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职教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职教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职教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职教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教物理基本知识点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一)质点:1、定义: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注意:质点是人们为了使实际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补充: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是否属于次要的、可以忽略的因素,而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无关。注意:大的物体,也可以看成质点;小的物体在某些时候却不能看成质点。(二)参考系: 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

2、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考系: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参考物体叫做参考系。 (2)任何物体都可选做参考系,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被选作标准的参考系我们认为它是假定不动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的参考系是地面或相对地面截止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大地(3)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参考系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5)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步骤:1、选定一个参照物。2

3、、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发生变化。3、若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静止的。(三)时间与时刻: 1、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它跟质点所在的某一位置相对应。它表示的是一瞬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它是一个点。(状态量)2、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它与质点所经过的某一段位移相对应。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在时间轴上是一段线段。(过程量)时间是标量。(四)标量与矢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时间、长度、质量

4、、温度、体积、面积、速率等。(五)位移与路程:1、路程:(1)路程是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实际路线长度。它表示质点实际运动轨迹长度。(2)路程只有大小而无方向,是标量。2、位移:(1)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量,是从物体初位置画到物体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2)表示位移的方法: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箭头表示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3)位移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一个矢量。(4)物体的位移只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与物体实际运动的路径无关。(5)直线运动的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注意: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在

5、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六)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且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换句话说:沿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且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的运动。(沿直线、速度变化的运动)。(七)速度与速率: 1、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2)定义式:速度=路程/时间 v =s/t(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是 km/h 换算:1m/s=3.6km/h ;换算技巧: 当m/s化km/h时,原数值乘以3、6 ;当km/h

6、化m/s时,原数值除以3、6。(4)速度是矢量。速度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位移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2、速率:(1)速率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或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它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2)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s是运动物体的位移,t是完成这段位移所需要的时间,(3)说明:(a)变速直线运动中,不同时

7、间(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来说的。(b)通常说某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多大,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c)平均速度的大小叫做平均速率。 (4)平均速度是运动物体某个时间段或某一段位移内的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说明:(a)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b)机动车的速度计指针所指的数值,就是某时刻机动车的瞬时速度 (3)区分的关键:看

8、这个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一个时间点上。一段时间内的速度是为平均速度,一个时间点上是瞬时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加速度:1、定义:物理学上,把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改变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2、定义式:avt-v0/t v0初速度(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t末速度(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t是速度的变化量所用的时间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秒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2;常用单位有厘米/秒2(cm/s2)等。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它等于1秒钟物体速度的改变量。如a=1 m/s2表示物

9、体每秒钟速度的改变量是1m/s。(1)加速度不是速度改变量,也不是物体增加的速度。(2)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5、加速度的方向:(1)通常规定物体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2)加速度的值为正值时,加速度方向和物体的初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值为负值时,加速度方向和物体的初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值“正”、“负”,只反映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的关系;不反映加速度值的大小6、加速度、速度、速度改变量的区别:(1)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变的快慢,速度描述的是位移改变的快慢。 (2)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量与

10、所用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由物体速度改变量和所用时间共同决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即:物体物体速度大,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物体速度不一定大;物体速度变化量大,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 (3)物体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速度可以不为零;物体速度为零,物体加速度可以不为零。(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1)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2)加速度恒定保持不变,即: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3)v一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3)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物体速度越来越大。 匀减速直线运

11、动: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物体速度越来越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 当初速度为零时:Vt=atVt表示物体的末速度 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t表示物体的运动时间说明:1、在实际生活中。汽车刹车停止后。不会做反向加速运动,而是保持静止 2、题目给出的时间若比刹车时间长,汽车速度为零若比刹车间短,可利用公式Vt=V0+at直接计算,因此解题前先求出刹车时间t。 3、刹车时间t。的求法由Vt=V0+at,令Vt=0,求出t。便为刹车时间。即t0=-(V0/t)。 4、比较t与t0的大小:若t>t0,则Vt=0。若t<

12、;t0,则Vt=V0+at。(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图象过原点,说明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 2、图象不过原点。若与纵轴有截距,表示运动物体初速度为,如图;若与横轴有截距,表示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从t。开始运动,如图 3、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在该时刻具有相同的速度 4、图线是直线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如图 “ 5、图线表示物体速度逐渐减小做匀减速运动· 6、图线在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反向(与正方向相反) 7、图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反映了速度改变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改变得越快;倾斜程度越小

13、。表示速度改变得越慢,如图线比图线速度改变得慢说明:1若图线跨过t轴,表示在交点时刻速度减为零,之后做反向加速运动如图 2图线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 3、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仅由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的关系确定,不要认为加速度为负值,就做匀减速运动(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计算公式: 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当初速度为零时, 2、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t2-V02=2aS 当初速度为零时, Vt2=2aS3、平均速度公式:V=(V0+ Vt)/2 公式中:Vt表示物体的末速度 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t表示物体的运动时间 S表示物体的位移注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取正值;在匀

14、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取负值(五)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条件:只受重力;“静止开始(初速度为零)”;下落。注意: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运动模型,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两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不管它们的质量、大小有何不同,总是同时着地。自由落体运动的两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相等的。 (4)自由

15、落体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2)单位与取值:、单位:m/s2、取值:在一般的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 g = 9.8 m/s2粗略计算中,重力加速度还可取 g = 10 m/s2(3)g的取值影响因素:纬度: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高度:高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始终竖直向下。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gt2/2 Vt2=2gh

16、上述公式中:Vt表示物体的末速度 g表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t表示物体的运动时间 h表示物体下落的高度第三节 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注意:(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单个物体不产生力。(2)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必定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者两者同时改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

17、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 牛顿 简称“牛” 用字母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成年人的重力是500N5、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注意: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力的区别: (1)他们的两个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2)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二力平衡力的两个力则作用在同一物体上。6、力的表示法:(一)力的示意图: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

18、的线段来表示力,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者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2)、画法:(1)先确定受力物体,通常用方框和圆圈表示。(2)确定力的作用点,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在分析物体受力或画物体重力时,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上;在分析单个力时,应画在两物体接触面上。(3)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用线段画出力的作用线.(4)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标上力的大小、符号及单位。 重力用G 、摩擦力、阻力用f 、支持力用F支 、其余的力用F表示。(二)力的图示: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

19、的大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3、箭尾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代表)。 7、力的分类:(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3)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二)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3)重力是非接触力,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

20、,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4)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大小:(重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重量,他不同与质量)。(1)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2)g在不同的星体上,数值不同,在月球上g的取值约为地球上的1/6. (3)g的大小还与地球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的取值越大。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或者说总是指向地心)。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如:圆环)(2)物体重心的确定:质量

21、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与它的质量分布有关,可用悬挂法得出。5、重心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物体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三)弹力: 1、弹性形变和弹力: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的变化,叫做形变。(2)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4)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2、几种弹力:常见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都是弹力。(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直

22、接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总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总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线、绳、链条等柔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柔体且指向柔体收缩的方向。3、弹力大小与胡克定律:(1)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2)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FKX说明:F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N,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X是弹簧的形变量,单位是米,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

23、。与F、X的大小无关。 弹簧的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的弹力。 测力计受力静止时,它的两端都受到力的作用,但测力计示数只表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4、静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受到的阻碍它们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都粗糙。两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压力。两物体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但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作用。(3)静摩镲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镲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只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有关。

24、(4)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在物体没有运动前,静摩擦力随外力增大而增大。说明:在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没有运动前,静摩擦的大小总与引起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静摩擦力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0F静F静最大。:F静摩擦力不可能无限增大。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即: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说明:最大静摩擦力一般略大于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一般近似认为它们的大小相等。补充:运动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匀速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运动的物体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拉力才等于摩擦力。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不是

25、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它并不是全是有害的,有时就需要利用摩擦力。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的合成: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3、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注意:掌握共点力时,不仅要看这几个力是不是作用于一个点。还要看它们的延长线是不是交于一个点。4、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

26、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规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5、三角形定则:几个力的合力可以把表示这几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连,用一个有向线段将第一个力的首赫最后一个力的尾相连,这个有向线段就是这些力的合力。推论: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6、力的合成规律:(F合指合力的大小,F1、F2指分力的大小,指两个分力的夹角)(1)当两个力的夹角为00(即: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F合=F1+ F2,合力方向与两个力同向。(2)当两力夹角为1800(即:两个力方向相反时), 合力最小:F合=|F1F2|,合力方向与两力中

27、较大力方向相同。(3)当两个力的夹角为900(即:两个力互相垂直时),F合=;两个力成某一角度时,(4)当两个力的夹角其他任意角时,F合=。(为两力夹角的余角)方向与F2夹角,tan = 即: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1+F2|。(5)两大小为F的力,夹角为时,其合力大小为F合=2Fcos,方向在两力夹角平分线上,当=120°时,F合=F.说明:合力可以大于或等于两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也可以小于任何一个力。还可以等于零。当两个力大小一定时,合力随两个力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随两个力夹角的减小而增大。合力的大小与方向不仅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它们间的夹角大小有关。注意:如

28、果有两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但需要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一直这样继续,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完,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二)力的分解:1、补充:锐角三角函数公式与特殊值:三角函数锐角正弦sin余弦cos正切tan3045°160°正弦:sin=的对边/斜边余弦:cos=的邻边/斜边 正切:tan=的对边/的邻边 余切:cot=的邻边/的对边2、力的分解:(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力的分解不唯一,也就是说,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

29、不同的分力。在实际问题中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分解的唯一性条件是:已知两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3、力的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一个力沿着互相垂直的方向(x轴、y轴)进行分解的方法。正交分解就是把一个矢量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矢量,分力的方向可以用正负号来表示,分量为正值表示分矢量的方向跟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分量为负值表示分矢量的方向跟规定的正方向相反这样,就可以把力的矢量运算转变成代数运算 (2)正

30、交分解步骤:以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让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将与坐标轴不重合的力分解成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两个分力,并在图上标明,用符号Fx和Fy表示。在图上标出力与x轴或力与y轴的夹角,列出Fx、Fy的数学表达式。若:F与x轴夹角为,则Fx=Fcos,Fy=Fsin。F与y轴夹角为,则Fx=Fsin,Fy=Fcos。与两轴重合的力需要分解。分别求出两个坐标轴上各分量的代数和Fx与Fy,Fx=FX1+FX2+FX3+、 FY=FY1+FY2+FY3+、正交合成,求出合力大小和方向。合力大小: 合力方向: (表示合力与Y轴夹角)补充: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的运动状

31、态,叫做物体的平衡状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各个力的合力等于零。即:F合=0 或Fx=0和Fy=0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运动状态时,我们就说它处于转动平衡状态。它的平衡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各个力矩的代数和等于零。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所引垂线的长度,单位:牛顿*米;力矩:是表示力对物体作用时所产生的转动效应的物理量,力矩=力X力臂.(M=FL);力和力臂的乘积叫做力对转轴的力矩G2G1G00。凡是使物体产生反时针方向转动效果的定为正力矩,反之为负力矩。例1一个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G。分析重力G所产生的效果解:通过动画分析重力的得出重力的两个效果

32、:G1Gsin:使物体沿斜面下滑G2Gcos:使物体紧压斜面增大时,使物体下滑的分力G1增大,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减小。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 历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种不同认识(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伽俐略通过实验指出,没有使物体改变速度的力,物体就会保持自己速度不变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

33、向。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1)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说明:a.指出了一切物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的性质(惯性)b.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c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3、惯性:(1)惯性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物体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是否受力,运动状态如何,处于什么环境总是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

34、不能被克服的。(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惯性大小: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不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不同,即惯性大小不同。同样外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惯性小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无关(如温度、物态、位置、速度);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惯性。(二)牛顿第二定律:1、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即: a与F成正比。(2)作用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即:a与成正比. 说明: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2、运动状态的改变:(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它的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了改变。(2)力是物

35、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也就是物体有了加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比例式:F合ma。或 a F合 /m 等式:F合=kma注意:F合为物所受(不是所施的)、外力(不是内力)、的合力(不是分力);m是物体的质量,如果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则m为几个物体的质量和;a是物体合力F合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k是比例常数;k在数值上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的大小。K的大小

36、由F、ma三者的单位决定,在国际单位制中,k=1。(3)力单位的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K1,公式则简化为F=ma(即各物理量国际单位制时)(4)物理意义: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物体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合力和物体质量间的关系,说明物体加速度由合力和物体质量决定。什么样的力产生什么样加速度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恒定;合外力改变时,加速度也改变;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加速度与产生它的力大小成正比,方向恒一致;在同样外力下,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力与质量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外因与内因4、在理解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时。应注意以下四点:瞬时性

37、:加速度与力是瞬时对应的,有力时才有加速度,外力一旦改变,加速度也立即改变,力与加速度的因果对应具有同时性同向性:F=ma是矢量方程,加速度a的方向与合外力F的方向相同;独立性: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分力都独立产生各自的分加速度,而与是否有其他力的作用无关,合力的加速度等于这些分力加速度的矢量和。 适用性:牛顿定律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必须选取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通常选取地面为参考系。(三)力学单位制: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基本单位:被选定的几个基本物理量的

38、单位叫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利用物理公式所确定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推导出来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2、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总和叫做单位制。3、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基本单位:长度单位:米(m);质量单位:千克(kg);时间单位:秒(s)(2)导出单位:速度单位:米/秒(m/s);加速度单位:米/秒2(m/s2)力的单位:牛顿(N)4、国际单位制(SI):长度以“米”为单位、质量以“千克”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形成单位制叫国际单位制(SI),国际单位制(SI)又称米千克秒制(MKI制)(四)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9、,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说明: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性质相同的力,如同为弹力或同为摩擦力等。(3)公式:(负号表示反作用力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力的名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平衡力不同点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分别对两个物体产生作用,对各物体的作用效果不

40、可抵消,不可求合力对同一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抵消,合力为零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可以独立地发生变化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第二单元 机械能(一)功与功的计算:1、功:(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注意:两个因数缺一不可(3)、现实中看似做功而不做功的几种特殊情况: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是靠惯性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关闭发动机后,车仍然向前行驶,此时就没有做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在力

41、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如:用力推物体,物体没有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不在力的方向上。也就是说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如: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上走了一段距离。2、功的计算:(1)力和位移方向一致时: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的乘积。(功力×位移)功的公式:WFs; W功焦(J);F物体所受力大小牛顿(N);S物体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注意:功的大小只与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大小有关,与物体运动情况、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功的单位:国际单位 焦(J) (1J 1N·m)。(2)力和位移方向有夹角()时:功的计算:功等

42、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公式:W=FScos 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说明: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功是标量,虽有大小之分,但却无方向。(二)、正功、负功:1、正功、负功:(1)若=0,则cos=1,WFs;这时力与位移方向相同,力对物体做的正功最大。(2)当0°90°时,cos 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3)

43、当=90°时, cos =0,W=0,表示力始终与物体的位移垂直,力对物体不做功。(4)当90°180°时,cos 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1)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是动力。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2)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运动,是阻力。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说明:1、功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44、正值)。如:一个力对物体做了10-6的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6的功。2、功的“正”、“负”不表示它们的大小,也就是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3、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4、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志;补充:合外力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 W2+ 5、总功的求法: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W总=W1 + W2 + W3 +(注意要把各个功的正负号代入运算). 先求出各力的合力, 再用W总=F合Lcos求总功。(三)功率:1、功率:(1)定义:功W

45、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2)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注意:功率只反映物体做功的快慢,不反映物体做功的多少。 功率的大小是由时间和做功的多少共同决定的,与机械效率高低无关。(3)功率定义式:P=W/tW功单位:焦耳(J) 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4)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技术上常用千瓦(kw)做功率的单位 1w=1J/s; 1kw= 1000 W(5)功率是标量。2、功率P与力F、速度v的关系:(1)关系: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2)公式:P=Fv(v是平均速度 ,P是平

46、均功率 F为恒力,且F与V 同向)。注意:运用公式P=Fv计算功率时,要注意F与力的方向须在一直线上3、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容易将机械损坏。平均功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做功功率的平均值叫平均功率。通常用定义式P=W/t描述,只有当物体匀速运动时,才等于瞬时功率。瞬时功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

47、功率叫做瞬时功率。通常用P=Fv表示,必须注意F、v与P的同时性。发动机的功率:表示牵引力的功率。发动机的实际输出功率是变化的,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4、推广式:P=Fvcos (为力F与瞬时速度v方向间的夹角)说明:当F为合外力时,P为合外力做功的功率;当F为某一外力时,P为该力做功功率;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一类问题中,式中P为发动机的实际功率,F为发动机的牵引力,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说明: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5、合力的功率等于各分力功率的代数和。(四)动能:1、动能的概

48、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常用“Ek”表示。2、动能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3、动能的表达式Ek=½mv2,Ek物体的动能,m物体的质量,V-物体运动的速度。4、动能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由质量和速度的单位确定,为kg·m2s2,即J注意: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动能恒为正值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五)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这里的合外力指物体受到所有外力的合力,包括重力)。2、动能定理数学表达式:W=Ek2Ek1 W合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功,Ek1-物体的初动能 Ek2-物体的

49、末动能注意:因功和能均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动能定理也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以地球为参考不论做什么运动形式,受力如何,动能定理总是适用的.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定理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一种因果联系的数值上相等的符号, 它并不意谓着“功就是动能的增量”,也不意谓着“功转变成动能”,而意味着“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外力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的动能就变化多少”.说明:W总>0时,Ek2>Ek1,物体的动能增加;W总<0时,Ek2<Ek1,物体的动能减小;W总=0时,Ek2=Ek1,物体的动能不变.3、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找出

50、初末状态的速度情况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个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负情况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由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六)势能: 1、势能:(1)定义:在力学中,由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间的距离决定的能叫势能,又称位能,势能是状态量。 (2)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引力势能等。2、重力势能:(一)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叫做重力势能(二)影响因素:(巧计:W势mgh) (1)、物体的质量 (2)、物体被举起的高度(高度指物体距参考平面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三)大小:重力势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高度

51、的乘积。表达式:EP=mgh E物体的重力势能  焦 (J) 物体的质量  千克 (kg)重力加速度(米每二次方秒)s2/ 物体相对零势能面的竖直高度米()重力势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为J(四)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1)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2)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3)重力所做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4)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相反值;表达式为:WG=

52、-EP(5)重力做功的大小由重力大小和重力方向上位移的大小即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差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四)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相对于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选取的参考平面不同,同一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通常选地面为重力势能的零参照面。注意: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零重力势能面的选取无关. 重力势能是一个标量3、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2)影响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注意: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对

53、其他物体做功时,它的弹性势能减少;外力对它做功时,它的弹性势能增加。(七)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的相互转化。实例分析:竖直上抛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的相互转化。2、机械能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在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的情况下,一个物体如果只有重力(或弹力)作用,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况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或增加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54、或减少量)其数学表达公式为:(3)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其他力对物体不做功或做功为零。(4)定律数学表达式:或说明:“只有重力(或弹力)作用”。这句话包含以下情况: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且做功。物体除了受重力(或弹力)作用外,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但其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作用外,还受到其他力作用,其他力也做功,但其他力对物体所做功代数和为零。3、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以认为物体只受到重力或弹力;或者还受到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对某一物体系,物体间只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间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第三单元 热现象及应用(一)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物质由分子组成;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间隙。 2、物质的组成: (1)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