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_第1页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_第2页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_第3页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_第4页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J.of Chinese M icrocirculation Dec.2001,V ol.5,N o ,4296临床研究文章编号:1007-8568(200104-0296-02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王玉英,许昭坤,许琳【摘要】目的探讨出血与缺血两类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ACVD 及不同部位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并对梗塞治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不同部位脑梗塞者相互间及两类不同性质ACVD 患者与对照组间血液流变值分别进行对照比较。结果ACVD 组中呈多项指标异常,其中HCT 、全血粘度比、红细胞电泳等尤为显著(P <0.01。44例不同部位脑梗塞患者间血流变值

2、存在多项差异,其中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明显(P <0.01。结论上述变化规律对各类ACVD 的预防治疗和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等容量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疗法。【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急性脑血管病;等容量稀释疗法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H emorrheolo gy and R elated F actors Anal y sis on Acute Cerebral V ascular Disease WANG Yu -y in g ,XU Zhao -kun ,XU Lin.Taian Second H os p ital ,Shandon g 27

3、1021,China【Abstract 】Ob j ective T o stud y hem orrheolo g ical chan g es in p atients w ith cerebral hem orrha g e and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om p are the treatin g effec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different re g ions.Methodshem orrheo 2m a y p la y an im p ortant role in treatin g and p reventin

4、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effect of isov olum etric dilutionm eth od is su p erior to that of other m eth ods.【K e y w ords 】hem orrheolo gy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sov olum etric dilution作者单位:271021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玉英,许昭坤;中心医院(许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是急性脑血管病进行预报、诊断和疗效评定的主要客观指标。本文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发生的A

5、CVD 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和治疗观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对象ACVD 患者115例,其中出血性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680岁,平均51.9岁;缺血性82例,(其中TIA38例,脑梗塞44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3975岁,平均56岁。全部患者均经CT 扫描确诊。对照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571岁,平均54.6岁,均系某单位在职和离退休体检健康职工。全部进行心电、脑电、肝功、肾功等项检查,排除其它内科疾患。2方法未经治疗的ACVD 患者全部在一周内完成CT 检查明确诊断,并在治疗前抽血,用WT P -B 型可调恒压毛细管粘度计作血液流变学检测;血小板聚

6、集率用SPA -4型血小板体外聚集仪测定。需进行治疗对比的44例脑梗塞患者,在治疗三周后重复采血进行对比观察。等容量稀释疗法是从患者静脉中放血,直接去除一定数量红细胞,将离心后的自体血浆回输患者体内。所有受检人员一律在清晨八时空腹抽血。所得数据用x ±s 表示。各组比较均用t 检验。结果出血性ACVD 发病初期血液流变值与对照组比较多项指标呈负增长:表现全血比粘度、HCT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缺血性ACVD 的变化则相反(见表1。结合CT 检查发现:发生在浅表部位较大动脉干和深部穿通支的脑梗塞患者其血液流变值变化前者全血比粘度和HCT 增高更明显(P <0.

7、01,297中国微循环2001年12月第5卷第4期表1各类ACVD患者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值对照(x±sn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聚集率(%,5m in红细胞电泳(S出血组梗塞组T IA组对照组334438683.1±0.27*5.87±0.37*5.64±0.264.85±0.261.43±0.0292.85±0.04*2.21±0.0171.675±0.16340.3±4.12*56.6±3.51*54.93±3.342.34±

8、2.853.05±0.08*4.33±0.084.06±0.0653.23±0.10154.6±3.663.2±2.3*60.2±1.556.4±2.612.65±0.57*16.85±0.83*15.44±0.6813.86±0.6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出血组与梗塞组比较P<0.01,T IA与梗塞组比较P<0.01表2表浅动脉干与深部穿通支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值比较(x±sn全血粘度(比血小板聚集率(5m in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

9、g/L表浅动脉干组深部穿通支组19255.988±0.64*5.654±0.3260.8±1.2163.71±1.44*56.31±3.5*53.17±4.24.45±0.045*4.38±0.076注:*两组比较P<0.05,*P<0.01表3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对照(x±sn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聚集率(%,5m in红细胞电泳(S低右组治疗前治疗后等容组治疗前治疗后30145.94±0.165.39±0.18*5.88±0

10、.254.87±0.52*2.86±0.442.0±0.101*2.88±0.031.66±0.04*56.6±3.452.78±3.3*56.82±2.0848.41±3.5*4.3±0.074.12±0.07*4.34±0.14.0±0.05*63.4±2.2261.81±0.42*63.27±1.160.7±0.33*16.72±0.9214.79±0.74*16.88±0.5514.66&

11、#177;0.63*注:(1两治疗组为随机编组,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值经t检验,其差异无统计学定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3治疗三周后两组比较P<0.01。而后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大于前者(P<0.01,见表2。等容量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在降低全血比粘度、减少红细胞压积等方面优于低右扩容治疗组(见表3。讨论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对缺血性ACVD发生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已见诸多报导1。我们对急性出血性和缺血性CVD患者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值改变与对照组对比呈多项指标异常。一个患者身上有3项以上异常者,缺血性患者中占74.

12、2%,而出血性患者可达83.3%。急性缺血性CVD患者以H ct及全血粘度增高最为明显,同时伴有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这一变化使血液发生浓缩、粘稠和高聚状态,导致脑供血不足和脑血栓形成。急性出血性CVD患者则相反,全血比粘度、H ct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P<0.01,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因素。对TIA和脑梗塞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脑梗塞组全血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H ct三项值增加均超过TIA发作组(P<0.01。说明血液流变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日本学者曾提出脑梗塞发生在大脑半球表面和大脑深部的病因可能不同

13、2。临床研究结合CT检查也发现:发生在较大动脉干(大脑前、中、后动脉栓塞并导致皮层和皮层下较大面积梗塞的患者与发生在脑穿通支栓塞而导致脑深部组织小梗塞灶的患者相比,前者全血粘度和H ct增高较显著(P<0.05和P<0.01。这在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使红细胞在纤维蛋白原的参与下发生聚集导致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使有形成分在较大动脉干中形成的轴流紊乱,增加了血小板和血细胞与血管壁的接触机会,在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下致使血栓形成3。后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更明显。穿通支动脉硬化往往是普遍性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小板-纤维微粒直接堵塞穿通支的小血管导致栓

14、塞。Shio等也提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作为脑穿通支梗塞的危险因素4。提示我们对于较大动脉干阻塞造成的大面积梗塞,在治疗时以降低全血粘度和H ct比值为主,而对于脑穿通支栓塞形成的深部脑组织的梗塞,治疗则应以降低血小板活性为主。实验证实:在其它条件恒定的情况下,脑血流量与血液粘稠度和H ct呈负相关,决定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是H ct和纤维蛋白含量。等容量稀释疗法,由于去除了一定数量的红血球,自体血浆回输,同时输入一定量的右旋糖酐40,降低了血粘度和H ct,致使血液稀释,血流加速,增加了梗塞部位“血管半影区”的灌注量。与低右治疗组比较血流变改变差异显著。但此法对有出血倾向及合并急性心、肺、肾等疾病患者不适用。参考文献1施永德,唐镇生,秦芝九.缺血性中风先兆预报性治疗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2:7107142龟山正帮.脑卒中研究动向J.日本医学介绍.1985,22(6:4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