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1页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2页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3页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4页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概述 建筑耗能数量大,比例高,发达国家建筑用能比例一般为全国总能耗的3040,所占能耗比重很大。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7.6,而民用建筑能耗中住宅能耗占60。与之对应,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建筑节能,冬季建筑外窗散热是一个大问题。国家标准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2),要求检测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判定建筑外窗的保温性能等级。检测标准中采用的检测设备如图1所示。 该装置是1概述 建筑耗能数量大,比例高,发达国家建筑用能比例一般为全国总能耗的3040,所占能耗比重很大。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7.6,而民用

2、建筑能耗中住宅能耗占60。与之对应,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建筑节能,冬季建筑外窗散热是一个大问题。国家标准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2),要求检测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判定建筑外窗的保温性能等级。检测标准中采用的检测设备如图1所示。 该装置是基于稳定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窗户保温性能。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候条件。在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箱中电暖气的发热量,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即可计算出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

3、(K值为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外窗两侧空气温差为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以W(m2K)计。试件传热系数K值按下式计算:式中:Q为电暖气的发热功率;M11为热箱外壁的热损失;M22为试件框的热损失;S3为填充板的热损失;A为试件的面积;t试件两侧的温差。2系统硬件结构 国标中要求热箱空气温度的设定范围为1820,冷箱空气温度的设定范围为-19-21,所以装置中需要两台温度控制仪表,分别用来控制热室和冷室内的温度。另外,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温度测点的温度值和电暖气的加热功率,故装置中还需要一台32路温度巡检仪表和一台功率计。以上智能仪表作为整个测控系统的从机部分,主机部分为通用微型计算机,

4、两者通过半双工RS-232RS-485标准总线接口通信,采用双绞线进行信号传输。在这种系统结构下,作为下位机的智能仪表完成测量控制功能,便于快速构造系统并保证测控精度。 由于从机部分的仪表较多,并且通信协议和通信接口不一致,故系统采用多串口通信。功率计为RS-232接口,故单独为其分配一个串口;32路温度巡检仪和两个温度控制仪为RS-485接口,而PC一般只有RS-232接口,需要RS-232RS-485接口转换器。系统的总体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巡检仪按国家标准外接的温度传感器采用铜一康铜热电偶,要求的温度测点很多,所以同类温度测点的热电偶可以并联。具体装置尺寸及材质、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热流系数

5、标定、试件框的面积划分、温度测点的分布、热电偶的筛选和校验等详细要求请参见有关国家标准。3系统软件结构 系统软件总体框图如图3所示。它充分利用了Windows系统允许多进程、多线程的编程特点,开辟了两个线程;还利用了VC+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把有关的数据结构及其操作完全封装类中。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下位机数据采集、主界面显示、实时曲线显示、数据存储、历史曲线显示、检测结果测定、检测报告和历史报告记录的浏览及打印、数据库清理及维护等。3.1多线程 系统软件的进程分成两个线程:主线程(用户界面线程)和通信线程(辅助线程)。主线程定时启动通信线程,通信线程执行完一次通信任务后挂起。主线程能够提供界

6、面和用户交互,通常用于处理用户输入并响应各种事件和消息,而通信线程主要用来进行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主线程由AppWizard生成,下面主要介绍通信线程的设计。 要创建一个线程,需要调用函数AfxBeginThread。该函数因参数重载不同而具有两种版本,分别对应辅助线程和用户界面线程。无论是辅助线程还是用户界面线程,都需要指定额外的参数以修改优先级、堆栈大小、创建标志和安全特性等。函数AfxBeginThread返回指向CWinThread类对象的指针。同样,在CMain-View的构造函数中调用AfxBeginThread函数: 在启动通信线程之前,必须为线程的主程序编写一个全局函数。

7、这个函数应该返回一个UINT,它应该以一个32位值(声明为IPVOID)作为参数。在启动线程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参数来传递任何东西,在AfxBeginThread函数中传递的是this-GetDocument()(文档类的指针),这样就可以在辅助线程中使用文档类的数据。在辅助线程中,要采集下位机数据,然后挂起线程,等待定时器OnTimer函数恢复线程。3.2串口通信辅助线程的主要工作是PC通过串口采集下位机数据,PC机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提倡应用程序直接控制硬件,而是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设备驱动程序来进行数据传递。基于上述特点,结合本系统多串口通信的特点,使用Visual C

8、+6.0集成开发环境下封装好的串口类CSerialPort来设计串口通信。本系统使用两个串口,串口3用于与功率计之间的通信,串口4用于与巡检仪及温控仪之间的通信。 从机通信协议以巡检仪为例简述如下:波特率设置为2 400 bits,帧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巡检仪采用ASCII码传输,其下传命令帧格式如表1所示,仪表返回数据帧如图4所示。每个通道的测量值为16位二进制,最高位为测量值的符号标志位,1为负,0为正。接收到返回数据后,在程序中按照协议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使用CSerialPort类实现双串口通信,先要在对象所有者窗口类头文件(.H)中声明两个CSerialPor

9、t的对象,然后调用该类的InitPort函数(主要完成串口号选择、波特率设置等串口的初始化设置),并启动监视串口的工作线程。之后串口接到数据后,会以消息的形式发送到串口的所有者窗口中,只要在该窗口中加入对这些消息的响应即可。 数据发送可以使用CSerialPort:WriteToPort(char*string)函数,鉴于本系统中的通信协议都采用BYTE数据类型进行传送,故把该函数修改为Serial-Port:WriteToPort(BYTE bWriteBuffer,int nWfite-BufferSize),bWriteBuffer为要发送的数据,nWfite-BufferSize为要发

10、送的字节个数。 数据接收需要添加消息响应函数,首先要在对象所有者窗口类头文件(.H)中加入串口接收的响应函数声明。由于没有自动的消息映射机制,必须在消息映射机制的标志处手工添加: 本系统数据库中建立了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检测结果3张表,故相应用到3个CRecordset的派生类,通过这些派生类的对象调用类中的成员函数,即可进行数据的添加、编辑、删除、查询等操作。4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系统功能较多,下面主要介绍主界面、测量界面功能的实现。4.1主界面 国标规定热箱中温度波动幅度不大于0.1,冷箱中温度波动幅度不大于0.3,并且上述温度的波动不再是单向的,才表示传热过程稳定,然后方可进行后续的测量,

11、所以设定系统运行后的主界面如图6所示。图中,左侧实时显示热箱、冷箱、试件框等温度测点的温度值,右侧绘制热箱内温度、冷箱内温度和供电电压的曲线,具体某一点的数据还可以通过时间游标来查看,并且在后台程序中对国标所要求的温度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满足,则弹出消息框给出提示,便可进入其他界面进行下一步的检测。4.2测量界面 传热过程稳定之后,每隔30 min测量一次参数:电暖气加热功率、热箱空气平均温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和填充板两表面的平均温差,共测6次。测量界面设计如图7所示。进入该界面后将每隔30 min自动测量一次上述参数,测量完毕后将弹出消息框给出提示。设计中为了实际检测方便,增加了“手动测量”按钮,点击一次该按钮将测量一次。测量完毕后点击“计算结果”按钮,将进行参数求平均并计算检测结果。另外,根据用户需要增加了打印当前数据的功能,点击后进行各参数及检测结果的打印。测量完毕后,点击“报告编辑”即进入检测报告编辑界面,进行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