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网-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研究(2011.9)_第1页
对外网-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研究(2011.9)_第2页
对外网-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研究(2011.9)_第3页
对外网-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研究(2011.9)_第4页
对外网-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研究(201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市重点调研课题研究发展城市新兴服务经济研究绵阳科创区管委会课题组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课题组组长: 柳 江副组长: 徐 虎课题组成员: 张建平 赵 东 彭治国 李晓斌 陈劲松起草执笔人: 彭治国目 录前言一、服务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规律 (一)“服务经济”的基本内涵(二)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和特点(三)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二、绵阳发展服务业的相关区域经济比较研究(一)绵阳服务业发展概况及相关比较(二)绵阳市三产发展规划(三)绵阳发展区域服务经济新研究三、科创区发展服务经济的对策措施建议(一)科创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定位(三)强化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支撑

2、(四)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五)打造发展服务业的一流环境参考资料 前 言当前,绵阳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工业与服务业处于同步跃升发展阶段,发展服务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绵阳经济发展将逐步走进服务经济时代,提前对服务经济形态和发展路径模式进行探讨,做出谋划未来发展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对国际国内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基本规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针对绵阳十二五期间区域服务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参考了绵阳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资料,提出了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同时,作为课题的主要承担者科创区管委会,对科创区在绵

3、阳科技城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园区在未来服务经济发展的定位及对策措施。当前,绵阳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工业与服务业处于并驾齐驱、同步发展阶段,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系统深入研究当今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以科学发展、两化联动、统筹城乡的理念,切实有效推动绵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一、服务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规律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

4、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在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2005年的27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近60%。中国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全球对于服务经济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入。(一)“服务经济”的基本内涵1、“服务经济”提法的由来最早提出服务经济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他在其1968年的经典著作服务经济

5、学中,率先提出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首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同时认为服务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已开始出现。在他研究的基础上,服务经济的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库茨涅兹的“工业服务化”等理论都指出了现代社会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阶段发展这一突出特征。2006年由瑞典学者詹森完成的服务经济学:发展与政策是近年来西方服务经济领域的一部最新著作。书中对服务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服务经济的公共政策等内容做了系统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后,

6、国内关于服务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中,早期主要是梳理国际上关于服务经济的主要理论观点,探索构建中国服务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这方面的代表成果有中国社科院的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回溯等。以后的一些研究,主要是立足中国国情,摸清中国服务经济底数,同时借鉴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探索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方面的代表成果有陈宪等人主编的中国服务经济报告系列等。最新的研究更为全面系统,主要是从城市功能和产业融合角度阐述服务经济的内涵、趋势以及城市转型和产业融合对服务经济的影响等。这方面的代表成果有周振华的信息化和产业融合和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2、服务经济的定义服务经济是近40年兴起的一个新的概念,国内外学

7、术界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使用以下三种定义法中的一种:第一种是“规模定义法”,即定义“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为服务经济”;第二种是“对比定义法”,即定义“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形成对比,有特殊性质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第三种是“阶段定义法”,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顺序发展以后的经济阶段为服务经济阶段”。综合以上三种模式,有专家将服务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法治和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建立在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配置基础上的经济形态。”3、服务经济

8、是现代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服务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最高层次)是经济形态,第二层次(产业层次)是产业形态(即服务业) ,第三层次(基本层次)是经济活动(服务) 。这三个层次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基本层次上看,服务构成了服务经济中的基本经济活动形式。从产业层次上看,服务业是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而从最高层次上看,服务经济除了活动和产业以服务为核心外,还包含一整套适应服务活动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态。我们着重从最高层次的角度,也就是把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来研究服务经济的内涵。这样,服务经济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9、1)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核心是提供服务产品。尽管关于新的经济形态的提法很多,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网络经济等,但从主导产业及其产出、就业,以及服务产品与制成品或农产品在有形无形、生产消费、营销保障等上面有着本质区别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唯有服务经济可以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并列而成为一种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以提供农产品为核心、工业经济提供制成品为核心不同,服务经济无论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都围绕服务这一基本要素,以提供服务产品为核心,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构成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2)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不但包括服务业,也涵盖了成熟发展的制造业和农业。

10、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业固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和农业也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服务化趋势促进了服务业迅猛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制造业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服务,把农业、制造业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三次产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形态,不是一个产业可以涵盖的,而是各个产业动态均衡和全面协调发展。(3)服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也包括相应的体制、制度环境。服务经济除了服务产出、服务就业、服务贸易、服务消费、服务业投资等经济活动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还包含一整套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要素市场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制度环境指能

11、保障服务经济有效运行、保障产权和交易、促进知识创新的法律规则,例如受到良好的监督执行的产权、合同、信用、财税规则;管理体制是指适应服务经济发展的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组织架构与治理方式;要素市场是以人力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则是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环境。(二)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和特点服务是用来满足需求的一种无形商品,是用于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是一个经济体使另一个经济体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服务业是指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产品,即为生产、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服务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以服务形式

12、提供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服务业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凡不涉及有形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活动都囊括在内。服务业可以从消费角度、时间顺序、服务功能等角度进行分类,从而出现对服务业诸多概念的解释和理解。从服务业产生的时间顺序看,服务业可以被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两大类。传统服务业,是在新兴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形成、独立和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出现的一个相对概念。人们通常把新兴服务业出现前就已经存在的各种服务行业称为传统服务业,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性随之降低,如家仆服务和传统商业是这类服务的代表部门。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

13、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主要有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新兴消费型服务业主要有休闲旅游、健康产业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有不同的内容。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具体内容,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常常要受到本地自然条件、国际经济环境、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等的制约。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各自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结构、品种结构以及价格结构也是极

14、其不一致的。目前我国新兴服务业主要有信息服务业、咨询业、广告业、会展业、技术服务业、租赁业、旅游业、广播电视业、民间体育业、家教业、新型娱乐业、物业管理业、人才交流业等,其主体行业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广告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为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高增长和占主导性的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其发展本质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

15、等需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是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三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具体地,有以下特点:(1)

16、高技术性、知识性。现代服务业是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而且现代服务业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技术的创新,所以现代服务业还是技术的创新者和推广者。知识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它是一种产出效益非常高的无形资产,现代服务业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知识资源,才能使其自身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率、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更为广阔的业务覆盖面。(2)从业人员素质高。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3)高产业附加值。由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素质较高、技术较为先进,因此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可以实现较高的价值增值,此外,现代服务业还可以发挥巨大乘数效应、带

17、动效应,从而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4)集聚性。现代服务业的相互关联程度及技术的交互融合程度较高,大多集聚于城市特别是大都市,通过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发挥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进而促使现代服务业的高效增值。容易形成空间聚集效应。例如,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拥有诸如国际性咨询、国际金融、网络服务、市场中介组织等数量众多的现代服务型企业。另外,现代服务业在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些产业集群的出现缘起于服务业,也依托于服务业。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发展和高效益

18、协作的需要,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并在提升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5)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其通过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它们的经济效益。如今,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催化剂。(6)新兴性。是指现代服务业具有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业态,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提升演变而来的。例如,计算机服务业和软

19、件业就是现代兴起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则是从传统商业和运输业中衍生出来的新的服务业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这类产业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分离出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其独特的资源整合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分化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现代服务业的描述和分类,现代服务业可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

20、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将现代服务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战略性服务业(其中包括科技、教育、研究开发等具有长远影响的行业):第二类是经济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交通、通讯、商务、中介等服务);第三类是泛指的非经济性服务业(其中包括文化精神服务、信息服务、个性化的生活服务等行业)。中国在统计上对服务业(第三产业)进行产业分类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水利、环境和公共

21、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4个产业(行业)。(三)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1、经济发展阶段性与结构性变化服务业发展从初级向高级,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表现出不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农业经济时代):以生活服务业为主。在农业经济时代出现了服务经济的萌芽,以住宿、餐饮、零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的传统生活性服务为主,主导部门是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第二阶段(工业经济时代):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服务经济逐步发育成长,中间服务投入逐步增长,直接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飞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在工业化初期

22、,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广告、咨询、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阶段(服务经济时代) :以社会服务业为主。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基本形成并高速发展。在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均得到较高满足的基础上,人类发展需要的满足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于是,教育、医疗、娱乐、文化等个性化服务业崛起成为主流业态,而且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根据对多国数据的研究,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在他们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增长模式中,按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被划分为6

23、个时期和4个阶段,如下表所示(美元),而伴随着经济增长,服务经济所占比重上升、越来越显著。表1: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时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范围(美元)发展阶段1964年1970年1982年1996年11002001402803647286201240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200400280560728145612402480工业化阶段340080056011201456291224804960480015001120210029125460496093005150024002100336054608736930014880发达经济阶段62400360033605040873613104148

24、8022320表2:世界服务业比重的变化 (单位:%)年 份1980198919981980-1989变化值1989-1998变化值全世界56-61-低收入国家30313817中等收入国家46505646高收入国家59-65-14个高收入国家60646844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及2000年OECD国民经济核算。表3: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 (单位:%)国家和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Primary IndustrySecondary IndustryTertiary Industry2000 2006 2000 2006 2000 20

25、06 世 界3.73.429.227.667.169.0 低收入国家26.420.426.328.447.251.1 最不发达国家33.027.423.626.243.446.2 重债穷国32.028.423.126.144.845.5 中等收入国家9.78.736.336.154.055.3 下中等收入国家14.111.942.542.743.345.5 上中等收入国家6.26.131.430.762.463.2 中、低收入国家12.110.534.934.953.054.6 东亚和太平洋14.911.644.546.040.642.4 欧洲和中亚10.19.032.429.657.561.

26、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6.16.429.630.464.363.3 中东和北非12.111.544.140.543.948.0 南亚23.918.225.727.550.454.3 高收入国家1.91.728.025.970.172.4 非经合组织成员国2.01.735.032.963.065.4 经合组织成员国1.91.727.725.770.472.6中 国14.811.945.947.039.341.1美 国1.21.324.222.074.676.7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表4:人均国民总收入(单位:美元)国家和地区199020002003200420052006 世界总计

27、408452515563633870167439 低收入国家353382437506584650 最不发达国家309271296339389436 重债穷国349281296339384420 中等收入国家116417231931225626363051 中下等收入国家58710521329154617782037 中上等收入国家272435893625425650535913 中、低收入国家84111551287149817422000 东亚和太平洋4259071203141516281863 欧洲和中亚1964248531773968479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223737703362368

28、841574767 中东和北非133416621806198422232481 南亚380444514600693766 撒哈拉以南非洲582485509603743842 高收入国家194032630527962318413496236487 非经合组织成员国893414189147571650518014 经合组织成员国202072735429143332243650638120 中 国3209301270150017402010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产业发展梯度理论也显示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变迁,其主要观点主要包括: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是客观存在的,是产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在空间上的

29、表现形式;产业发展有个过程,即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老阶段,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一般出现在高梯度发达地区,而产业发展到衰老阶段后,一般会有向低梯度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理论把工业的生命循环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开发中,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遵循由高低梯度转移的规律。在世界和国家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变化与推移样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践的证明,中国一些学者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三个不同的梯度区,认为通过梯度推移,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2、服务产业化与产业服务化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

30、学家认为,现代工业已经不再是传统工业,工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即工业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即“产业服务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组织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生产体系、人力资本、流通和金融等日益“复杂化”、“服务化”;另一种认为是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即服务的生产走向产业化,表现在服务业的生产、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标准化,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具备重要意义。工业和服务实际上是相互渗透的,既有“产业的服务化”,也有“服务的产业化”,均表现为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化。服务经济时代的制造业不是简单地依靠对城市建设和

31、重化工业的投资拉动增长,而是强调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集中发展适合城市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同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拉动了服务业发展;反过来讲,服务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亦是以工业经济为服务对象,服务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制造业的提升进步。3、服务业跨国转移与自主扩张服务业离岸外包异军突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的虚拟化、外包化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之中,企业可以高效地“整合”或“疏散”传统上认为的“内力”和“外力”资源,

32、并让这些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全面外包,其中离岸外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服务离岸外包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的规模大约为3一5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每年20%一30%的速度递增,其中,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和价值210亿至240亿美元的服务收人。从总体上看,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服务业国际转移先在低附加值领域,比如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从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经营管理、

33、金融财务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全面外包,到后来将高附加值现代服务领域的服务活动,比如电讯、物流、建筑设计、软件编程以及以咨询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和基础性研发设计转移出去,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当前甚至出现了Kpo(KnowledprocessOutsourcing)业务,它处于价值链上的高端环节。它是需要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的服务,这些高级专业人才主要指统计学家、经济计量学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科学家等。一般认为,KPO的服务方式可使BPO服务向信息技术价值链的上游推进。服务业显现出跨国转移自主扩张型趋势,服务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向已经从事跨国生产经

34、营的顾客提供服务,留住原来的顾客,占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开始不断从传统制造业中独立出来,信息、咨询、设计、财务管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转移也逐步向自主扩张型转变,不仅为原来的客户提供服务,还可以为东道国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甚至可以向第三国出口服务。如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向海外大规模转移,并日益向更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自主扩张型转变,就是典型的例子。4、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趋向高级化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需求,服务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分工深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信息

35、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在专业分工基础上日趋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以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网络化为特征的发展态势,并表现出两种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服务业现代化改造,全面提高传统服务业科技含量,成为一些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做法;另一方面,伴随着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内容的各类专业服务组织的兴起,一批新兴服务业领域迅速形成,成为高速增长的现代经济部门。具有高聚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知识服务业大

36、量兴起(知识服务业是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产业,是智力型服务业群体的总称,它包括咨询、软件、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广告以及传统的教育、医疗等),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研发设计、咨询、解决方案提供等知识服务业日益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欧盟服务业近50%的工作机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提供的;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其GDP 的贡献率高达50%;韩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 的贡献率也达到22.1%。在中国,高技术服务业增长迅猛,以2010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为例,细分产业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始终是产业的支柱,占产业整体规模的40.8%,较2009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研发设计

37、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2459.9亿元,占到高技术服务业整体规模的14.7%。表5: 20072010年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细分产业规模 单位:亿元细分产业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信息技术服务4844.45507.45664.26830.9生物技术服务5.97.49.311.6数字内容服务1861.22352.33132.34241.6研发设计服务业1453.61699.11888.42459.9知识产权服务57.073.991.2108.2其他1981.82286.82593.63106.4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1,02表6:20082010年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细分产业增长状况5、

38、服务产业布局集聚集群化发展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诸多产业要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的集聚体。研究表明,集群(cluster)一词最初见于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英文版。这一词汇在翻译时有分歧,有的译作集群,有的译作簇群,产业集群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解释。在服务经济时代,城市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向城市集聚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业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集聚,大型城市成为

39、引领地区和国家服务经济发展的龙头;二是向城市内部的特定区域集聚,形成综合性或专业化的服务产业集群,如CBD、金融城、商业街等服务业集群,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三是向制造业集聚区域集中,并与相关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如伦敦作为国际性航运中心,集聚了船舶制造与维修、航运交易、港口物流、金融保险等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了与港口和航运高度相关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集群。因此,城市已经成为服务经济的发展中心,现代城市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集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越来越向少数中心城市集

40、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运行方式和产业空间集聚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生产活动日益分散化和全球化,企业的中心功能如管理、研发、营销、融资等核心功能向企业总部积聚。中心控制功能的复杂化则带动了贸易、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总部和专业服务机构都集聚于少数全球城市。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的核心城市在产业链上所占据的环节。服务经济高度发达的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中逐步占据了指挥和控制地位。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企业总部控制功能强和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集聚的全球城市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

41、心。表7 世界部分大型城市产业构成比较 单位%城市名称 统计年份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纽约 2000 0 7. 7 85. 6巴黎 2003 0.3 15.1 84. 6伦敦 2004 0 10. 9 89. 1东京 2000 0.05 18. 2 81. 7罗马 1981 4. 0 23. 0 73. 0中国香港 2004 0. 1 9. 9 90. 0首尔 1989 0. 4 30. 7 68. 9墨西哥城 1989 11. 4 29. 4 59. 2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相关数据整理。帕德莫尔的“GEM模型”产业集群

42、分析模型、产业集群技术、学习与信息的“网络结构创新”理论、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创新体系与机制、集群特殊的学习与创新理论、缄默知识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和生长理论、产业集群模式、集群企业间合作模式等新兴研究为深刻认识集群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产业集群按不同标准可归纳为不同的模式体系。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集群企业联系(关联)的纽带主要有产品链、技术链、产权关系、社会关系、企业中间组织等。集群企业间联系与合作模式特征有:网络组织化、网络组织机制、强互动网络联系,合作网络形成了企业不断变化的技术、经济增殖链。通过网络联系、合作、协调、重组与创

43、造,促使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组织机构成为有机整体,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在集群内流动、传播,通过循环与因果累积关系,促进企业集聚和集群内企业的发展。集群的发展也需要鼓励创新、易于交流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环境),获取产业区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利用空间集聚方式共享基础设施、企业内外部资源和技术创新网络的企业间组织形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的主要优势在于:集聚经济优势(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协同创新优势(形成知识与技术创新网络);专业分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外部规模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协同互动优势(包含资金、产业、城镇、区域的价值链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

44、信息互补,形成企业网络型的整体漫延式的扩张);易于得到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扶持。6、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图一 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动力机制如图所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需要依靠“政府驱动+市场驱动+自组织驱动三方驱动来实现,产业链群的形成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产业链形成阶段、产业链群形成阶段、产业链群优化阶段。首先,市场的吸引力、核心企业发挥的品牌效应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财税政策、优质的人才资源促使产业链形成,然后,依靠市场产生的吸引力,链群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对其他企业产生的吸引力、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链群政策,促使产业链群的形成,最后,利用市场机制、产业链群组织自身的优化机制,建立产业链群创

45、新体系、人才体系,实现产业链群的不断优化。从以上基本分析中可以看出,人类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服务业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将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业经济(三产)发展可以在全球进行产业转移,区域服务经济的发展可以基于政府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发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二、绵阳发展服务业的相关区域经济比较研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绵阳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但是在

46、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对区域服务经济发展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一) 绵阳服务业发展概况及相关比较从纵向看,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7.81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比2000年的95.94亿元增加了近2倍。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促进就业有巨大的拉动作用,2009年服务业就业人数为87.4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31.51%,比2000年的25.6%提高了5.87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绵阳就业压力。表8 2000年2009 年绵阳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数情况表指标年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服务业就业人数(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47、2000 年95.9435.6578.2425.672001 年109.9338.2888.9229.352002 年123.0338.3069.4124.472003 年138.2738.8773.4427.032004 年156.1237.6178.328.572005 年175.1236.2979.7129.422006 年199.3235.5484.4731.562007 年227.0733.7184.4731.372008 年253.4934.1184.8631.112009年287.8135.187.4531.51(资料来源:统计数据)1、绵阳服务业发展结构上比重偏低2009年绵阳

48、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820.1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6537元,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56.72亿元、375.64亿元、287.8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9.1:45.8:35.1,就业比例为40.13:30.71:29.16。四川省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151.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7339元,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2240.61亿元、6711.87亿元、5198.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5.8:47.4:36.8,就业比例为45.1:24:30.9。与全国全省相比,从结构上看,绵阳三产占GDP的比重均比较低。2008年绵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1%,比上

49、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最高时2003年的38.9%下降了4.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2008年绵阳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5.8%,比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低0.1 个百分点。从就业上看,2009年四川省服务业就业人数1470.9万人,比2000年的24.6%提高了6.3个百分点,绵阳同期仅提高5.87个百分点。 表9 2008 年绵阳与全国、全省及主要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情况表指标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亿元)GDP 总量(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全国120487.00300670.0040.1全省4350.0012506.3034.8成都1814.173

50、900.9946.5重庆2087.995096.6641.0西安1098.892190.0450.2德阳182.17695.0426.2柳州274.15909.8530.1绵阳253.49743.1634.1(资料来源:市统计局)图2 2008年全国及部分省区服务业占GDP比重和人均服务品拥有量对比2、绵阳服务业发展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中期阶段把绵阳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仅是苏州、南京的13.49%、24.52%,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占50%左右。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结构上,落后苏州6个百分点。表10 2009年绵阳与南京、苏州及四川省的经济数据对比绵阳南京苏州四川绵阳占四

51、川比重%年末户籍人口(万人)544.65629.77633.298984.76.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20.174230.267740.2014151.35.8 第一产业(亿元)156.72129.18142.822240.67.0 第二产业(亿元)375.641930.664547.126711.95.6 第三产业(亿元)287.812170.423050.265198.85.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342.58218.17228.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44.89447.22146.57 金融业123.5481.85392.08 房地产业31.57342.06450.37

52、 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8.17317.8547.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16537674551225641733995.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2.421961.582026.844800.85.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71434.51745.181174.16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701255042632013839按照2009年统计数据,绵阳在西部主要50个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18名、全部财政收入排名19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排名31名、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排名17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24.66亿元排名4名。在近年西部城市发展模式比较中,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资源开采,资源型城市包头(经济总量排名西部第3名)、鄂尔多斯(4)、呼和浩特(6)、乌海(仅50万人口排在41名),以克拉玛依市为例,仅40万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