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中龙纹的演变_第1页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_第2页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_第3页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_第4页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 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 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 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 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 堪 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 的特征。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 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 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 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

2、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 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 0.95厘米,墨绿色,龙体 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 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 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

3、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 中 华第一玉龙”。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 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 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 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 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 玉猪龙”。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 龙(图3)引人瞩目。玉龙扁环状,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 嘴、鼻

4、、眼部皆以阴刻线表示,身体一圈皆以阴刻线饰以纹饰,应是龙鳞的最早 表现形式,用以佩戴的小孔是打在整体造型下方近尾端。 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 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 咬尾龙”的开山鼻祖。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较红山文化稍晚,主要分布于湖北荆州地区。 此期亦有玉龙出土,但数量和工艺略逊与红山文化时期, 代表者如湖北省天门市 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玉龙(图4),最大外径3.8、厚0.8厘米,玉呈黄玉色, 表面有灰白沁斑,龙体蜷曲呈玦状,嘴部微张,上颌凸出,下颌较短,尾部呈钝 尖形。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一公元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 域。良渚文化玉

5、器制作水平空前发达,器型种类也非常之多,唯龙纹玉器较少, 仅见龙首玉环(图6)和龙首玉镯(图5),且表现的不够具象,所以很少有学者把它 纳入龙纹探讨的范围。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所出玉龙, 虽形制及细部略有所别,但 亦有鲜明的共同特征:1 .龙体皆蜷曲呈环或玦状。2 .皆圆雕而为皆面为椭圆形且单独成器。3 .龙首之形象皆以现实动物之头部抽象表现,如猪首、熊兽、马首等。4 .整器圆钝,不见棱角,器表大多光素无纹,少数饰以网格纹,细部特征皆 以阴刻线表示,造型原始质朴,雕工简约豪放。5 .器表多有钻孔,为佩戴穿挂之用。二、商代商代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

6、艺的 发展。商代的玉龙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 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 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但 是商代玉龙在造型上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史前玉龙之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具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 龙”字极其接近。此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难察之: 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三类:玦形(图 1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环形(图2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和扁平形(图3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

7、,长尾盘卷(图4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图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玉龙头部长有蘑菇形照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 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 玉龙之器表多以双勾线即 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纹饰 的浮雕感较强。三、西周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 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 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

8、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 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 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 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玦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1 .玦形龙(图6)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具体较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 龙身较商代更为细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 臣字眼的眼角 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 形照角已不多见,更多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2 .复合形龙 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

9、。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 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玦形龙相似。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 (图7),高2.9、长4.5厘米,为羽人和龙合体,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 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3 .龙纹玉器 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 璜、玉楣等。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勾技法和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画,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图8) 直径15.6、孔径6.8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

10、 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 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图案刻划准确,婉转顺畅而 有力。四、春秋春秋时期冶金技术的发展, 铁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工艺之中, 此期玉器的工艺水平显著提高。 加之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文化和艺术领域迎来了繁荣、 多元与创新的新时期。此时,玉在贵族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由于儒家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完善, 导致了此时成组佩玉之风的盛行, 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 其造型、 纹饰和工艺技巧均已大大突破了早期的形制规范, 创出了新颖、独特的时

11、代风格。受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影响, 这一时期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明显出现了很多变化, 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 这种变化主要由各路诸侯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要求所造成的。下面介绍几个不同地区出土的春秋龙纹玉器:1. 山西地区: 春秋时期属晋国。 图 1 的玉饰是山西闻喜县出土的, 属于春秋早期, 风格上看还有西周遗风, 用单阴线勾出龙的眼睛, 双阴刻线勾勒出龙首的纹样,表现的非常抽象。图 2 的玉龙是山西太原出土的,属于春秋晚期,龙作回首状,弓身,卷尾,器表饰以浮雕的谷纹和蟠虺纹,风格上看已经向战国玉龙演变了。2. 山东地区: 春秋时期属齐鲁地区。 图 3 的玉璜出土于山东省沂水县, 对称的龙首向

12、外, 龙身结合为一体, 用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图案, 基本纹样元素为“ S”型图案构成。3. 陕西地区: 春秋时期属于秦国。 图 4 的玉佩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 年代大约在春秋中晚期, 整器用单阴线勾勒出上下两个龙首纹样, 基本纹样元素为 “几何”型。4. 河南地区:图5的玉璜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春秋时期属于弦国,年代属 于春秋中晚期,两端各饰以张口的龙首,体相连,通身饰鸟兽纹。5. 江苏地区: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图6的玉璜出土于江苏吴县,风格上是春 秋晚期,两端各饰张口卷唇的龙首,龙体相连饰以浅浮雕的三组龙首纹。五、战国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 化内涵,

13、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 皆以佩玉为时尚。此时治玉工艺更加成 熟,而且普遍使用了金属类工具,进而使玉雕业迅猛发展,创造了中国玉器发展 史上的一个高峰。战国玉龙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商周严谨规范、形制大多雷同的束缚,构思巧 妙大胆而富于变化。战国玉龙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形外, 增加了大型镂空玉 龙及精美无比的复合式多龙活环饰、多节活环龙凤佩(图 2)及有龙形纹饰的出 廓玉壁(图1)、玉带钩、玉剑饰等,玉壁上的夔龙纹(图 3)更是此时的特色 之一。1 .此期玉龙的整体造型,仍然延续商代以来的传统,即绝大多数为扁平体, 亦有圆雕制成而作圆柱体者,但数量极少,如河南省洛阳市唐宫路战国墓出土 (图 4

14、)的两件,多通体光素或饰以绞丝纹和云纹。2 .龙身较商代、西周为细长,身形大多翻转扭曲,呈 S形、复合S形或M 形,鼓腹卷尾,富有张力。早期玉龙之躯干肥硕较短,稍作弯曲,弯转的个数较 少,如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 2件(图5),墓葬年代为战国初期,两件 形制纹饰相同,体宽肥,龙曲身顾首岐尾,一面浅浮雕变形的龙纹,具间夹以谷 纹。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瘦长,且作显著弯曲,弯转个数较多,如河北省平山县 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图8)的玉龙。战国中期以后,拱起腹部两侧的头与 尾开始呈均衡对称状,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1号墓出土的1件玉龙当属战 国玉龙的精品(图6),该墓属战国晚期,玉龙双龙首形,躯

15、体相连,杏仁眼, 独角,龙身通体饰以规整的勾连谷纹,内外缘出廓饰以透雕的云纹和凤纹, 造型 充满勃勃生机,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3 .龙首较小,皆为侧面,脑后有呈钝尖状或耳朵状的角,龙眼早期沿用圆 形眼和圆角长方形眼,后期多双线雕椭圆形眼和上眼框清晰、眼梢细长的杏仁眼, 有些沿眼球外沿斜磨成微凸状。4 .战国玉龙没有明显的四肢和龙爪,但也有少数的玉龙出现了如同爬行兽 类的肢体(图7)。5 .扁平体玉龙身上的纹饰最初浅浮雕以云纹、谷纹、变形龙纹、绳纹、弦 纹、螭纹、网格纹表现,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圆柱体玉龙则多通体饰 以绞丝纹,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纹饰布局繁密,十分规矩

16、。6 .汉代汉代,统一国家和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建立,国力强盛,社会进步,经济文化 较为发达。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需要利用龙这一人们崇尚的、神灵幻化的、 理想性的人文动物,作为宣扬皇权的工具。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己而 有身,遂产高祖。”这个故事显然是在统治者的授意下编的,意思是汉高祖刘邦 老娘在梦中与龙交配而产刘邦,而且,刘邦老爹还亲眼目睹了自己老婆与龙交配 的这一幕,还有记载说刘邦长大以后每次喝醉酒时候,都有人看到他身上有龙出 现。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无非是说汉高祖刘邦是个龙种, 以此来证明推翻暴秦之合 法,统治天下之必然,

17、可见龙与皇帝已一体化了。从此,龙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 龙纹主要就作为皇权的标志。汉代是龙纹造型的真正定型期,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历史 背景也充分反映在汉代玉器龙纹上。 我们看到,汉代玉龙一改战国时期那种自由 奔放、生机勃勃、姿态万千的特点,而逐渐趋于表现龙的凶猛威武之态、翻云覆 雨之势、气韵生动之神采。此期龙纹大多与螭虎纹、凤纹组合或单独出现,作为 玉璧(图1,图4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玉玲(图5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 墓出土)、玉璜、玉环、玉楣、鞅形佩等器物的装饰纹样,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 的龙。单独成器的玉龙数量较少,代表者如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一件玉龙 (图2),长17

18、.1、宽10.8、厚0.6厘米,青白玉质地,局部有褐色沁,龙体蜷 曲呈“S”形,作回首状,长尾上卷,器表遍布勾连云纹以示龙鳞,身边饰以镂 雕云纹。综合大量考古出土资料,此期龙纹之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1 .龙身蟠曲如战国者,但弯转个数较少,多作团龙状。后汉时王充论衡 里说“世俗画龙,马首蛇尾”,正是汉代玉龙形象的真实写照。2 .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肢,若走兽般,四肢各侧的边沿,出现了耸立短直 线阴刻细毛,用柔和的阴刻线勾出爪和掌,爪均呈圆球形,一般为三爪,长尾翻 卷,少数在躯体上出现简单的飞翼(图3)。3 .头部较长,若马首;眼部呈杏核状,眼梢拉长,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围 的底子,使其微凸;口部

19、大张,露出利牙,有的还吐舌;上唇外翻,下唇勾卷,似 斧形或鱼尾形;云形耳,但较战国时期尖而长,有的耳后开始出现细长分岔的角。4 .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龙身表面大多浅浮雕有谷纹、 勾连云纹,亦有的通体光素。7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玉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 的低谷阶段,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从迄今为止出土的少量龙纹玉 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 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 墓出土的龙凤形玉佩,玉呈青白色,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玉片裁出龙凤形体, 再雕刻其部位纹饰而成,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

20、上,侧首与龙首相背。8 .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其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 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 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玉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一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 富态华丽、蓬勃向上。唐代玉龙纹特征鲜明:龙身若蛇,躯干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示背鳍;四肢 矫健、较长,呈奔跑状,小腿关节处多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龙爪肥硕,为三趾, 爪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 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大张,嘴角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牙齿细密若梳板 状,颗下多有髯;耳部呈树叶形;龙角主要有分叉角、

21、尖角两种;龙纹周围开始 增加诸如火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龙纹玉璧是此期龙纹玉器中的代表之作(图3),直径9.6、孔径3.7厘米,玉质青白,晶莹光润。扁圆形,用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 刻纹饰,一面浅浮雕团龙,其角、眼、发、嘴、须等用阴刻线琢成,满身饰斜格 鳞纹,背鳍排列整齐,身有翼,腿弯曲处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句 雕有火焰珠,另一面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用阴线刻成扇状。1977年陕西西安东南郊唐代曲江池遗址出土一件圆雕青玉龙首(图4),这亦为唐代龙纹的鉴定提供了珍贵的标准器,长 18、宽7.5、高10.2厘米。青玉雕 琢,巨目圆瞪,宽眉上卷,眉骨外凸,吻部高

22、翘,嘴部巨大,方齿毕现,糠牙外 露,头顶镂雕分叉双角,树叶形耳后抿,长髯后卷,龙首造型具有一种强烈的威 慑感。九、宋代宋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宋代是中国玉雕 工艺的发达时期,这时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雕市场应运而生,出现了专门贩卖 玉器的店铺,朝廷也选一些民间高水准的琢玉工场作为皇家“玉院”,由宫廷指 定其制作一些玉器。宋代以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影响着玉龙的表现题材和造型。宋代玉器上之龙纹,大体沿袭唐代之风格,但与唐代龙纹的威武、粗犷且富 有动感不同,宋代龙纹大多矫健清秀,姿态优美,动中有静,图案感较强。从大 量资料中可以发现,此期龙纹玉器大多作为辅助装饰纹样以镂空或浅刻

23、形式,出现在炉、壶、盘、杯、碗的耳部、柄部或表面,此外片状饰品如玉带饰、玉佩等 物上面的龙纹亦较为流行,圆雕者甚少。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的“九似”说法一一“头似驼、角似 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掌似虎、爪似鹰”,是对宋代 龙纹的高度总结,可以说龙纹发展至此已经完全定型。下面对宋代玉龙纹做个详 细介绍:1 .龙身较唐代细瘦,躯体圆润修长,蛇形特征更加明显,身形伸展多变, 潇洒自如,常游戏于花草、云纹和海浪之间。2 .身体表面大多光素无鳞,躯干两侧多有较粗的阴刻轮廓线;少数有鳞, 皆以细密的斜方格纹表现。3 .头部出现重刀,张口之幅度不及唐代大,嘴角基本与眼梢持平。4

24、.吻部细长,上唇硬折高翘,下唇略翘。5 .多作丹凤眼,有点像兔眼6 . 额后开始出现两根细长勾角,近似唐代龙的双鹿角,两腮后长髯飘逸。7 .龙爪似鹰爪,多为三趾,少数为四趾。8 .龙尾端大多光秃,有少数者开始装饰火焰纹。十、元代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从随高度发达的中原汉文化, 亦制作了大量玉器。 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 其刀法粗犷、 风格豪放, 且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这似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 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犷, 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

25、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图5),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 活灵活现, 颇具动感。 此期龙纹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头部较小,皆为侧首,丹凤眼,目光凶猛,眉骨高凸,粗眉上压;少数开始在龙首一侧出现两只眼睛,此类皆为圆点眼;龙口略张,上唇肥长翻卷;龙的毛发大多作两到三股飘浮于脑后;龙爪上三、四、五趾皆有,以三趾为多;小胫上多刻划短阴线表示筋骨;龙身修长,细颈、鼓腹、秃尾,四肢有力,龙鳞多以细密的网格纹表现;颈部、躯干、四肢被重刀痕隔开,刻纹粗深,这是

26、元代琢玉的重要风格,为使造型主题更具立体感。元代的龙纹玉器虽多, 但绝大多数为传世品, 考古出土资料甚少。 陕西西安小瓦寨胡同村出土一件白玉龙首螭纹带钩(图6),钩首为龙形,上额呈三角形凸起,眉骨隆起,粗眉上扬,蒜头状鼻,大口微张,露齿,龙首长双勾角,后披 三绺长发。、明代明代有着近300年的历史,其间国力强盛,一派盛世景象。明代玉 器生产比前期更为广泛发达,出现了工艺美、装饰美及商品美的新特点。 但由于受时代风格影响,此期玉器上的龙纹已开始趋于图案感,且大有 颓软之势,与宋元之龙相比缺少力度和气势。明代龙纹玉器数量大且特征鲜明,大多出现于玉带饰之上(如图1), 还见于玉簪、玉磬、玉玺、玉带钩(图3)、玉佩饰及玉器皿(图2)上。玉 带板多采用 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雕琢,先剔地留出主体纹 案,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