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_第1页
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_第2页
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_第3页
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_第4页
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分析 从陕南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出发,在分析了陕南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必要性之后,确定了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并就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劣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和重点产品设计开发思路,为陕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确定了战略框架和具体的思路方案。 关键词:陕南汉中;生态旅游;整合开发 一、陕南汉中生态旅游资源谱系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处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中心地带,中部是汉江和嘉陵江滋养的富饶盆地。1994年汉中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

2、示范试点市。近年来,汉中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已形成了以“汉”(历史文化资源)、“绿”(生态资源)、“水”(水系及水利资源)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分布带,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突出比较优势。 纵观汉中旅游资源,它具有生态资源类型多样、过渡地特征明显、南北物景兼容,自然景色质朴、生物多样性显明,美学特征突出等三大特点,其“青山绿水汉文化”的资源定位更是将生态旅游概念打造的十分形象突出,因而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客。 二、陕南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的含义是指不干扰、不破坏

3、和不污染自然环境的负责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保护自然,并通过生态旅游使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收益。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球引起了很大反响,各国纷纷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实践中研究、丰富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管理生态旅游产业。有学者运用定量与比较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的5个成功要素以及24个相应策略。近年来,生态旅游产业正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发展,如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产业已形成年产值1亿澳元的规模产业,日本每年有约1 200万出国旅游者从事探险和生态旅游。有资料显示: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旅游活动中,生态旅游居

4、首位,其次是文化旅游,参与性旅游和休养保健旅游。由上可见,就国外的情况看,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实践活动,生态旅游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和理念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尚处在发展阶段,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实践研究是近年来才受到广泛关注的,起步虽然较晚,成果却很突出。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调查统计,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年旅游人次接近2 500万,年旅游收入近5.2亿,一些生态旅游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 陕西“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将旅游业作为六大特色产业对待,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作为21世纪陕西的先导产业地位已确立。 陕南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和

5、珍稀动植物资源,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自然生态资源的独特性与人文资源的无可替代性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特色业的比较优势,汉中市政府也将生态旅游列为六大绿色产业之一来开发。 三、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和基本定位 (一)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1.“做南”的理念,即形成和强化汉中的南国风光形象; “做特”的理念,即依托汉中的生态特色资源,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借助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的效应,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做古”的理念,即发挥汉中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形成古色古香的建设风格和品位。 (二)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 1.经过510年的发展

6、,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汉中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先导性支柱产业; 陕南观光、度假、休闲、旅游、探秘访古的基地; 我国西部连接西北、西南的重要旅游节点,陕、川、渝、甘交界区域唯一融江南风光、西北风情、西南风俗于一体、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生态考察的旅游中心。 具有国际意义和全球影响的,以大熊猫、朱鹮等珍稀动物为特色的生态科考及汉文化研究为特色的生态和历史文化名城。 四、陕南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学基础 (一)优势: 1.世界性旅游业的大发展,使旅游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借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攻势,汉中生态旅游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争取发展政策; 汉中市被列入陕西省整体旅游开发格局的次中心;

7、秦岭的旅游开发。陕西省已经把秦岭的整体旅游开发和品牌营销列入重点,积极加入陕西的整体开发,是汉中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也是陕西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借助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开发汉江探源,汉江生态,汉江观光等旅游项目; 6.西安到成都高速旅游铁路建成通车将改善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辐射圈内; .汉中是世界上唯一的朱鹳、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珍稀动物同时生息繁衍的地方;汉中已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是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两大优势。这些以

8、“两汉三国”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和汉水、秦岭、巴山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汉江两岸底蕴深厚的风俗民情,构成了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业十分优越的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有利于加强同周边城市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广元、巴中等主要区域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发展过境旅游,共同打造跨区域旅游热线。 (二)劣势 1.全方位的竟争加剧 汉中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目前尚未经世界级认证。西汉高速公路的贯通,一方面将为汉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开发滞后,南来北往的人流很可能会成为汉中的匆匆过客,甚至原有的过路游客也会直奔四川成都,汉中生态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威胁。 区域经济基础脆弱 全市经济总

9、量偏小,优势财源产业较少,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和就业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制约了汉中的发展速度。 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 能够充分反映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号的历史面貌已经不够完整和突出。 旅游季节性的不利影响 汉中旅游业旺季集中在410月,淡季长达5 个月,导致旅游配套设施大量闲置。 (三)机遇 1.世界性旅游业的大发展,使旅游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攻势,汉中生态旅游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争取发展政策; 陕西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环境; 汉中市被列入陕西省旅游整体开发格局的次中

10、心; 秦岭的旅游开发。陕西省已经把秦岭的整体旅游开发和品牌营销列入重点。积极加入陕西的整体开发,是汉中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 6.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也是陕西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借助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开发汉江探源、汉江生态、汉江观光等旅游项目; 7.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已大大改善了汉中的大交通条件,缩短了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辅射圈内。 (四)汉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潜在威胁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保护单位,县区级保护单位,合计113处,有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等共计14处,得天独

11、厚的生态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使得自古就有“天汉”的美誉。然而,这些称誉和优势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定义的,如果要放在全国的大旅游环境去看待这一问题的话,汉中则处于一种“强敌临边”的境地之中。 一方面,从人文景观这一旅游资源上讲,四川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经营优势,陕西西安、咸阳的独特历史资源都都对汉中形成了遮闭效应,也严重的掠夺了汉中旅游业的外地资源,制约了汉中旅游品牌的树立及扩展,增加了宣传的难度。 另一方面,从自然景观上讲,自然景观无非是山、水及生态环境,汉中生态环境较好,然而这都是相对而言的提法,近年汉中也因为急迫的发展心理导致了污染的加剧,山上的开山采矿,汉江水的大面积污染,使得汉中的生态环境也

12、在逐渐的遭到破坏,这些无疑都是汉中发展旅游不小的阻力。 五、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和重点产品设计开发思路 (一)整合开发战略 1.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文化与生态结合的完美性居全国前列,发展前景广阔。因而,在汉中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上,应该给予生态旅游业以支柱产业的定位,让生态旅游业作为带领汉中经济腾飞的先导产业。 汉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定位 以陕西的西安、安康、咸阳、宝鸡为主要客源市场,以陕西汉中、四川成都、广元、绵阳为次要客源市场,全国其它地方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华侨为第三客源市场。 为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和地区合作

13、,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服务于目标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汉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产品定位 中国南北过度带动植物基因库;生态山水园林都市;三国与汉文化源流观光圣地。 (二)重点产品设计开发思路 依据汉中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宜开发六大生态旅游区,四条精品线路。 六大生态旅游区是:以汉台、南郑中心城区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洋县、佛平为主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留坝为主的高山草甸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勉县、略阳为主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宁强、南郑为主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西乡、镇巴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四条精品线路是:以勉县至宁强为主轴的西线;以石门水库风景

14、区至留坝为主轴的北线;以汉中至南郑为主轴的南线;以城固洋县佛坪为主轴的东线。 其中重点开发:一个中心和一带一线。 一个中心:中心城区(天汉大道、西汉三国遗址、一江两岸)。 一带(自北向南景区相连成带的旅游区): (1)、紫柏山(张良庙)风景区(漂流、滑雪、滑草)(2)、石门风景区(3)、万百花卉基地兴元湖公园(绿色汉中平川生态景区)(4)、天汉大道、西汉三遗址、一江两岸(5)、南竹园、南湖、红寺湖(小南海)。 一线(沿高速公路):牢固关一二郎坝水库(黎坪风景区)武侯墓(祠)中心景区张蓦墓朱鹤站(汉中植物园)蔡伦墓(槐树关)佛坪大坪峪 以“一带一线”和“一个中心”为重点,以“汉中休闲度假名城为形

15、象,以汉源生态之旅和蜀道文化之旅两个品牌为商标,通过课题招标由专家设计挖掘和创新出精品景点,力争在35年内建成12 个4A 级以上生态旅游景区。 1余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347-48. 关嵩山.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07:1123-125. 喇明清.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J.经济经纬,2007,(5):56-71. 吕逸新,黄细嘉.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6,(2):35-41. 李卓,毛显强.平遥县生态旅游建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36-38. 方孝文.旅游汉中M.北京:华夏出版

16、社,2006. (四)汉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潜在威胁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保护单位,县区级保护单位,合计113处,有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等共计14处,得天独厚的生态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使得自古就有“天汉”的美誉。然而,这些称誉和优势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定义的,如果要放在全国的大旅游环境去看待这一问题的话,汉中则处于一种“强敌临边”的境地之中。 一方面,从人文景观这一旅游资源上讲,四川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经营优势,陕西西安、咸阳的独特历史资源都都对汉中形成了遮闭效应,也严重的掠夺了汉中旅游业的外地资源,制约了汉中旅游品牌的树立及扩

17、展,增加了宣传的难度。 另一方面,从自然景观上讲,自然景观无非是山、水及生态环境,汉中生态环境较好,然而这都是相对而言的提法,近年汉中也因为急迫的发展心理导致了污染的加剧,山上的开山采矿,汉江水的大面积污染,使得汉中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渐的遭到破坏,这些无疑都是汉中发展旅游不小的阻力。 五、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战略和重点产品设计开发思路 (一)整合开发战略 1.汉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文化与生态结合的完美性居全国前列,发展前景广阔。因而,在汉中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上,应该给予生态旅游业以支柱产业的定位,让生态旅游业作为带领汉中经济腾飞的先导产业。 汉

18、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定位 以陕西的西安、安康、咸阳、宝鸡为主要客源市场,以陕西汉中、四川成都、广元、绵阳为次要客源市场,全国其它地方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华侨为第三客源市场。 为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和地区合作,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服务于目标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汉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产品定位 中国南北过度带动植物基因库;生态山水园林都市;三国与汉文化源流观光圣地。 (二)重点产品设计开发思路 依据汉中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宜开发六大生态旅游区,四条精品线路。 六大生态旅游区是:以汉台、南郑中心城区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洋县、佛平为主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留坝为主的高山草甸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勉县、略阳为主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宁强、南郑为主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西乡、镇巴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四条精品线路是:以勉县至宁强为主轴的西线;以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