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_第1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_第2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_第3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_第4页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22陆羽与茶经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三、教学准备: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读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

2、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

3、准。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6.指导“荼”的写法。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荼”(shu)玉板,古朝会时所执。同“舒”,舒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二、细读品味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

4、些语句写到了陆羽?(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2.辨别江水(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课件出示:(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

5、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2)出示自学提示: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4)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

6、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

7、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4.推广茶艺(12自然段)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

8、哪些影响?(边读边划,作批注。)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第三课时一、练读拓展: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3.反馈: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

9、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二、布置作业: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附:板书设计:22.

10、 陆羽与茶经由茶乡想到陆羽辨别江水精通茶艺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推广茶艺甘于奉献23敦煌壁画教学目标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3.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4.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

11、。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二)了解自学情况。1.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3.学习生字、新词。a、容易错的字:尊遵奏揍、凑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舒展伸展。(三)作业指导1.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第一自然段。

12、总写“莫高窟”。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三)学习第35自然段。1.第3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2.第4自然段。重点段。着重描写了一幅画。重点词:艳丽多姿。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3、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眼前的一切都是

13、活的。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二)作业指导:1.练习册作业。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24编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教学准备: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

14、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_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

15、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五、拓展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25窃读记学习

16、目标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17、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

18、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

19、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

20、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

21、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26理想的风筝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

22、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二)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课文。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14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三)再读探究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

23、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3班上汇报。(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

24、露。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四)总结、扩展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3写法上的

25、启示。(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写一篇读后感。27校园交响诗一、教材说明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写得。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选编本文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激发学

26、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爱、感激之情,从而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辛勤培养与殷切期望;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三、教学建议关于“理解感悟”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

27、“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四、教学设计(一)导语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她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校园交响诗”,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

28、解课文内容。3、思考课后第2题。(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讨论交流: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的鸣叫。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

29、学生虽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汇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喷泉:这部分写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已故的老校工。他种的“绚丽多彩的花”,“顶着烈日”修建的水池、喷泉,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喷泉象征着老校工为了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这精神就像这依然醒着的喷泉一样,永存在我们心中。树根:我们的老师树根从事的是最值得赞美的“根的事业”,他们是最具默默奉献精神的人。2、谈谈你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段。(四)拓展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大家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触一定颇多,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感谢吧!(五)巩固复习1、检查生字、新词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