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导管射频消融_第1页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导管射频消融_第2页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导管射频消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导管射频消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经常规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VT),在临床上约占10%。一般认为,IVT发作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小,预后良好,因而为急诊导管射频消融术(ERFCA)提供了可能。我们对11例IVT在持续发作下行ERFCA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男6例,女5例,年龄3556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215年,11例均诉心悸、头晕,其中1例伴胸痛,1例有晕厥史。经体

2、检和体表心电图(ECG)、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而以反复发作无休止型VT主要表现,VT下测血压在80110/4060mmHg(1mmHg=0.133Kpa)。5例左心室IVT体表ECG呈右束支阻滞图形(RBBB),伴电轴左偏,6例右心室IVT体表ECG呈左束支阻滞图形(LBBB)伴电轴右偏。所有病例食管心电图(ESO)于VT发作时均呈房室分离。    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  在VT持续发作下常规描记标准12导ECG,常规穿剌右颈内静脉及左右股静脉,6F4极标测电极分别送至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心尖部及希

3、氏束。终止IVT后进行程序电生理检查(心房和心室S1S1、S1S2、S1S2S3、S1S2S3S4),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依据体表ECG和心动过速时心内电图特点将VT诊断为左心室或右心室VT,寻找VT能重复诱发的最佳条件。左心室IVT穿剌股动脉,送7F Webster消融电极导管达左心室,沿室间隔仔细标测,在窦性心律下标测到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 (见附图),或在心动过速时标测到较体表QRS波群提前20ms之孤立P电位为靶点,在此处以2030W放电,如果放电过程中出现与VT同形室性早搏、VT,则继续放电直至VT终止及室性早搏减少和消失。右心室IVT则穿剌股静脉,送7F Webster

4、消融电极导管至右心室,采用激动和起搏标测相结合右心室流出道进行仔细标测,在局部电图较体表QRS波群提前25ms附近进行起搏标测,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在此处以2030W放电,若放电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出现同形室性早搏和/或VT,则继续放电至VT终止及室性早搏减少和消失,若在右心室流出道未标测到理想靶点则对右心室其他部位进行仔细标测。重复术前诱发条件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15ug/min)使基础心率提高20%仍未能诱发VT即为消融终点。    2 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经ER

5、FCA后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具体结果参见附表。随防 624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1例复发。附表:11例特发性室速起源部位及射频消融结果   起源部位  例数   P电位领先QRS波(ms)  放电能量(W)  有效放电时间(s) 手术时间(min)右心室流出道   5        -             

6、;     2030        90120       60100右心室游离壁   1        -                    2

7、0            100           70左心室后间隔   5     30.5±0.5              2030    &

8、#160;   90150       60120    3 讨论    IVT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作时在无药物干预下常呈无休止型,且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很少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本文 11例IVT中有3例VT分别持续35天,期间静注维拉帕米可暂时转变为窦性心率,但难以维持。无1例发生室颤。其中有1例有晕厥史(血压80/40mmHg),可能与血压偏低有关。由于上述特点,使IVT行ERFCA成为可能。    无休止

9、型IVT绝大多数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流出道,所以消融IVT时主要在左心室间隔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进行仔细标测,若这两个多发部位未能标测到理想靶点,则要扩大标测范围.传统的左心室IVT的标测主要在心动过速下于左心室间隔部寻找最提前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的标测主要在右心室流出道进行起搏标测,起搏十二导联ECG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心动过速下标测到最提前的孤立P电位确是射频消融左心室IVT的理想靶点,即刻效果良好,但当心动过速突然终止时消融导管极易移位,所以有效消融时间较短,易复发。而且部分左心室前间隔IVT靶点位置距希氏束较近,导管移位有可能造成对希氏束的损伤。在窦性心律

10、下寻找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以上为消融靶点进行消融,反复重复术前诱发条件不能诱发VT亦为消融成功标志,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方法标测消融的缺点。右心室流出道IVT标测首先寻找最早心室激动点,以此点2CM2以内的区域为靶点区,在此区域进行仔细起搏标测,可以大大缩短标测消融时间。本文完成ERFCA的11例IVT中有5例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1例起源于右心室游离壁,采用上述标测方法,全部消融成功,无并发症。    无休止型IVT行ERFCA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术前准备要充分,在IVT发作时描记 12导联ECG及ESO,作出初步定位。持续进行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持续给氧,备好心脏除颤仪。血管穿剌要快而准,置入导管要轻柔,以免因机械剌激促其蜕变为室颤。右室流出道解剖结构薄弱,标测时应选用普通7F电极导管,尽量不用8F加硬导管,以免引起局部损伤或诱发室颤。心内标测要仔细,靶点定位要准确,尽量避免盲目放电。射频能量宜偏小,最好不大于30W,有条件最好使用温控导管。术后心电监护 24小时,出院前行Holter检查,并长期随防,以观察IVT是否复发。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