器瞄准目
13、标,使目标进入望远镜视场,再使用水平 微动手轮使目标移到视场中心,转动调焦手轮使目标成像清晰而且与分划板没有视差。在望远镜的视准线对应铟钢尺镜像刻度处,精确读取水平状 态数据。2) 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土0.5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3)注意事项(1)使用仪器前必须先详细阅读仪器操作说明书及注意事项,不得违规操作2)仪器在运输和使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轻拿轻放,防潮防震3)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
14、照在仪器上, 以免影响观测精度4)仪器应做定期的检验与维修。7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监测信息反馈应根据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及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地质预报信息反馈流程见图5,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流程见图6。1 )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掌握位移变化的规律。2)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3)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 曲线和距开挖面距离图;4 )应绘制地表下沉沿隧道纵向和横向变化速率曲线。应根据量测数据处 理结果,及时提出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围岩变形和速
15、度较大时,应 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建议变更设计。5 )围岩稳定性、二次支护时间应根据所测得位移量或回归分析所得最终位 移量、位移速度及其变化趋势、隧道埋深、开挖断面大小、围岩等级、支护所 受压力、应力、应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6 )最大下沉量的控制标准根据地面结构的类型和质量要求而定, 大约12cm在弯变点的地标倾斜应小于结构的要求,一般应小于1/300.7 )根据回归分析如果地表下沉量超过上述标准,应采取措施。第 10 页共 11 页8 )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测量结果,按下列指标判定:(1)实测位移值(U)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Uo ),一般情况下,宜将隧道设计得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而设计变形量应根据检测结果不断修正。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 2009 )位移管理等级见表4。位移管理等级表4管理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房产居住权保留与子女抚养权及共同债务分担合同
- 木材物流运输保险理赔与环境保护合同
- 公共建筑能耗监控平台升级项目合同补充条款
- TTT培训技巧精要
- 生物制药纯化技术专利授权与市场推广及研发合同
- 海外留学签证代办服务及安全保障合同
- 外贸公司单证员劳务派遣及市场调研合同
- 国际工程项目合同风险评估与咨询合同
- 互联网股权收益互换及合作运营协议
- 专利许可使用补充协议
- NB/T 10956-2022矿用往复式注浆泵
- GB/T 6417.1-2005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
- GB/T 26251-2010氟和氟氮混合气
- 无机化学氧族元素课件
- 储煤场管理制度(6篇)
- 线描画基本功教学课件
- 齿轨卡轨车课件
- 医院工会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制度规则
- 重症胰腺炎(1)课件
- 克拉泼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 介入导管室耗材准备及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