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进展_第1页
中药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进展_第2页
中药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进展_第3页
中药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进展_第4页
中药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药;相关性;剂量;功效;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0.10.056中图分类号:R289-0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5304(2010)10-0104-03一直以来,中药功效是中药应用的主要依据。而在影响中药功效的诸多因素中,剂量的多寡尤为重要,也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中医治病的巧处在量上”的说法。中药剂量与其功效的内在联系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研究的热点。笔者现将中药剂量与功效的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1 古典医籍相关论述在漫长的中医药传承过程中,历代医家对中药剂

2、量与功效的关系探讨均十分重视。在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献资料中就有很多有关方面的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素问禁服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这是对中药剂量与功效关系的最早的记述。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盖以治病之法,药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患矣,故当知约制,而进止有度也”。冉雪峰医厥冒认为:“凡大病需用大药,药量得当力愈大而功愈伟。”这些理论的阐述给后代医家的临证施治以启示。1.1 单味药剂量功效正比关系中药剂量与功效的密切关系在张仲景典籍中体现最有代表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准确地把

3、握中药剂量与功效的内在规律,使其随剂量的增大恰到好处的发挥其功效。如对半夏的把握,从“微呕”、“喜呕”、“呕不止”到“呕家”、“胃反”,半夏的剂量由 2 合半到半升、1 升至 2 升,可见半夏剂量与其止呕功效的强度成正比关系1。又如应用大黄,则病急药重以应病势,用药剂量宜较大,如六两或四两不等,选用汤剂,以汤者荡之也;用于清泄湿热、利胆退黄时,大黄量宜小,常以二两或一两不等,取汤剂之荡涤邪气;但若见湿热之危重证,剂量当重,用药四两2。另外,本草新编云:“大约当归宜多用者,在重病以救危,宜少用者在轻病以杜变。不敢多用固非疗病之奇,不肯少用亦非养病之善也。”1.2 单味药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

4、指随剂量不同而出现相反的生物效应,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有效成分在血液中浓度的高低及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证中药剂量不同,其功效也有所不同,甚至作用相反,这即是中药独特的双向调节作用。药品化义论述柴胡时说:“若多用二、三钱,能取邪散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具体说明了药物量变的双向效应。而对于活血通经圣药红花,本经逢原记载:“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又如活血药苏木,本草纲目亦有此类论述:“少用则活血,多用则破血。”此外,对补益类中药的双向调节也有所记载,本经疏证记载:“少用壅滞,多用宣通。”医宗必读说:“多用则宣通,少用反壅滞。”1.3 药对配伍比例对功效的影响医药学家除

5、注重单味药的剂量对治疗功效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方剂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比例。如张锡纯在临床配伍使用石膏与麻黄时,根据病证严重程度的加深,逐步加大石膏与麻黄的比例。如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主张石膏与麻黄的比例为 21;温病无汗而热重者,石膏与麻黄的比例为 101;白喉、烂喉病者,石膏与麻黄的比例则为201,即石膏 60 g、麻黄 3 g3。2 现代研究2.1 理论领域除对历代典籍进行借鉴外,现代学者深入探讨了中药剂量与功效存在的内在联系,试图用现代语言阐述中药量效关系4独有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马氏等5通过建立多指标量效关系的综合分析方法,尝试运用数量学理论,在严密的样本分布理论基础上,

6、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将各样本的效应量化成综合指标,进而分析综合了指标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张氏等6进行了中药量效关系的动物实验观察,发现中药的量效关系的确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西药单纯的量效关系阐述。程氏7认为,当小剂量的时候,药物表现一向作用;大剂量用药时,另一向达到有效浓度,则表现出相反作用。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在量效关系这一方面,中药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陶氏8认为,中药药性、患者体质、疾病轻重、用药剂型及服药时间等因素,都将对中药的量效关系产生一定影响。曹氏等9认为,中药剂量是中医用药的精华,剂量可使药物在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剂量不同可使得某些药物具有双向调节性,进而影响临床疗效。熊辅信10总结

7、了影响中药量效关系的五大因素:正确的药用剂量决定着疗效的成败;方剂中药物剂量比例对疗效有直接影响;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变化直接影响药物的剂量大小;药物生物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药物的剂量大小;中药的双向作用指导着药物剂量的大小。2.2 实验领域2.2.1 单味中药 量效关系。活性化学成分的含量是用药剂量的依据,每一味中药都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物所具有的疗效是由于它所含的某种成分在起作用,故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是决定功效的主要依据。胡氏等11研究表明,知母苷元 ZMS 对大龄小鼠脑 M 受体的上调作用与剂量成正相关。潘氏等12研究显示,13 种伞形科中药提取液对超氧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且

8、提取液的加入量与抑制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呈现明显量效关系。双向调节。在古代医家对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指导下,业内开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单味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研究论证。周氏等13发现,枳实低浓度时对胃肠平滑肌呈兴奋作用,使蠕动增加;而高浓度时抑制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研究还显示,小剂量白芍可使人体受孕子宫收缩增强,形成痉挛;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而收缩停止。中等剂量的鹿茸能显着地增强离体心脏的收缩,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心率加快,心脏搏出量均有增加;而大剂量使用鹿茸,反呈现抑制作用,心脏收缩减弱,心率减慢,周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金银花少用可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大剂量则呈现抑制作用。邓氏等14通过体外培

9、养人正常黑素细胞,测定不同浓度刺蒺藜对黑素细胞增殖情况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对黑素细胞和酪氨酸酶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周氏等15研究发现,桂枝汤对多条细胞信息传递通路有影响,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递质或调质释放有影响。2.2.2 药对配伍 通过研究不同中药剂量对其功效的影响发现,即使选方正确,配伍合理,若剂量不当也难以奏效。因此,对配对中药可以寻求最佳的配伍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功效表达。季氏等16通过对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3 个方面,探讨交泰丸不同配伍比例的镇静安神作用。将交泰丸中黄连与肉桂分别以 101、31、11 配比,结果以原方的黄连

10、与肉桂 101 比例作用最好,证明了交泰丸组方配伍的合理性。滕氏等17采用冰水浸泡与注射肾上腺素制造急性血瘀模型,对 9 种不同剂量和不同配伍比例的黄芪当归药对进行了药效学对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当归药对在一定剂量和一定配伍比例下(总量 45 g,黄芪当归之比为 32),具有益气活血而降低“血瘀”大鼠全血比高切粘度的作用最显着。黄氏等18建立由党参、黄芪所致实热证和大黄、黄连、黄芩所致的虚寒证大鼠模型,观察黄连与吴茱萸分别为 61(左金丸)、21(甘露散)、11(茱萸丸,又名变通丸)3 种配伍比例对模型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左金丸和甘露散能使实热证和虚寒证大鼠红细胞膜钠泵和钙泵的活性显着降

11、低,有消除热证病理改变和加重寒证病理改变的效应,即寒性的作用;茱萸丸此作用则不明显。2.2.3 复方剂量与功效的相关性 中药应用于临床最终绝大多数是以方剂的形式存在,在进行单味药或配对中药的剂量与功效相关性研究的同时,研究者也注意到方剂整体的量效关系。杜氏等19研究表明,中药参芪脑宝剂量与其对光化学诱导的局灶缺血性脑梗死治疗作用呈正相关性。侯氏等20研究显示,凉血活血复方治疗银屑病功效与药物的剂量有相关性,剂量过低时无明显功效,但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增加剂量也不会相应地增加功效。郑氏等21观察了加味四逆散不同剂量与功效的关系,发现该方对肝纤维化有显着治疗作用,中剂量效果优于小剂量和大剂

12、量。2.3 临床实践黄氏等22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在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时,方中大黄剂量越大,急性黄疸性肝炎的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就越快。李氏等23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发现,15 种中药在临床应用时,因剂量不同而产生疗效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常规剂量虽然是中医历代医家几千年经验的总结,但不一定是最佳剂量,也不能详细准确地反映中药的量效关系,更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障用药期待的功效,甚至会影响到中药的用药安全24。有学者提出,大剂量用药的学术思想是仲景学说体系的主要精华之一25。如附子,医者一般不敢贸然使用,唯恐出差错;即使使用也因剂量过小,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有部分医家却尊附子为“

13、百药之长”,临证则“用仲景之法”,使用附子的剂量甚至达到400500 g26-27。张氏等28通过 100 例临床比较认为,大剂量川芎嗪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有效率与显效率较常规剂量均有明显提高,且无相关不良反应出现。杨氏等29选择中药大剂量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 82 例,有效率达 84%;崔氏等30应用大剂量熟附子治疗脉管炎 117 例,治愈率达 58.97%,有效率达 100%。一般来说,药物剂量的增加,亦是增加药物的有效浓度,提高作用强度。从药理学角度而言,口服药物的吸收量与药物在胃肠道的浓度有关。胃肠道内药物浓度增高,则药物吸收量也相应增加,以致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亦明显提高,这是大剂量

14、用药的理论依据。当然,也有学者通过对因服用中药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中药剂量过大是其原因之一31。还有人对吴佩衡先生运用附子进行小样本统计,发现中毒者竟有 11.3%32。张氏等33分析了 1 例因服用中药引起血压升高、下肢水肿的病案,指出是甘草剂量过大、服药时间长所致。3 展望目前,中药剂量与功效的相关性研究仍处于一个总结前人经验应用于实践的阶段,若仅仅一味重复前人的经验教训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借助现代仪器或手段,从微观的角度,较深层次地探索研究中药剂量与功效的关系,而这一切必须是在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抛开传统理论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就不能被称为“中

15、药”而是现在广泛被采用的“生药”,这不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因此,摆在中医药研究者面前的就不再仅仅是控制剂量在有效范围、保障用药安全这一点上,现代中医药学者开始把研究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上来,在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借助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为临床医生筛选中药最佳剂量,优化中药处方,节约患者医药费用,减少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推进中药现代化、标准化的发展。参考文献:1 杨大华.仲景学说量效关系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68269.2 张锦纶.仲景控制大黄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之诸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3 张保伟.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

16、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J.河南中医,2003,23(1):78.4 曲凤春,王爱荣,刘 力,等.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J.航空航天医药,1998,9(1):2930.5 马越鸣,程能能,孙瑞元.中药研究中多指标量效关系的综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2(2):108109.6 张仲一,高 岚,路 军,等.中药量效关系动物实验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3132.7 程细平.试论中药的用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3436.8 陶有青.中药量效关系理论及临床应用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3):12.9 曹爱霞,谢宏涛.中药剂量与疗效关系的探析中药剂量与疗效关系的探析J.现代中医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