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特征_第1页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特征_第2页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特征        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特征。方法:调查近16年来收住我院的先天性耳前瘘管73例(95耳),对其中8例作系谱分析。结果:8例中的双亲之一是同患,部分同胞及子女均有可能发病,男、女患者均可传给后代,全部病例均具有家族同一性,可存在隔代遗传现象。结论:再次肯定先天性耳前瘘管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全。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遗传学系谱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inherited char

2、acteristicsof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LI Min-xiong(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260)AbstractObjective:To furtherly analyse the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Method:Analysed the familial incidence of 8

3、 cases out of 73 (95 ears) which had been cured and investigated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16 years.Result:The disease could be inherited from either parents;It was of autosomal dominant in type;It was not sex-linked;They inherited either in the same side or both sides;It could be transferred betw

4、een every other generations.Conclusion:All these were resulted in that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 was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with incomplete dominant.Key words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GeneticsPedigree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遗传病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其患病率高达1.2%1,可分为单纯型、感染型及分泌型,感染型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82.58%,分泌型占3.

5、87% ,单纯型占13.15%,其中感染型及分泌型需手术治疗2。为进一步了解本病,降低发病率,避免缺陷患儿的出生,笔者调查了19821998年收住我院的7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并进行了家系调查。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73例(95耳)中,男32例,女41例;左耳22例,右耳29例,双耳22例。40岁以下发生感染者67例(91.8%)。感染1次者39例,2次24例,3次8例,3次以上2例。均不伴有副耳、小耳、低位耳、外耳道闭锁等其他先天性畸形,智力正常,其中47例行纯音测听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听力正常。73例中有家族遗传记载者8例,对其家系成员上下追踪35代,共调查有遗传关系的家系成员75

6、例,其中患者33例(44%),年龄最大80岁,最小18个月;左侧耳发病家系2个,右侧耳4个,双侧耳 2个。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并绘制成家系。2结果8例家族系谱见1。3讨论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形成与耳廓的胚胎发育有密切关系,胚胎的第1和第2鳃弓共同形成耳廓。在胚胎的第6周第1鳃弓形成3个结节,第1结节形成耳屏,第2结节形成耳廓,第3结节发育成耳轮的大部分;第2鳃弓亦形成3个结节,即第4结节演化成对耳轮,第5结节形成对耳屏,第6结节形成耳垂和耳轮的最下端。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因形成耳廓的第1、2鳃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裂封闭不全所致。从8例家谱中可以看到以下特点:患者的双亲之一是同患,部分同胞及子女均有该瘘管,说明为显性遗传;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其子代均可得病,说明不是伴性遗传3;全部病例均具有家族同一性,即全家系同是左耳或同是右耳或全部是双耳发病;存在隔代遗传现象(B、C、D、E、F、G),以C为例,2、3未发病,但其子3及孙1均有发病,这表明2、3仍可能是此显性基因,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制约,显性基因作用未能外显,却将致病基因传于后代3及1,所以有隔代遗传现象出现。由此推测,该病有不规则显性遗传的表现方式,即“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