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之“近摄秘技”完全宝典_第1页
数码摄影之“近摄秘技”完全宝典_第2页
数码摄影之“近摄秘技”完全宝典_第3页
数码摄影之“近摄秘技”完全宝典_第4页
数码摄影之“近摄秘技”完全宝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码摄影之“近摄秘技”完全宝典 前言 什么是“近摄”呢,近摄就是近距离地拍摄微小的物体。近摄有什么用?笔者仅在此给大家一点提示:您可以利用此技法翻拍照片,翻拍书本、报刊杂志(不用复印,也不用扫描啦),可以拍花卉、昆虫,可以清晰地拍摄电脑板卡、芯片、元器件、微型的贴片元件,这个对硬件网站、电器制作、维修及爱好者特别有用,还可以拍摄票据、钱币,可以拍摄所有尺寸在手掌见方左右或更小的物体,比如手机、掌上电脑、随身听、CD/VCD的封面.等等太多啦! 这些对以往的传统相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专业人士或熟练的高手、配备昂贵的器材才能操作,并在成功达到目标前可能花费很高的失败代价和风险。而对数码相机

2、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人都可以迅速掌握,并以几乎为零的风险和成本、以及不花钱的失败代价来实现! 今次本文所要讲的主题只涉及一个-“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来近摄?”,近到多近?一般的传统傻瓜相机只能拍摄1米以外的物体,数码相机通常有近摄功能但也只能拍10厘米以上的物体,再近就无法准确聚焦了。很多拥有低档数码相机的朋友往往抱怨他们的器材不好,比如拥有柯达DC215这个相机的朋友都知道,它虽然有近摄功能,但是近摄只能达到20厘米,在拍摄电脑板卡上的微小芯片时则力不从心,此时他们便会大骂DC215是垃圾,恨不得立刻去抢个象尼康990那样近摄能到1厘米的高档器材,其实,真的必须这样吗?笔者的答案是:不!器

3、材本身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拍摄技巧,正确的技巧可以使乌鸦变凤凰! 不论您使用什么档次的器材,挖掘其本身的潜力是每一个玩家的必修之课,看完本文,你就全明白啦!而利用本文讲述的方法,不论您使用什么档次的相机,都可以轻易地将镜头放到离物体只有几毫米的位置来拍照!即使是针孔大小的东西也可以清晰地拍出满充满画面的照片来! 相机近摄之理论基础和公式 玩家固然以动手和实践为强项,不过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不会走错方向,因此笔者首先要给大家讲一下近摄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几个重要的公式,其实只是初中物理的内容而已,嘿嘿: 1 从相机的光路图看景深:弥散圆、超焦距 不论相机的镜头有多复杂,即使是N组M片的复杂结构其实

4、都可以等效成一个凸透镜,那么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我们得到第一个公式,这个是最基本的公式:如图01: u=物距,v=像距 f=焦距 1/u+1/v=1/f 这表明,只要物距u大于焦距f而小于2倍焦距2f就可以把底片放在v的地方,并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倒立的图象(A点),在u=2f的时候得到等大的图象(B点),在大于2f的时候得到缩小的倒立图象(C点),如果物距u等于焦距f则无法成像(D),而物距u小于焦距f的时候成的是放大的虚象(E),而且是位于物体的后面的! 通常,相机是工作在C点的状态,即在大多数情况下,物体到镜头的距离u都是大于2倍焦距的。而对于不同距离的点,只有无限远处的平行光才能聚到焦点上

5、,其他点都会落到焦点的后面,且不同的u对应有不同的v,于是有了“弥散圆”的概念。 如图02 被拍摄的景物有前有后,ABC三点分别聚焦在A'B'C'三个平面上,如果把底片(CCD)放在A'上,则在A前后的B,C点在A'处将不是聚成1个点而是形成一个圈,当这个圈就是弥散圆,当它足够小,小到超过人眼的分辨能力的时候,可以认为ABC三点都是清晰的。弥散圆的大小影响到成像的素质,一般规定其直径不超过焦距f的千分之一。 弥散圆的概念又引申出了景深和超焦距的概念,关于景深说起来又是一大篇了,本文暂且不表,而超焦距则是描述当B点是无限远的时候,有限远的C点到镜头的最短距

6、离,显然此时A'就是在f点上,而从C到无限远的景物都可以清晰地成像,而近于C点的景物则会变得模糊,无法拍摄出完美效果了。 分析影响相机近摄能力的因素 有了上面的基础,现在我,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相机近摄能力的因素:相机要清晰成像,必须至少要满足前面所说的“超焦距”条件,即,只有景物距离大于相机的超焦距,才能清晰成像。而超焦距对于每台相机都是一个固有的特性,那么我们看看相机的超焦距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从理论角度谈近摄 如图03 我们假定相机镜头的焦距是f,容许的弥散圆直径是R,镜头的有效口径是D,底片或CCD放在镜头的焦平面上,在超焦距H处的物体则成像在H'像平面上,那么利

7、用几何公式计算一下,则有以下的比例关系: D/R=H'/(H'-f) 同时,由于在摄影上是以25厘米的明视距来观察照片的,我们可以容许弥散圆的直径不超过镜头焦距的千分之一(R=D/1000),于是有: D*1000/f=H'/(H'-f) 再根据凸透镜光学成像公式: 1/H+1/H'=1/f 代入上式得:H=1000*D,这说明,超焦距的大小基本等于镜头有效口径的1000倍,(理论上针孔相机是照什么都能清楚的,它的D0,嘻嘻)但是这个结果还不完全符合习惯,因为“镜头有效口径”不等于就是“镜片的直径”,在相机里有个光圈,用来在按下快门的时候控制曝光量的,这

8、个光圈的口径才是“镜头有效口径D”,在摄影学中习惯上并不是用光圈的口径来表达,而是用“光圈数F”这个概念来代表,其定义为 F=f/D,即焦距与光圈直径之比值,大家常见的相机镜头上标注F2.8,F3.2.就是这个意思,注意,数值越小则表明光圈越大(因为此时镜头有效口径更大),是相反的哦! 于是就有:H=1000*f/F 大家可以注意到,一般的傻瓜相机,说明书上会告诉你说此相机可拍1.5米到无限远,意思就是说它的超焦距H是1.5米,再近就不行了,而在近摄的时候,为了拍到微小的物体,比如板卡芯片上的型号,就必须非常靠近它才行,即要求H越小越好,那么这个相机必须有足够小的f或者更小的光圈(数值上更大的

9、F) 到此,限制相机近摄能力的因素已经水落石出啦:要达到更近的拍摄能力,首先相机的镜头焦距要越小越好,这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焦距小的镜头必然曲面更大,或者要增加镜片组,导致色差、几何失真非常明显,照度不均匀,且制作工艺难度很大,且f到28毫米已经是广角镜头了,再小则成鱼眼镜头了,正常景物反而严重变形,无法拍摄。另外就是光圈要小,光圈小了快门就要变慢,光通量与口径可是平方关系啊,(理论上针孔相机是照什么都清楚的,呵呵)快门速度慢了,手的抖动将造成图象模糊,所以不能无限地减小光圈。 分析:为什么数码相机比传统相机有更高的近摄能力? 好,一番理论分析完毕,现在单说相机的情况,对于传统民用相机来说,一

10、般都是以1.5米以上为其缺省的超焦距,1.5米以内的物体拍出来是虚的,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来,数码相机的CCD比135胶片要小,这本来是个劣势,但对于近摄来说却反而成了优势!在获得同样视角的画面的前提下,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要比传统相机小好多,因此超焦距也成比例小了好多。一般的数码相机标准模式下拍摄50厘米-1米左右的景物毫无问题,而且,由于有LCD显示屏帮助取景,即使是最简陋的数码相机,也会有一个“近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通常可以至少拍摄30厘米甚至达到10厘米左右的物体,某些中高档次的相机比如nikon950/990/Casio QV2800更达到了1厘米! 话分两头

11、说,本文既然叫“近摄秘技”,那么很大程度上是为那些档次较低的数码相机准备的,这些相机自身所具有的近摄模式在5厘米到20厘米之间,虽然相对于传统傻瓜相机已经是有天壤之别了,但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境界,而笔者利用秘技可将其进一步拓展到1厘米到5厘米之间,拍摄小至1毫米的物体!即使是手机电路板上芝麻粒大小的元件也可以一清二楚,比用肉眼看的还大,真正发挥数码相机的巨大潜力,而此秘技对于传统相机实施起来则困难的多。 大幅度提升数码相机近摄能力的秘技之原理篇 现在转入本文的重点部分,就近摄能力而言,中低档次数码相机一般只能达到10-20厘米左右,比如柯达的DC215是20厘米近摄,富士2400、olympu

12、s860是10厘米近摄,这对于要拍摄花朵的花蕊、有趣的昆虫、微小的芯片、元件等则是不够或远远不够的,要得到满幅面的照片,需要达到5厘米以下甚至1厘米才行,拥有中低档次数码相机的朋友,往往垂涎nikon990、CasioQV2800这样近摄可达1厘米的高档机型,可是毕竟要付出高昂代价,其实,在业余条件下,完全可以利用手头的器材进行DIY,大幅度提升数码相机近摄能力,让你的器材也来个乌鸦变凤凰而花费不过几元钱! 不可思议吗?咱可是有理论基础的!笔者分析了半天相机的超焦距,就是要说明一个摄影的根本道理:只要是处于相机超焦距以外的物体,都可以清晰的图象,近摄能力不够的根本原因是物体没有满足这个条件,怎

13、么办呢?想办法满足它! 请看图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凸透镜成像原理图,请注意一个细节:当物距u小于焦距f的时候成的是放大的虚象,而且是位于物体的后面的,即相当于物距更大了!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在数码相机的镜头前紧贴放置一个凸透镜,并调整镜头与物体的距离使得物体通过这个凸透镜成像在数码相机的超焦距以外,就可以成功拍摄出特别近的物体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实际上加了这个凸透镜后,等同于减小了相机的f,原理是一样的。 效果能有多明显呢?举个例子,假定凸透镜的焦距是3厘米,而相机原来的近摄只能到20厘米,那么当相机配合这个凸透镜后,根据1/u+1/v=1/f计算,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将达到2.6厘米,距离拉

14、近了7、8倍!厉害吧! 近摄秘技之宝物大解析 既然秘技中提到了凸透镜,那么到哪里去找这个凸透镜呢?凸透镜俗称放大镜,但在这里我们既然要用来近摄,就要满足3个条件 1 这个放大镜的焦距要尽量短,镜头的焦距可以估算一下,在太阳下把透镜聚焦成1个亮点,看看亮点距离透镜多远就大致知道其焦距了。一般应在10厘米以内,否则效果就不明显了,越小则可以拍得越近,你所获得的近摄距离将小于它的焦距,并大于它与镜头特性的某个运算值,计算方法是: 1/(1/镜头焦距+1/相机超焦距) 添加镜片后的拍摄距离 镜片焦距 2 镜头的口径应尽量合适,以便你能方便地套在相机的镜头上,必要的时候做个镜筒 3 镜头应无色透明,质量

15、不能太差,不应有气泡、划痕、凹凸不平等缺陷以保证拍摄质量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几个近摄的宝物。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的任意一种来得到它! 宝物名称:袖珍放大镜(推荐) 宝物图片: 宝物价格:5元左右,小商品市场眼镜柜台有售 宝物规格:笔者这个是双层可折叠的袖珍放大镜,口径约2.5厘米,单片焦距在7厘米左右,2片叠起来可达到3厘米左右。 宝物评价:价格很低,质量还不错,放大倍数很高,近摄可到2厘米左右可以拆下来单做镜筒也可以不拆,直接使用,由于放大倍数高,适合拍摄极微小的物体,2片镜片可单独或叠加使用,得到不同的拍摄距离,效果很好! 宝物名称:小型仿军用玩具望远镜 宝物图片: 望远镜拆下物镜和物镜套

16、筒后的零件 宝物价格:8元左右,卖玩具的地方可以看看 宝物规格:拆下2个物镜,其镜筒可利用,物镜口径约3厘米,焦距在13厘米左右,2片叠起来可达到6厘米左右,镜筒口径在35毫米左右。 宝物评价:此望远镜的物镜套筒可直接拧下来,2个物镜套筒和内环可直接对接,做镜筒方便,不费吹灰之力!此宝物成本低,放大倍数比较合适,遗憾的是镜片多为兰色,这是因为此玩具望远镜仿造军用的镀膜样式,用蓝玻璃骗小孩的,嘻嘻!兰色玻璃导致拍摄物体偏蓝。不过玩具望远镜有很多种,不少是透明镜头的,比如一些小型的5倍左右的旅游望远镜,其物镜都可做此用途。 除了上述宝物外,其他各种类型的玩具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放大镜、废旧镜头等,

17、只要口径焦距合适,价格公道,都可以利用起来。判断其效果的一个最简易的计算方法是,加了镜片后的近摄距离一定小于镜片自身的焦距,而最近距离则与相机原有的超焦距有关,详细公式见前面所述。 近摄镜片的固定、使用难点和心得 一般你找到的近摄镜片应与原镜头口径相差不大,固定方式可以很灵活。要注意,镜片必须尽量紧贴镜头,才能有最好的效果和最小的变形。可以自制一个短镜筒,与原相机配合,其实简单点的,可以直接贴在镜头上面使用,一般数码相机的镜头前都有保护玻璃,小心操作不会有问题,这样就省略了制作镜筒的麻烦。 如图 将改制的镜头套在EPSON750Z上的样子,够牛的吧! DC125直接接了一片放大镜,用手扶着就可

18、以使用。 近摄镜片的使用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 1 距离要掌握好 当透镜加到相机前面后,物体的拍摄距离将变得很短,而且,为了正确成像,物体离镜头的距离将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了,参看图04 最近的距离=1/(1/镜头焦距+1/相机超焦距) 最远的距离=镜片焦距 只有在这2个范围之内的时候物体才能被拍下来,在这2个范围内移动将使物体成像的大小得到改变。而超出这个范围的时候,成像将变得模糊而失去拍摄能力。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并不需要特别精确地知道这些参数,因为相机的液晶屏可以很好地显示物体的成像情况。 当我们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相机的液晶屏,观看拍摄物体是否清晰,适当地前后移动镜头

19、到物体的距离使得成像清晰,大小合适,这是一个需要十分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注意,此时数码相机应该开启“近摄”模式以便得到最好的效果。 2 数码相机的变焦将影响近摄能力 数码相机如果带光学变焦功能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某些数码相机在近摄的时候将自动关闭变焦功能,比如柯达DC125,此时最为简单,前后移动镜头使图象最清楚就可以了,但更多的相机近摄时变焦功能依然起作用的,在变焦到不同焦距的时候,相机本身的近摄距离也不同了,这使得近摄的范围随之发生了改变,你需要适当调整变焦,同时前后移动物体到镜头的距离,使得LCD屏的成像大小达到你的拍摄要求,且最清晰。注意,变焦放到最大或最小位置不一定是相机的最佳近摄

20、工作位置,你应该事先熟悉一下你的相机近摄时效果最好的那个变焦倍数的位置。 3 液晶屏的清晰度将影响你的判断能力 数码相机上最重要的取景装置就是液晶屏了,在近摄操作时,我们只能凭液晶屏显示的图象状况来判断成像是否清晰,因此,然后你的相机液晶屏颗粒比较粗糙,就一定要小心了,到底什么样子是最清晰状态需要平时多实践。 4 物体的光线可能被阻挡而比较暗 在近摄的时候,物体表面的光线将有可能被相机的镜头、相机或手臂所阻挡,造成照度大大下降,影响聚焦,以及成像的讯噪比,因此,拍摄时一定要把物体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并注意尽量保证光线能良好地照在被摄物体上。在必要的场合可以使用闪光灯,不过在这么近的距离使用闪光

21、灯效果不一定好,需要在实践中多加摸索。 5 手的抖动问题 保持相机稳定是近摄的首要因素,在多数情况下,笔者不赞成在近摄的时候使用三脚架,因为一来比较麻烦,二来并非所有场合都能有条件使用三脚架,三来微调物距的工作用三脚架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主张近摄时屏弃三脚架,而主要靠稳定手臂、腕、指.尤其是按快门的时候更要轻、慢、小心操作,确保图象稳定。 6 景深问题 前面一再强调距离要掌握好,其实也就意味着,近摄的时候景深特别小,根据不同的放大倍数,通常将缩小到5毫米-1厘米左右,因此对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好主体。 由于存在以上难点,你有可能需要拍摄多次以上才可能挑出一张最满意的,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成功

22、率会大大提高。 实战 从前面的叙述中,也许大家会发出疑问:用几块钱的镜片来近摄,效果能好的了吗?那些上千元的专用近摄镜头难道还有啥用啊?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专用近摄镜头由于品牌、接口、高素质的材料和工艺,相对较小的市场消费,成本当然高昂,而本文所讲的近摄方法,正好相反,低廉的成本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需要小心对接,耐心调整,好在,数码相机为我们提供了随看随拍随删的强大能力,实验成本几乎为0,拍出高素质的照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请看几个近摄的例子: 图片: 针孔和直尺 器材:EPSON Photo750z 未加近摄镜片/加3厘米近摄镜片拍摄的最近图象 拍摄距离:分别约6厘米/3厘米,自动

23、模式,1280x960,显然后者的细腻清晰程度高的多,从直尺的刻度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近摄所能达到的程度。我们来对比一下nikon990拍摄的近摄图片(图dscn7732),nikon990近摄可达1厘米,但是实际近摄能力已经比不上本机摩过后的水平了,呵呵! 图片: 内存条上的贴片元件 器材:EPSON Photo750z 未加近摄镜片/加3厘米近摄镜片拍摄的最近图象 拍摄距离:分别约6厘米/3厘米,自动模式/强制闪光灯,1280x960,我们可以看到,米粒大小的元件已经成了庞然大物! 图片: 勤劳的蜜蜂 器材:EPSON Photo750z 加6厘米近摄透镜 拍摄距离:约3厘米,自动模式,1280x960,大小182Kb 图片: 四瓣花 器材:EPSON Photo750z 加6厘米近摄透镜 拍摄距离:约4厘米,自动模式,1280x960,大小189Kb 图片: 勤劳的蜜蜂 器材:EPSON Photo750z 加6厘米近摄透镜 拍摄距离:约3厘米,自动模式,1280x960,大小182Kb 图片: 勤劳的蜜蜂2 器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