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部分说明_第1页
道路部分说明_第2页
道路部分说明_第3页
道路部分说明_第4页
道路部分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一)、设计原则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中相应道路指标要求及现状道路进行平面、纵面设计,道路平面遵循灵川县的总体规划确定道路类别、等级。综合考虑横断面类型、控制标高、地上杆线和地下管线布置等原则进行设计,并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等情况,考虑道路平面、纵断面相互协调立体组合,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等,以达到路线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二)、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及技术指标2.1走向及沿线情况马岭路为东西走向,项目西起于马岭路与桂林至黄沙河一级公路平面交叉中心点,测设起点桩号为K0+000,路线向东终于东环路与拟建灵川绕城一级公路环岛平面交

2、叉,测设终点桩号K1+211.724,项目实际建设长度为:1.211724km。全线设置二个港湾式公交停靠站。2.2路线控制点桂林市马岭路新建工程各控制点坐标依据东环路道路平面图确定,本段共有2个规划控制点,即本项目起点位于桂黄一级公路平交中心桩及本项目终点与东环路和拟建灵川县绕城一级公路平交中心桩。2.3 主要技术标准和路线概括桂林市马岭路延长新建工程技术指标表 项目指标地形平原微丘道路等级城市级次干路路线长度1.211724公里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设计年限15年路面结构达临界状态大的设计年限20年桥梁设计车辆荷载公路级计算行车速度(km/h)40km/h双向车道数(道)4红线宽度(m)4

3、0中间分隔带宽度(m)3侧分隔带宽度(m)1.5机动车道宽度(m)8+8非机动车道宽度(m)4+4人行道宽度(m)5+5地震烈度VI度道路防洪要求20年一遇(三)、平面设计道路起点相交桂林至黄沙河一级公路,向东与东环路相交。路线起点位于桂林至黄沙河一级公路中央黄线,起点桩号定为K0+000,终点连接东环路SK1+638,并与拟建灵川县绕城一级公路相交;建设项目里程为1211.724米。整段路线共有1个交点,无超高及加宽,半径为2400米,直线段长139.104,曲线段占路线全长87.51%;项目范围内共有一处环岛平面交叉和一处预留平交口;因为贵广高速铁路施工期较长,在K0+813为贵广铁路桂林

4、梁场道路预留平交口;终点与东环路和灵川县绕城一级公路相交,考虑今后交通量以及此平交口以后交通枢纽作用,此平面交叉设置为环岛平面交叉,具体设计见东环路平面交叉设计图。(四)、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主要根据规划标高进行,重点考虑与现有道路相交的平交口、以及道路两侧地块开发的衔接。纵断面设计受以下控制点标高和相关因素控制:A、遵循灵川规划道路竖向控制标高,满足道路交通、排水及防洪排涝要求。B、与拟建平交口及东环路、现状一级路的现状标高接顺。C、与道路两侧用地规划标高相协调。D、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及合理改造自然地形。E、结合考虑污水、雨水排放对纵坡的要求。F、在遵循片区规划道路竖向控制标高的基础上,合理设

5、计道路纵坡,尽量减少大填大挖,填挖方尽量做到平衡,最终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等目标。马岭路纵断面主要依据现状道路、交叉口标高、顺接桂林至黄沙河一级公路和东环路等控制因素进行设计,在作好项目交通组织的基础上,使得道路各项技术指标较为均衡协调,使行车更加舒适、平顺。纵断面设计时,按上述控制点标高以及规范、标准要求,在满足规划标高、排水管线最小覆土要求,保证纵坡缓顺的前提下,结合沿线地形进行设计,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填挖量。马岭路共设置变坡点2个,最大纵坡0.77%,最小纵坡0.3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20000米/1处,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0000米/1处。道路纵断面设计最小纵坡保持不小于

6、0.3%,以利排水。马岭路纵断面设计起点处接桂林至黄沙河一级公路中心黄线,设计标高控制与桂黄公路上现状标高一致,向东平稳沿地形布置纵坡,至K0+813贵广高铁制梁场工场道路预留平交,考虑到方便贵广高铁施工车辆进出,控制K0+813平交纵坡与现状地面高一致;终点交于东环路SK1+638,终点环岛平面交叉中心标高同东环路SK1+638设计高,环岛平面交叉竖向设计见东环路平面交叉竖向设计图。(五)道路横断面设计路面设计标高为中分带边缘路面标高。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原则:符合规范,确保安全,顺应规划,快慢分流,保护环境,减小噪声。道路横断面设计根据灵川县相关规划文件确定。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

7、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项目按规划横断面进行方案设计。本段红线宽度为40米,双向四车道,具体尺寸为:5米人行道+4米非机动道+1.5米侧分隔带+8.0米机动车道+3.0米中央分隔带+8.0米机动车道 +1.5米侧分隔带+4米非机动道+5米人行道。(六)征地拆迁道路沿线分布主要为水田、旱地、鱼塘等,具体征地拆迁情况详见工程数量估算表。(七)路基设计7.1、一般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是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有关规

8、定进行的,一般路基设计原则是认真做好外业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科学、必要的排水、防护手段,经济、有效的路基病害防治措施,防止各种不利的自然因素对路基的危害,以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7.2、路基横坡行车道采用向外倾斜1.5%的横坡,人行道采用向内倾斜1.0%的横坡。7.3、路基边坡填方边坡:路基边坡采用1:1.5。挖方边坡:土方边坡:采用1:1;石方边坡:采用1:0.5。在开挖时,可根据实地情况作适当调整。7.4、路基边坡防护填、挖方边坡一般采用满铺式草皮进行防护。7.5、路基排水道路路面地表水通过进水井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雨水管排出路基外;本项目路基填挖高度较

9、低,路基以外的地表径流可顺势自然排放。7.6、路基要求路基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路面质量。对于道路经过鱼塘、沟渠等软基地段,应对现状淤泥清理后,填方采取换填片石的方法处理;若填方量较大或填方路基较高的路段,为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应考虑采用轻质填料。 本路的路基、路面排水是根据路线平面、纵断面,沿线地形、气候、降雨量,地表河流、水塘的分布情况,及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综合考虑进行设计,使路基、路面排水相互结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使道路排水顺畅,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安全行车。为解决路基排水,在机非分隔带中间纵向各设置一条盲沟(SH-80软式透水管),横向接入雨水管。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要求

10、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米)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00.30938100.300.8093510零填及挖方00.30938100.300.80935107.7、特殊路基处理道路全线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局部地段软弱土、岩溶发育,局部存在不利于路基稳定的因素。经过处理后不会影响线路路基的稳定性或道路的安全使用,本次初步设计采用换填片石法对软弱路基进行处理。换填片石法介绍:此方法一般用于当泥沼及软土厚度小于3. 0m, 且其软层位于水下或基底直接落在含水量极高的淤泥上的情况。当软土层距地面较近, 厚度较薄, 甚至地面上有鱼塘、虾池或稻田时, 往往

11、表面存在有淤泥, 此时可直接将这些淤泥、软土挖掉, 换填以优质片石, 以彻底消除其隐患。抛石料片石通常不小于50 cm ,在换填片石后, 还应在路堤底、地表上铺设网状土工织物, 为达到排水及隔离的作用, 网状材料或土工布应铺在砂或砂垫层下, 砂垫层一般为30 cm 厚。此种方法简便、经济, 但淤泥较厚时, 选用此法需慎重。详见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八)路面设计8.1、设计原则根据本项目交通量及组成情况以及道路等级、使用功能、当地材料、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综合本地区的实际经验,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施工方便、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综合设计。8.2、 路面结构设计本工程路面设计荷载采用标

12、准轴载BZZ100 ,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材料根据桂林地区材料供应情况,分别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土路基顶部回弹模量选用30Mpa ,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 年。路面结构材料设计参数见下表:路面结构材料设计参数表 表4-5材料名称抗压模量(Mpa)劈裂强度(Mpa)201515细粒式密级配沥青砼13001900(1300)131.6中粒式密级配沥青砼120018001.0粗粒式密级配沥青砼100012000.8水泥稳定碎石100013000.5级配碎石250275注:沥青上面层括号内为改性沥青SBS 材料采用值。路面设计结合以往在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研究成果,经结构组合计算并

13、结合场地地质水文等条件、当地材料供应情况路面结构采用如下:机动车道:4cm 沥青沥青混凝土(AC-13C) 粘油层5cm 中粒式沥青砼(AC-16)1cm 沥青稀浆封层及透层18cm 5水泥稳定碎石20cm 4.5水泥稳定碎石20cm 级配碎石总厚68cm非机动车道:4cm 细粒式沥青砼(AC-13)粘油层5cm 中粒式沥青砼(AC-16) 1cm 沥青稀浆封层及透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25cm 级配碎石总厚55cm 人行道结构:6 白色青石面板3厚M7.5水泥砂浆10cm C15细石混凝土 10cm厚级配碎石总厚29cm8.4、 验收弯沉各层顶面弯沉如下:机动车道:4cm沥青改性沥青混凝

14、土(AC-13C)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7.7 (0.01mm)5cm 中粒式沥青砼(AC-16)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0.8 (0.01mm)18cm 5水泥稳定碎石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4.9 (0.01mm)20cm 4.5水泥稳定碎石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69.5 (0.01mm)20cm 级配碎石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27.7 (0.01mm)土基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83.1 (0.01mm) 非机动车道:4cm 细粒式沥青砼(AC-13)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45.5(0.01mm)5cm 中粒式沥青砼(AC-16

15、)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53.0(0.01mm)水泥稳定碎石层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61.4(0.01mm)级配碎石层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183.4 (0.01mm)土基顶面 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83.1 (0.01mm)8.5、路面排水路表排水通过路拱横坡将路面水排入路边所设的雨水井内。分隔带内渗水通过采用纵向碎石盲沟并结合横向排水管将水排入路边所设的雨水井内。路面结构内渗水通过所设的级配碎石底基层以渗流的形式通过泄水孔排入路边所设的雨水井内。(九)桥涵工程道路沿线无河流经过,考虑到道路建成后,两侧地块也将陆续开发,根据道路沿线现状地形地物情况,设置4道涵洞。其

16、中2道为半幅涵洞。K0+160盖板涵用于将左侧水渠引至道路右侧,出口方向新建边沟改沟顺接至右侧原有水渠。 K0+780两侧均为农田,在K0+780为附近水田预留灌溉用涵洞。K1+145处有一地下水溢水口,沿道路前进方向至K1+175处流回地表下;故此处设置由2个半幅涵洞构成的排水系统,由K1+145涵洞将溢出的地下水从路基范围引出,在通过出水口边沟流入K1+175涵洞右侧的进水口,在通过K1+175涵洞引回地下水水系。(十)沿线设施10.1、防护拦设施在填方高于20米的地段,在人行道路肩设置防护栏,避免行人跌下路堤。10.2、无障碍设计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7、,对道路全线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交叉口进行了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内容是道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爱心社会和所有公民平等权利的具体体现。10.3、公交车停靠站作为城市道路应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考虑居民出行的需要和方便,拟在行人出入较多的村庄、交叉路口,结合本项目具体情况,在道路沿线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间距一般控制在500800m左右。停靠站间距过小,就要在道路上过多设站,增加乘客乘车的时间,车辆速度不高,且频繁制动、起动,轮胎与燃料消耗也大。反之,停靠站间距过大,虽然车辆运行速度提高,乘客乘车时间减少,但对乘客则不便。因此,在本次工程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设施,按照规范要求及公交站点规划进行布设公交停靠站。停靠站在道路平面上的布置应不直接侵扰机动车辆的通行及保证交通安全为原则。为了保障乘客安全,应预留足够的加、减车速渐变段,并将绿化带改为一定宽度和长度的铺砌道面,在横穿道路地点设置人行横道线,立路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