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_第1页
清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_第2页
清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临床观察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科常见病之一。其临床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易演变成慢性。多认为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基础上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目前推测其发病机制与型和型变态反应有关1。亚急性湿疹常由于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使病情迁延所致。皮损较急性湿疹轻,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水疱及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亦可有轻度炎症浸润,病变较急性期局限2。笔者采用清脾除湿汤治疗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结果 在50例临床患者中,临床痊

2、愈24例,占48.0%;显效18例,占36.0%;有效7例,占14.0%;无效1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退休。2008年12月28日就诊。主诉:皮肤瘙痒起疹6年,反复发作。6年前四肢、胸背部起粟粒样疹,伴瘙痒,搔破后流黄水,经西医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稍有好转,近年来时轻时重,未经系统治疗。大便后重不爽,小便清长,纳差,眠差。查体:四肢、躯干泛发集簇性丘疹、丘疱疹,表面有明显搔痕血痂,部分融合成片,轻度肥厚,渗出不明显。舌淡红,边齿痕,苔腻,脉沉弦滑。西医诊断为泛发性亚急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法:健脾除湿,佐以清热。方药:生

3、白术15 g,生枳壳15 g,生薏米20 g,生扁豆10 g,马齿苋15 g,大青叶15 g,刺蒺藜15 g,地肤子15 g,黄芩10 g,野菊花15 g,金银花15 g,全瓜蒌15 g。随症加减治疗3个疗程后,皮损基本消退,瘙痒症状消失,二便调,时有眠差,基本达到临床治愈,嘱其避风寒、慎起居、忌辛辣发物。 4讨论 中医所谓之浸淫疮、涡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湿疡等均属于西医的湿疹范畴7-9。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醇酒厚味,或辛辣香燥、腥发刺激及动风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中焦失司,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两邪相搏,淫于肌肤。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

4、,化燥生风。临床中大致可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证型。临床主要以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健脾燥湿,养血润肤等为常用内服法,也常配合中药湿敷、黄连膏外涂等中药外治法。其中湿热浸淫型,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的差异又可再辨为热重于湿型和湿重于热型。其中湿热内蕴、湿重于热的证型常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的急性湿疹患者,临床治疗当以清脾除湿、佐以清热为大法。本型患者多为湿热困脾,尚有热象,故方中白术、枳壳、薏米、扁豆、芡实等均为生用,既可健脾燥湿,又不至于增热。黄芩、黄柏、苦参苦寒泻热、燥湿止痒,车前子、泽泻、茵陈清利湿热、利水消肿。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以皮达皮。枳壳理气宽胸、通利肠

5、胃,颇合“气化则湿亦化”之理。生地滋阴清热凉血,防黄芩、黄柏等药苦寒伤阴。综观全方,诸药相伍,共奏健脾燥湿,清热止痒之功,切中湿热困脾、湿重于热的核心病机。 从本文实验结果来看,基本可以证实清脾除湿汤加减在治疗湿热困脾,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中的确切疗效,患者的瘙痒症状、皮损状况、全身症状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需要指出的是,首先湿疮虽然病因、病机并不复杂,但是风、湿、热、毒、虚实之间往往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临证之中切不可拘泥一方一药,时刻不能忽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要细心观察皮损的颜色、形态、面积、形状,明辨标本缓急,兼顾舌、脉及全身症状,辨别证型,以便潜方立法、配伍用药有的放矢。第二,临

6、床中不可一概以效不更方为论,要细心体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急性、亚急性湿疹多以实证为主,且变化较快,施以清热、除湿、解毒、祛风的方药,很容易引起邪气盛衰,邪正盛衰以及邪气之间的转化。尤其是以湿热邪气为患,更要注意湿热的权重变化,适当调整用药的比例,方可保持中药的疗效。第三,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外治法,善于内外合治,这是皮肤科临证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大优势。之所以本文所选取的50例患者外治法均采用复方黄连软膏,是为了避免外治法影响对清脾除湿汤疗效的观察。第四,在辨证施治、内外合治的基础上,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嘱患者适寒暑、慎起居、节饮食,尽量隔离致敏源,忌食辛辣发物,避免皮肤

7、刺激,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降低湿疹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1-415. 2 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 3 吴绍熙.皮肤性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6-157. 5 张志礼.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8-109. 6 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281. 7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