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焦距倍率 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焦距倍率1. 小尺寸CCD的焦距倍率在谈到数码单反相机(DSLR)和某一镜头时,其原始焦距和等效于35mm相机的焦距一般是同时提及的,它们之间有简单的倍率关系,这个焦距倍率只与CCD的尺寸有关:例如 表5 1/2.5 inch 型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Panasonic FZ20 6-72 36-432 6.03 87 x 128 x 106Panasonic FZ10 6-72 35-420 5.83 114×70.3×83.3Olympus C460 5.8-17.4 35
2、-105 6.03 Olympus C770 6.3-63 38-380 6.03 105 x 60 x 69 Olympus m300 5.8-17.4 35-105 6.03 Konica Minolta Z3 5.89-69.9 35-420 6.01 109 x 80 x 84Konica Minolta Z10 6-48 36-290 6.00 109 x 82 x 94Samsung D430 5.7-17 35-114 6.10 Nikon CP4800 6.0-50 36-300 6.00 106 x 66 x 54Kodak DX6490 6.3-63.2 38-380 6.
3、03 100x 80 x 81表6 1/2.7 inch 型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Olympus C760 6.3-63 42-420 6.67 Olympus C160 5(定焦) 33 6.67 SonyMavica CD350 6.4-19.2 41-123 6.41 Canon S1 IS 5.8-58 38-380 6.55 111 x 78 x 66.1FinePix S5500 5.7-57 37-370 6.49 113 x 81 x 79FinePix S5500 6-36 39-234 6.50 100 x 77 x
4、69通过表2与表3、4、5、6的对比,可以看到焦距倍率全幅对角线长度/成像元件的对角线长度这个结论符合的是比较好的。对于2/3”系统,这个比值约为3.94,1/1.8”系统,这个值约为4.85,1/2.5”系统这个值约为6.03,1/2.7”系统这个值约6.4-6.7之间。很明显,CCD越小,焦距倍率越大,焦距倍率变大对长焦是一件好事,但对广角却是坏事。这在DSLR中是一个大家都很注意的问题,原有的35mm相机上的广角镜头用在300D,D70这些DSLR上,乘上一个1.5或1.6的系数,广角便大大缩水,在3/4”系统中,焦距倍率为2,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本身焦距是14mm的镜头在3/4”系统中
5、才可以实现28mm广角,但300mm的镜头在3/4”上就可以实现600mm的超长焦了。 2消费类长焦DC回到消费类DC上,由焦距倍率基本都在4以上,所以使得广角端更显得难能可贵,而长焦却更容易实现。我们先来看长焦的情况。回顾近几年的DC发展状况,最早出现的焦段在广角端大约为35-38mm,长焦端则很早就有了380mm,这还是在1/1.8”的CCD(例如Canon Pro90)或1/2”的CCD(例如Olympus C2100)上实现的。此后在中低端市场上,普遍采用较小的CCD,在35-105(38-114)这样的焦段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太多兴趣时,各厂家不约而同地把卖点转向了大变焦相机(8倍以上的
6、光学变焦),原因在于:小CCD的焦距倍率大,不太大的镜头实际焦距就可以实现等效的长焦甚至超长焦;同时,由于成像好的长焦镜头其镜头长度要接近镜头的焦距(实际焦距),这样在小CCD上实现的超长焦镜头尺寸也相对小,小的CCD,加上较小的镜头,整个相机的尺寸及其价位才可以做到普通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这样的DC至今仍然是中端市场的主流,例如Olympus的C7*系列,Minolta的Z系列,Panasonic的FZ系列,Kodak的DX6490等,这些变焦倍数在8-12倍之间的DC普遍采用1/2.5”、1/2.7”甚至1/3.2”这样的小尺寸CCD,广角端达到35mm的已经不多见。即使04年才发布的Ni
7、kon4800, 爱国者P710也都是1/2.5”的配置,Fujifilm的S5500甚至还是1/2.7”的CCD。这些DC的CCD的像素密度,成像质量等一直为很多高级色友诟病。我们再看1/1.8”的DC,这类DC中大变焦的只有Pentax Optio555、Olympus C7000等很少的几款,而且长焦端不超过200mm,类似的FujifilmS7000(1/1.7”),长焦端不过210mm,无法和1/2.5”的那些长焦王动则350mm的焦距相比。在2/3”的DC中,除Nikon外的机型长焦端也是不超过200mm(同时保证28mm广角),Nikon的CP5700,8700,8800则在放弃
8、28mm广角的前提下实现了280mm-350mm的长焦,考虑到成像质量好的长焦镜头其镜头长度要接近其焦距,再考虑不能太小的光圈,长的镜头必然要加大机身的体积,所以长焦镜头本身的大小的确限制了用较低的价位在1/1.8”,2/3”的CCD上做出像FZ10那样的大变焦来,同时使得相机整体的体积在普通爱好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表3,4,5,6的最后一列为相机的外形尺寸,可以看出为了容纳200mm长焦,2/3”的F828,A2等机身侧面长度已经在110mm以上,而1/2.5”长焦机中的大炮FZ20侧面长度也不过106mm,类似的1/1.7” Fujifilm FinePix S7000为了实现210mm等
9、效焦距,侧面长度接近100mm。3广角类消费DC我们再来看广角。由于消费DC的焦距倍率大,实现相同的广角需要的镜头实际焦距必须较小,短焦距使得在较大的像场里控制桶型畸变成为广角能否实用的重要条件。1/1.8”的倍率约4.83,实现28mm广角的镜头实际焦距约5.8mm,而1/2.5”的CCD上实际焦距5.8mm即约等效于35mm相机的35mm焦距。所以消费类DC出现的比长焦晚许多,在长焦机已经琳琅满目的时候,才有Nikon CP5400, Olympus 5060等不多的几款28mm广角机问世,而且这些DC长时间维持在比多数长焦王高一档的价位上(至少有CCD和镜头两方面的原因)。Canon则是
10、在04年上半年才发布了第一款比较廉价的28mm广角机S60。和各家的长焦机相比,这些广角机都是1/1.8”的CCD,镜头的最短焦距也都理所当然的基本一致:5.7-5.8mm。M家的A1也是较早发布的28mm广角机之一,但是在2/3”这样更大一点的CCD上实现的。CCD尺寸的加大使得广角相对容易实现也体现在Nikon CP8400这款24mm的广角机上,由于是2/3”的CCD,以实际焦距6.3mm就实现了24mm的广角。广角作为消费DC的卖点,目前还是方兴未艾,在03年Nikon CP5400, Olympus C5060等广角DC发布前后,Ricoh的几款DC也凭借28mm广角在市场上赢得一些
11、用户,在市场上被称作廉价广角,我们看表7:表7 部分Ricoh Caplio 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CCD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Ricoh RX 1/2.7 4.3-15.3 28-100 6.54Ricoh G4 1/2.7 4.2-12.7 28-85 6.67Ricoh GX 1/1.8 5.8-17.4 28-85 4.83Ricoh R1 1/1.8 28-135 Ricoh的RX, G4都是以广角为特色的,在1/2/7”的CCD上做出28mm广角,由于焦距倍率在6.5左右,镜头的实际焦距就必须在4.5mm以下了,在这一点上,Ricoh确实体现了其特色。当然
12、,1/2.7”的CCD尺寸使得这两款广角DC价位比较低。Ricoh R1的实际焦距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数据,按照焦距倍率4.83计算,其实际焦距约为5.8-28mm。不过Ricoh R1与GX的28mm广角是在1/1.8”的CCD上实现的,其镜头焦距已经和Nikon CP5400, Olympus C5060相差不多了。Fujifilm 也在04年推出了E系列的平民价位广角DC,我们来看其焦距,顺带比较一下Fujifilm自家的1/1.7”CCD:表8 部分Fujifilm 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CCD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FinePix E510 1/2.5”
13、 4.7-15 28-91 5.96 101 x 61 x 33FinePix E500 1/2.5” 4.7-15 28-91 5.96 101 x 61 x 33FinePix E550 1/1.7” 7.2-28.8 32.5-130 4.51 105x63 x 34FinePix S7000 1/1.7” 7.8-46.8 35-210 4.49 121 x 82 x 97在同样的1/2.5”的CCD下,Fujifilm FinePix E510(E500)的焦距倍率5.96与前面计算的6.03很接近,Fujifilm E系列是以广角为特色的,在CCD较小(和1/1.8”比),焦距倍率
14、较大的情况下,做出28mm广角,镜头实际焦距最小为4.7mm,体现了一定的特色,当然这方面还是比Ricoh的4.2mm逊色一些。Fujifilm的1/1.7”型的CCD我没有查到其具体规格尺寸,从上面E550和S7000的数据来看,它的焦距倍率约为4.5,比1/1.8”的4.85小一些,与想象中1.8和1.7的差别接近: 1.8/1.7=1.059, 而4.85/4.51.078。4. 几个相关的话题我们再看几个古董级的DC:表9 几个古董级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CCD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Canon Pro90 IS 1/1.8” 7-70 37-370
15、5.28 127 x 84 x 140Olympus E100RS 1/2” 7-70 38-380 5.43 120 x152.5 x 86Olympus C2100 1/2” 7-70 38-380 5.43 112.5 x 141 x 77.5Olympus C2020 1/2” 6.5-19.5 35-105 5.38 108 x 66 x 74可以看出除了Canon Pro90 IS 的焦距倍率5.28与前面的计算值4.85差别比较大,Olympus的上面3款1/2”型CCD的焦距倍率与表2的计算值5.42是很接近的。然后,我们再看一下部分DV的焦距倍率,DV由于像素远比DC少,其C
16、CD尺寸也较DC小很多,1/3”在DV中已经是很高端的了,1/3.4”, 1/4”, 1/5”,1/6”的CCD在DV中都很常见。下面是部分DV的焦距值:表10 部分DV的焦距倍率DV类型 CCD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Panasonic AG-DVC180A 1/3 4.5-45 32.5-325 7.22SonyPD-190P 1/3 6.0-72 43.2-518.4 7.20JVC GY-DV310EC 1/3 5.6-78.4 40.4-566.2 7.21Sony DCR-VX2100E 1/3 6.0-72.0 43-520 7.22Canon XV1 1/
17、4 4.1-84 39.5-790 9.63Canon MV10 1/4 3.9-62.4 35-560 8.97Sony IP1 1/5 3.2-32 46-460 14.375从表10的数据可以看出,1/3”型的DV焦距倍率与前面的计算值7.217符合的比较好,对于更小尺寸的CCD,我没有查到具体的CCD尺寸,不便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对比,但焦距倍率肯定会更大,这方面对于长焦来说,可以比Panasonic FZ10更容易地实现400mm以上的长焦,但对于广角来说,8倍以上的焦距倍率使得35mm广角都很难实现了。所以DV的广角端基本上是从40mm起,要实现广角拍摄只能借助外加镜头了。本文的数据来
18、源于, , ,url等网站。/url不知道怎么在这里排好版面,请表格里的数据比较乱,大家将就着看吧。_无语物华秋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摄苑网7折酬宾 | 专业单反器材普降300元 购500D赠送8G SD卡 电池 滤镜! 2004-12-02 08:18 #2elmpine 初级会员级别: 小学一年级积分: 4发帖数: 3注册日期: 2004-10来自: 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焦距倍率 刚才误操作少了一些数据。这次补上。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焦距倍率1._小尺寸CCD的焦距倍率在谈到数码单反相机(DSLR)和某一镜头时
19、,其原始焦距和等效于35mm相机的焦距一般是同时提及的,它们之间有简单的倍率关系,这个焦距倍率只与CCD的尺寸有关:例如_表_1_部分DSLR焦距倍率关系相机型号 CCD尺寸(mm*mm) 焦距倍率 CCD对角线d(mm) 43.3/dCanon_300D 22.7*15.1 1.6 27.26 1.588Canon_20D 22.5*15.0 1.6 27.04 1.601Nikon_D2X 23.7*15.7 1.5 28.43 1.523Olympus_E-1 18*13.5_(4/3") 2 22.5 1.92435mm相机的全幅尺寸为_36*24mm,对角线长度约43.3m
20、m,所以上表中最后一列给出全幅的对角线与每种CCD的对角线d的比值,这个比值就是通常所说的焦距倍率。消费类数码相机的谈到其焦距范围时,常用等效于35mm相机的焦距范围,其原始的焦距被提及的时候不多,其实这类相机仍然存在这样的倍率关系。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消费类数码相机的CCD尺寸主要有1/2.7”,1/2.5”,1/1.8”,2/3”这几种,表2_是各种CCD_的尺寸规格_(参见),从中可以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35mm全幅对角线与每种CCD的对角线之比。_表_2_各种CCD_的尺寸规格Type Aspect_Ratio Dia(mm) Diagnal Width Height 43.3/Diagn
21、al1/3.6" 4:3 7.056 5.000 4.000 3.000 8.6601/3.2" 4:3 7.938 5.680 4.536 3.416 7.6231/3" 4:3 8.467 6.000 4.800 3.600 7.2171/2.7" 4:3 9.407 6.721 5.371 4.035 6.4421/2.5" 4:3 10.160 7.182 5.760 4.290 6.0291/2" 4:3 12.700 8.000 6.400 4.800 5.4131/1.8" 4:3 14.111 8.933 7
22、.176 5.319 4.8472/3" 4:3 16.933 11.000 8.800 6.600 3.9361" 4:3 25.400 16.000 12.800 9.600 2.7064/3" 4:3 33.867 22.500 18.000 13.500 1.92435_mm_film 3:2 n/a 43.300 36.000 24.000 1.000然后我们看各种DC的焦距倍率(=等效于35mm的焦距/实际焦距)表3_2/3_inch型DC_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Olympus_C8080 7.1-3
23、5.6 28-140 3.93 124_x_85_x_99_Konica_Minolta_A2 7.2-50.8 28-200 3.94 117_x_85_x_114Sony_F717 9.7-48.5 38-190 3.92 119.5_x_68.9_x_151Sony_F828 7.1-51 28-200 3.94 134_x_91_x_157Nikon_CP8800 8.9-89 35-350 3.93 116_x_85_x_121Nikon_CP8400 6.1-21.6 24-85 3.93 113_x_82_x_75Nikon_CP8700 8.9-71.2 35-280 3.93
24、 113_x_105_x_78Nikon_CP5700 8.9-71.2 35-280 3.93 108_x_102_x_76Canon_Pro1 7.2-50.8 28-200 3.94 118_x_72_x_90Panasonic_LC1 7-22.5 28-90 4.00 135_x_82_x_103Olympus_E20P 9-36 35-140 3.89 _表4_1/1.8_inch_型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Sony_P10 7.9-23.7 38-114 4.81 Sony_P7 8-24 39-117 4.875 Sony_
25、V3 7-28 34-136 4.86 120_x_63_x_72SonyMavica_CD500 7-21 34-102 4.86 Olympus_C5060 5.7-22.9 27-110 4.80 116_x_87_x_66Olympus_C5050 7.1-21.3 35-105 4.93 113.5_x_69.5_x_79.5Olympus_C7000 7.9-39.5 38-190 4.81 102_x_59_x_42.5Nikon_CP5400 5.8-24 28-116 4.83 108_x_73_x_69Canon_G5 7.2-28.8 35-140 4.86 Canon_
26、S60 5.8-20.7 28-100 4.83 Pentax_Optio555 7.8-39 37.5-187.5 4.81 _表5_1/2.5_inch_型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Panasonic_FZ20 6-72 36-432 6.03 87_x_128_x_106Panasonic_FZ10 6-72 35-420 5.83 114×70.3×83.3Olympus_C460 5.8-17.4 35-105 6.03 Olympus_C770 6.3-63 38-380 6.03 105_x_60_x_69_
27、Olympus_m300 5.8-17.4 35-105 6.03 Konica_Minolta_Z3_ 5.89-69.9 35-420 6.01 109_x_80_x_84Konica_Minolta_Z10 6-48 36-290 6.00 109_x_82_x_94Samsung_D430 5.7-17 35-114 6.10 Nikon_CP4800 6.0-50 36-300 6.00 106_x_66_x_54Kodak_DX6490 6.3-63.2 38-380 6.03 100x_80_x_81表6_1/2.7_inch_型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
28、(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Olympus_C760 6.3-63 42-420 6.67 Olympus_C160 5(定焦) 33 6.67 SonyMavica_CD350 6.4-19.2 41-123 6.41 Canon_S1_IS 5.8-58 38-380 6.55 111_x_78_x_66.1FinePix_S5500 5.7-57 37-370 6.49 113_x_81_x_79FinePix_S5500 6-36 39-234 6.50 100_x_77_x_69通过表2与表3、4、5、6的对比,可以看到焦距倍率全幅对角线长度/成像元件的对角线长度这个结论符合的是比较
29、好的。对于2/3”系统,这个比值约为3.94,1/1.8”系统,这个值约为4.85,1/2.5”系统这个值约为6.03,1/2.7”系统这个值约6.4-6.7之间。很明显,CCD越小,焦距倍率越大,焦距倍率变大对长焦是一件好事,但对广角却是坏事。这在DSLR中是一个大家都很注意的问题,原有的35mm相机上的广角镜头用在300D,D70这些DSLR上,乘上一个1.5或1.6的系数,广角便大大缩水,在3/4”系统中,焦距倍率为2,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本身焦距是14mm的镜头在3/4”系统中才可以实现28mm广角,但300mm的镜头在3/4”上就可以实现600mm的超长焦了。_2消费类长焦DC回到消
30、费类DC上,由焦距倍率基本都在4以上,所以使得广角端更显得难能可贵,而长焦却更容易实现。我们先来看长焦的情况。回顾近几年的DC发展状况,最早出现的焦段在广角端大约为35-38mm,长焦端则很早就有了380mm,这还是在1/1.8”的CCD(例如Canon_Pro90)或1/2”的CCD(例如Olympus_C2100)上实现的。此后在中低端市场上,普遍采用较小的CCD,在35-105(38-114)这样的焦段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太多兴趣时,各厂家不约而同地把卖点转向了大变焦相机(8倍以上的光学变焦),原因在于:小CCD的焦距倍率大,不太大的镜头实际焦距就可以实现等效的长焦甚至超长焦;同时,由于成像
31、好的长焦镜头其镜头长度要接近镜头的焦距(实际焦距),这样在小CCD上实现的超长焦镜头尺寸也相对小,小的CCD,加上较小的镜头,整个相机的尺寸及其价位才可以做到普通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这样的DC至今仍然是中端市场的主流,例如Olympus的C7*系列,Minolta的Z系列,Panasonic的FZ系列,Kodak的DX6490等,这些变焦倍数在8-12倍之间的DC普遍采用1/2.5”、1/2.7”甚至1/3.2”这样的小尺寸CCD,广角端达到35mm的已经不多见。即使04年才发布的Nikon4800,_爱国者P710也都是1/2.5”的配置,Fujifilm的S5500甚至还是1/2.7”的C
32、CD。这些DC的CCD的像素密度,成像质量等一直为很多高级色友诟病。我们再看1/1.8”的DC,这类DC中大变焦的只有Pentax_Optio555、Olympus_C7000等很少的几款,而且长焦端不超过200mm,类似的FujifilmS7000(1/1.7”),长焦端不过210mm,无法和1/2.5”的那些长焦王动则350mm的焦距相比。在2/3”的DC中,除Nikon外的机型长焦端也是不超过200mm(同时保证28mm广角),Nikon的CP5700,8700,8800则在放弃28mm广角的前提下实现了280mm-350mm的长焦,考虑到成像质量好的长焦镜头其镜头长度要接近其焦距,再考
33、虑不能太小的光圈,长的镜头必然要加大机身的体积,所以长焦镜头本身的大小的确限制了用较低的价位在1/1.8”,2/3”的CCD上做出像FZ10那样的大变焦来,同时使得相机整体的体积在普通爱好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表3,4,5,6的最后一列为相机的外形尺寸,可以看出为了容纳200mm长焦,2/3”的F828,A2等机身侧面长度已经在110mm以上,而1/2.5”长焦机中的大炮FZ20侧面长度也不过106mm,类似的1/1.7”_Fujifilm_FinePix_S7000为了实现210mm等效焦距,侧面长度接近100mm。3广角类消费DC我们再来看广角。由于消费DC的焦距倍率大,实现相同的广角需要的
34、镜头实际焦距必须较小,短焦距使得在较大的像场里控制桶型畸变成为广角能否实用的重要条件。1/1.8”的倍率约4.83,实现28mm广角的镜头实际焦距约5.8mm,而1/2.5”的CCD上实际焦距5.8mm即约等效于35mm相机的35mm焦距。所以消费类DC出现的比长焦晚许多,在长焦机已经琳琅满目的时候,才有Nikon_CP5400,_Olympus_5060等不多的几款28mm广角机问世,而且这些DC长时间维持在比多数长焦王高一档的价位上(至少有CCD和镜头两方面的原因)。Canon则是在04年上半年才发布了第一款比较廉价的28mm广角机S60。和各家的长焦机相比,这些广角机都是1/1.8”的C
35、CD,镜头的最短焦距也都理所当然的基本一致:5.7-5.8mm。M家的A1也是较早发布的28mm广角机之一,但是在2/3”这样更大一点的CCD上实现的。CCD尺寸的加大使得广角相对容易实现也体现在Nikon_CP8400这款24mm的广角机上,由于是2/3”的CCD,以实际焦距6.3mm就实现了24mm的广角。广角作为消费DC的卖点,目前还是方兴未艾,在03年Nikon_CP5400,_Olympus_C5060等广角DC发布前后,Ricoh的几款DC也凭借28mm广角在市场上赢得一些用户,在市场上被称作廉价广角,我们看表7:表7_部分Ricoh_Caplio_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CCD
36、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Ricoh_RX 1/2.7 4.3-15.3 28-100 6.54Ricoh_G4 1/2.7 4.2-12.7 28-85 6.67Ricoh_GX 1/1.8 5.8-17.4 28-85 4.83Ricoh_R1 1/1.8 28-135 Ricoh的RX,_G4都是以广角为特色的,在1/2/7”的CCD上做出28mm广角,由于焦距倍率在6.5左右,镜头的实际焦距就必须在4.5mm以下了,在这一点上,Ricoh确实体现了其特色。当然,1/2.7”的CCD尺寸使得这两款广角DC价位比较低。Ricoh_R1的实际焦距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数据,按照焦
37、距倍率4.83计算,其实际焦距约为5.8-28mm。不过Ricoh_R1与GX的28mm广角是在1/1.8”的CCD上实现的,其镜头焦距已经和Nikon_CP5400,_Olympus_C5060相差不多了。Fujifilm_也在04年推出了E系列的平民价位广角DC,我们来看其焦距,顺带比较一下Fujifilm自家的1/1.7”CCD:表8_部分Fujifilm_DC的焦距倍率相机类型 CCD 实际焦距(mm) 等效焦距(mm) 焦距倍率 机身尺寸FinePix_E510 1/2.5” 4.7-15 28-91 5.96 101_x_61_x_33FinePix_E500 1/2.5” 4.7-15 28-91 5.96 101_x_61_x_33FinePix_E550_ 1/1.7” 7.2-28.8 32.5-130 4.51 105x63_x_34FinePix_S7000 1/1.7” 7.8-46.8 35-210 4.49 121_x_82_x_97在同样的1/2.5”的CCD下,Fujifilm_FinePix_E510(E500)的焦距倍率5.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IT企业研发工程师劳动合同书
- 2025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物流股权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小区灭蟑螂四季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复杂美陈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服务合同(商业街版)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研发合同
- 2025年绿色环保型货物配送合作协议书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劳务建筑工程招投标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办公可打印PAD采购与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规范
- 快件处理员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T-CAMET 05002-2020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抗风压防火门工程技术规范
- 研发人员工定性绩效评估表
- 项目施工现场带班检查记录
- 内科学教案-内分泌科
- 动物病理剖检诊断技术
- 无人机培训教材学习教案
- (高清版)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_T 346-2014
-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