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与五粮液对比分析_第1页
茅台与五粮液对比分析_第2页
茅台与五粮液对比分析_第3页
茅台与五粮液对比分析_第4页
茅台与五粮液对比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茅台与五粮液的投资价值比较1 、 基本情况简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 年 7 月 30 日发行 7150 万普通 A 股, 每股发行价格 31.39元,共募集资金 19.98亿元,发行后总股本2.5 亿股。公司股票2001 年 8 月 27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的主要发起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集团公司) 系国有独资企业,持有股份公司 64.68% 的股份。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在1997 年 8 月,由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并拟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8000 万股募集设立。公司于 1998 年 3 月 27 日公开发行新股,发行价14.77 元/股,共

2、募集资金 11.66 亿,发行后总股本3.2 亿股。公司股票4 月 27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9年中报公司每10 股转赠 5 股派 12.5 元人民币; 2000年年报 10 配 2股,配股价25 元/股,募集资金7.67 亿元; 2001 年中报 10 送 4 转赠 3 股派 1 元,年报 10送 1 转赠 2 股派 0.25元。 经过历次高送转配, 目前公司总股本达到 11.2975亿股, 流通股本3.1824 亿股。公司大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目前占有71.83%的股份, 2002 年 3 月 11日, 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所持股份全部无偿转给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

3、司, 后者成 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 、 公司规模与资产结构对比从 2001 年年报来看, 五粮液的资产规模达到 66.9 亿元人民币, 几乎为贵州茅台的 2倍;五粮液现有员工 14580 人, 为贵州茅台的 4 倍多。 贵州茅台的人均创造净利润较五粮液明显要高。从职工结构来看,五粮液生产人员比例为 89.1% ,技术人员比例为8.54%,分别比贵州茅台高出 4.3 和 5.3 个百分点;五粮液销售人员与行政财务人员比例为 0.54%和 1.83% ,分别比贵州茅台低3.4与 6.2个百分点。 职工结构差异表明,五粮液在产品技术与生产方面投入了比贵州茅台更多的人力,贵州茅台行政人员所占比例过大,

4、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同时,根据两公司年报披露的员工素质情况来看, 五粮液大专以上员工占 5.71% , 受过高中教育 (含职高、中专、技校)的占47.93% ;贵州茅台本科以上占3.33%,专科及以上占23.04%,高中及以下占76.97% 。 这说明贵州茅台在中高级人才拥有率上并不必五粮液差,但员工整体素质明显不如五粮液。从公司管理层来看,贵州茅台董事会年龄与学历结构:最大62 岁,最小 29 岁,平均年龄 47.3 岁,董事长袁仁国 45 岁,大专学历,在读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企业管理出身,之前一直在茅台酒厂工作。总经理乔洪48 岁,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之前曾任共青团贵州省毕节地委书记、

5、 毕节地区纳雍县县长、 毕节地区轻纺工业局局长、 贵州省轻纺工业厅副厅长。五粮液董事会年龄与学历结构:最大60 岁,最小 46 岁,平均年龄53.9 岁。董事长王国春 55 岁,本科学历,企业管理出身。总经理徐可强大专学历,军人出身。 从管理层的年龄及学历结构来看,贵州茅台的管理团队更年轻,学历更高一些。但从过去经验来看,似乎五粮液的管理团队更具战斗力,更具战略眼光与创新精神。从资产结构来看, 两公司的无形资产所占比例都非常小。 这一方面可能与股份公司上市并不包括集团公司的商标与专利技术,需要从集团公司租赁使用,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所占比例都较小有关。区别之处在于贵州茅台流动资产

6、所占比例达82.9% ,大大高于五粮液的46.8%,而相应其固定资产比例较五粮液大大减少。这主要受贵州茅台刚发行股票不久,募集资金项目还没来得及投资,货币资金充足,在建工程较少影响。2000年末两公司规模及资产结构比较数据000858五粮液600519贵州茅台五粮液/贵州茅台职工总数14,5803,5264.13人均创造净利润(万)5.569.310.60资产(万) 流动资产(万)6,687,868,171.493,129,334,514.893,463,388,734.982,869,925,290.701.931.09固定资产(万)3,481,317,913.59576,288,680.3

7、86.04钙百(万)73,559,143.01594,999.96123.633 、 行业地位与公司发展战略比较白酒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扶优限劣、降 耗节粮”。为此,作为行业内的两家龙头企业,五粮液与贵州茅台今后都面临比较好的发展 机会。从产品来看,贵州茅台目前主要定位在利润率高、有发展空间的高档白酒市场。公司实 行单一品牌延伸策略,主要品种为53、43、38、33度“贵州茅台酒” ;80年、50年、30年、15年“陈年茅台酒”。此外,公司还推出了中高档的“茅台王子酒”与中低档的“茅台迎宾 酒”等茅台酒系列产品。 茅台酒是我国酱香型白酒的的发源地,又是其

8、唯一的大规模优质生产基地,其生产的地理环境不可再造,具有天然的资源垄断性,比较优势突出。贵州茅台与 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世界三大蒸储名酒,也是国内白酒市场唯一获“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称号的白酒。尽管国内许多白酒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准备向高 档白酒领域进军,但贵州茅台在高档白酒领域,尤其是高档宴会及礼品消费领域的竞争优势很难打破。从产品销售情况来看,茅台酒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也可以从2001年年报中预收帐款达到3.06亿元人民币看出。目前制约公司高档产品发展的主要是其生产能力无法满 足市场的需求,随着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入,这种局面将得到一定改观。贵州茅台的核心竞争 力在于其

9、品牌优势与产品质量 。从2001年年报来看,公司寄予很大期望的“茅台王子酒” 与“茅台迎宾酒”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益,这与公司在中低档白酒的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有关。 随着公司营销网络的投入完善,这两种产品可望给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总体来看,茅台酒的品牌优势非常突出,产品质量稳定,市场需求较强,随着公司发行上市,市场营销 能力提高,产品生产能力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将逐渐增强,行业内第二的位置 会日益稳固。公司追寻的发展思路是在巩固、发展高档白酒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向中低档 细分市场进行一定的品牌延伸。但公司品牌由高端产品向中低端产品延伸,是否会损害其 品牌价值,并进而影响其高端产品的竞争力

10、,值得我们今后密切关注。与茅台不同,五粮液实行的是一种多品牌发展战略,公司品牌涵概高、中、低档系列产 品。至2001年末,公司上市的五粮液系列酒品牌多达62个,其中比较突出的如五粮液、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老作坊、尖庄等,都在中国白酒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多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与占有率,降低单一品牌的市场风险,但同时也会增加公司的营销成本与管理成本,更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从2001年报来看,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正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准备砍掉一批销售不利的品牌,重点支持、扶持一些品牌,资源向优势品牌的集中会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效率。2001年末公司的预收帐款

11、达8.95亿元,充分证实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粮液是我国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成功的商业运作是其成为中国白酒行业最具价值的商业品牌的第一名。五粮液成功的基础在于其突出的市场营销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其品牌总经销模式与专卖店模式使公司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目前公司共发展经销商700多家,设立专卖店(柜)超过 260家。公司过去在产品创新及营销创新上的巨大成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司今后的行业龙头地位会进 一步加强,公司发展前景依然可期。2001年两公司酒类产品平均价格对比贵州茅台五粮液贵州茅台/五粮液主营业务收入(万兀)161,805474,2100.34销量(吨)5204.51386000.0

12、38单价(力兀/吨)31.13.49.15贵州茅台与五粮液净利润对比4、主要财务指标对比由于贵州茅台主要定位在高档白酒市场,产品单价要远远高于五粮液,因此其毛利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要大大高于五粮液。但由于公司刚发行股票时间不长,因而其资产盈利能力不如五粮液。尽管两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均有保证,但由于五粮液报告期内收购大股东资产支付了 15.59亿元人民币,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相比上年大幅度降低。考虑到公司良好的现 金盈利能力及强有力的融资渠道,不会存在债务支付风险。 从资产管理能力上来看,五粮液的管理效率明显要好于贵州茅台,资产营运能力较强。2001年报主要财务指标对比及评价衡量目标主要衡量指标五粮

13、液贵州茅台基本评价毛利率44.25%82.23%贵州茅台的产品盈利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17.29%12.97%能力要远强于五粮液,息资产收益率12.13%9.48%但资产盈利能力不如主营业务利润率34.61%62.58%五粮液资产负债率29.69%26.73%两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偿债能力流动比率159.41%310.01%力均较强,但短期偿债速动比率92.74%225.07%能力贵州茅台要明显现金比率78.64%211.33%强于五粮液总资产周转率0.840.68五粮液公司的资产营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2.320.44运能力明显要强于贵441.6634.21州矛口,尤其在存货与 应收

14、帐款控制方面。5、过去三年业绩增长情况对比过去三年,贵州茅台的销售收入与净利润增长速度要快于五粮液,尤其是1999年与2001年保持了 30%以上的高速成长。但其增长速度年际间波动幅度偏大,这无疑给公司未来成长性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反,五粮液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720%水平,如果不是受2001年受消费税政策变动的影响,其三年来净利润有望保持与销售收入大 体相同的增长速度。五粮液公司的稳健性增长更使我们容易相信公司今后几年业绩仍会保持 稳定成长。% 50贵州茅台与五粮液销售收入增长情况对比403020100199孙2000年2001 年T一贵州茅台41.924.745.9-五粮

15、液17.819.320贵州茅台与五粮液净利润增长情况对比%606、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对比这次茅台上市共筹集资金 19个亿,主要是投在扩大生产能力、营建销售网络、多元化发展三大类型项目上。(1)扩大生产能力。茅台酒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产量一直较低, 占全国总产量千分之一不到。目前公司的产能是 4000吨/年,产品供不应求,产能不足严重制约了公司高速成长。此次项目完工后,茅台系列酒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近万吨,公司业绩将产生质的飞跃。(2)营建销售网络。好酒不怕巷子深,茅台酒凭借其家喻户晓的品牌, 在销售方面投入的并不多。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以及现代营销观念的引进,茅台酒这次将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16、,有利于其扩大销售量, 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占领中低档酒市场。(3)多元化发展。茅台今后的发展战略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在坚持以茅台酒为主业的方针下, 慎重的涉及相关高科技产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这次公司投了两个项目, 第一是投资上海复旦天臣新技术有限公司,进入具有广阔前景的防伪产品市场。 第二是投资组建无锡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资本市场不仅为茅台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而且能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五粮液2001年初,公司实施了每10股配2股的筹资方案,所募集的资金将投向与主营 业务相关的果酒饮料和环保项目等,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改变原来相对单一的经营格局,另外

17、公司还利用现金充沛的优势,出资47500万元与大股东共同发起成立“四川省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公司”,从而进入了资本运营领域,估计这会在日后发展成为公司 的又一利润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同时,仍在进一步强化目前主业的优势,不久前公司与五粮液酒厂进行了巨额资产置换,这使得公司五粮液系列基础面的生产能力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 2倍还多。通过此次置换,一方面公司的关联交易将可大幅降 低,促进了公司的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将会对公司主业的持续良好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公司中报还披露,五粮液集团投资上亿元开发酒糟。开发酒糟不仅解决了酒糟带来的环境污染, 而且可为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从国外的情

18、况看,酒糟技术后期往往发展成高科技生物技术。7、税收政策变更的短期影响对比主要是消费税与企业所得税政策变更影响。消费税政策的执行,将给五粮液公司带来较大影响。如果全年产量按14万吨计算,将增加公司从量消费税1.4亿元,降低每股收益0.12元;而贵州茅台年产量只有5000多吨,以2002年公司预计产量 5700吨计算,增加从量消费税只有570万元,影响每股收益每股2分钱左右。但五粮液 2001年由于将集团公司的 5个酿制基酒车间置换进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勾兑抵扣消费税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贵州茅台由于需要从集团公司购入基酒,因此可能受到该消费税抵扣政策取消较大影响。但总体而言,消费税政策变更

19、,对贵州茅台的影响要小。最要紧的是所得税政策的变更。由于之前五粮液一直享受地方政府所得税政策的优惠, 而贵州茅台一直按 33%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所得税政策变更对贵州茅台没有任何影响, 而会对五粮液造成严重影响,估计将增加公司企业所得税2亿元左右,合影响每股收益近0.2元/股。8、控股公司的实力对比从两公司的控股公司来看, 五粮液集团的实力明显要强。 五粮液股份公司在发行上市时, 集团公司的一些优质资产,尤其是与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一些优质资产未能一次性全部进入 上市公司,而是一分为二,大部分仍然保留在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五粮液酒厂中经 营。因此,在股份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集团公司也保持了同步快速发展,集团公司的酒 业销售收入也要远远高于股份公司。而贵州茅台上市资产相对比较完整,上市时集团公司已将关联酒类企业中与茅台酒生产和销售相关的主要经营性资产(制酒车间、制曲车间、包装车间等)投入股份公司,因此在股份公司成立后集团公司已失去继续从事酒类产品生产和销 售的能力,其主要为股份公司生产提供配套服务。从目前来看,贵州茅台集团公司整体实力远不如五粮液集团。集团公司实力较强,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股东从上市公司汲取“养分”的 动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上市公司发展不力时,给予适当“救济”。9、两公司未来成长性判断比较根据以上对比分析, 我们保守预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