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中感比中品演中悟】什么是读悟感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人教版 )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 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 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 瞧不起小枣树, 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白大,反而夸奖小柳树。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一、文本特点1. 课题解读。本课课题直接点明了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小”字显现了人物特征,表现出人物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小”,柳树还不了解自己和枣树的生长特点,才会因自己漂亮
2、而得意,并多次炫耀,瞧不起枣树;才会在红枣飘香的时候纯真地等待枣树的嘲笑;才会在听了枣树一席话后“不好意思地笑了”。2. 课文立意。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小柳树长发飘逸,长得美却不会结果;小枣树果实飘香,能结果却不好看。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正是课文的立意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有长处不骄傲,有短处不自卑。3. 表达特色。本文寓理于童话故事中,全文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有趣,容易被孩子接受。 同时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一是生长特点相对比, 突出小柳树与小枣树各自的长与短;二是性格特点相对比,突出小柳树的骄傲得意,小枣树的宽容谦逊;三是小柳树前后表
3、现相对比,突出小柳树知错就改的品质。二、导读要求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提示,教学本课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怎、穿、比、浅、啦、思、弯、服、漂、啊”,读准“枣、浅、秃、忍、呗、虽、乘、思”。2. 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通过比较,了解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生长特点以及各自的长处, 感受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性格特点,感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同时通过指导和训练有感情朗读及情境表演, 促进理解, 并通过理解来辅 助朗读与表演。三、教学思路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本文可按以下三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牍中感:理解字词,整倒体感洳。这是深入有效地
4、展开教学的前提,此环节可分课前、课上两步完成。1. 课前预习。课前教师可布置预习,并提出以下要求:大声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 字;搜集资料,了解柳树和枣树。2. 课上检查。先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图片,配上和谐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请学生看着图片简单说说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特点, 由此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自由朗读课文;出示生字,用各种方式读准字音,组词,对要求会写的字要鼓励学生说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的笔画, 并说说识记的方法;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字音、词语、句子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要求所有学生能正
5、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分别是一棵怎样的树, 借此整体感知课文,对“人物”形象留下初步的印象。( 二) 比中品:多方比较,品味特点。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环节,要引导学生对比品读文中重点句、关键词, 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生长特点及性格特点, 并通过品读小柳树前后表现的变化, 感受她内心的变化, 了解她认识上的转变。可以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品读。1. 比较生长过程,了解生长特点。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过程不同,各有长处,可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比外形,品小柳树之长。请学生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他们的特点,交流时,按顺序逐组出示下列句子:A 组:“小柳树
6、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B 组:“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 ”“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C 组:“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这三组句子,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体现了两种树生长的不同过程。启发学生通过形体、颜色、叶子的对比,体会小柳树的美,小枣树的不好看;通过“过了几天”、“又过了好些日子”、“已经”等词语,体会小柳树长得快,小枣树生长缓慢。同时,可抓住“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浅绿色的衣服”、“又细又长”等词语体会小柳树绿得早
7、,长叶快,婀娜多姿,美不可言;抓住“树枝弯弯曲曲” 、 “还是光秃秃的” 、 “小小的叶子” 等语句体会小枣树生长慢,不好看。在体会词语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朗读指导,可抓住上述关键词语读好句子:看着文字,想象画面,有声有色地读,把小柳树读得很美很美。 最后请学生用一句话夸夸小柳树, 充分感受小柳树的长处: 枝繁叶茂,外形美丽。第二步,比果实,品小枣树之长。和小柳树相比,小枣树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句子:“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果实。”“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这一组对比充分展现了小枣树的长处,可分四步进行品味:抓住“许多”体会枣子数量之多,抓住“又大又红”体会枣
8、子品质之好。紧扣“许多”、“又大又红”有感情地读好句子,读出心里的惊喜与赞美。 探究交流春天小枣树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叶子长得那么快、那么长。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小枣树长叶慢、叶子小,正是为了储存营养,在秋天结出又大又红的枣子。用一句 话赞美小枣树,深入体会小枣树的长处:能为人们奉献香甜的果实。2. 比较人物语言,体会性格特点。小柳树和小枣树都有长处, 也有短处,但他们的语言表现出面对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各自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要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感受到他们的不同态度和认识。小柳树小柳树说: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 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说: “喂,小枣树,
9、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说的这两次话结构相似,意思相近:两个“喂”,很没礼貌; “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与“你怎么不长叶啊”,都直戳别人的短处,心中满是瞧不起;两个“你看我,多漂亮”,更是表现了小柳树的得意与炫耀, 从而归结出小柳树对待别人短处与自己长处的态度:没礼貌看不起很得意。 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走进小柳树的内心。 在此基础上, 穿插品读小柳树的表现: “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 引导学生想象小柳树一边跳舞一边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小柳树面对自己美丽外表的骄傲心态。小枣树在课文中,长满枣子的小枣树对不结果的小柳树温和地讲了一大段话,启发学生细细品读
10、,从而发现,话中毫无贬低、轻视小柳树之意。相反,字字句句都在夸奖小柳树:“比我绿得早”、“比我落叶晚”、“长得比我快”这三个“比我”体现了小枣树的谦逊,他一点也没把小柳树以前的得意放在心上,很宽容,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并真诚地加以赞美,真是难能可贵。在两者比较基础上, 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柳树: 得意骄傲,好炫耀自己的长处;小枣树:宽容谦逊,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3. 比较前后表现,感受柳树之变。小柳树的生长过程与心理变化构成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她的心理认识随着生长过程的变化而变化。长得漂亮:得意一不会结果;低下头一听到赞美,不好意思。这一过程也正是小柳树思想认识的发展过程。( 三)演中晤:情境演,领悟道理。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表演前,让学生熟读课文,充分理解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特点。表演时,一人读旁白,一人演小柳树,一人演小枣树。表演的过程正是学生对人物特点深入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稀土金属冶炼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试卷
- 融资租赁行业创新业务模式探讨考核试卷
- 碳酸饮料行业消费者偏好研究考核试卷
- 财务税务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培训考核试卷
- 纤维板制造中的生产数据挖掘与分析考核试卷
- 洗浴服务流程优化考核试卷
- 运动服装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考核试卷
- 新媒体广告内容策划与创意设计执行协议
- 股权转让手续中的股权回购及退出机制协议
- 金融服务合同纠纷赔偿补充协议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HJ 179-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 DZ∕T 0450-2023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技术要求(正式版)
- 2023年工时定额铆焊车间
- MOOC 中医看妇科-女性一生的康与病-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工业园区环保管家技术方案
- 备货合同协议书范本
- 部编版(2016)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整体备课 教学设计
- 转化英语后进生之我见
- 长城:一部世界文化遗产的史诗
- 2023年文印服务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