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件_第1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件_第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件_第3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件_第4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预防控制辽宁省卫生监督所传染病监督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定义2005年11月北宁市在7个乡镇56个村屯,出现了禽流感。禽流感扩散快、范围广的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示:1、是否是突发事件(卫生事件)2、事件特征3、分类4、分级确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定义:条例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成或

2、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特征l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发性和意外性: : 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其次需要一个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其次需要一个过程,。过程,。l多元性:病原体所致的疾病、职业中毒、自多元性:病原体所致的疾病、职业中毒、自然灾害等多种类型。然灾害等多种类型。l频发性频发性l危害性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综合性和系统性: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综合性和系统性: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3、还是社会问题,多部门努力生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多部门努力 群体性:牵涉面较大的社会群体群体性:牵涉面较大的社会群体 阶段性:酝酿期、爆发期、消退期、消除期阶段性:酝酿期、爆发期、消退期、消除期 国际性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1 1、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2 2、食物中毒、食物中毒3 3、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疾病、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疾病4 4、职业中毒、职业中毒5 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6 6、三恐事件(生、化、核)、三恐事件(生、化、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家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国家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按照

4、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特别重大() 重大(重大() 较大(较大() 一般(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级别的确认级别的确认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专家评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专家评估和咨询委员会,对公共卫生时间调查情况、和咨询委员会,对公共卫生时间调查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提出是否成立相应级别的突发公共卫评估,提出是否成立相应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报相应政府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报相应政府批准,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报告。批准,

5、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及判定事件评估组织部门建议批准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是否成立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报地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报告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地市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是否成立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向卫生部和国务院报告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是否成立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成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需报国务院批准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6、国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评估和咨询委员会会同省级专家成立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传染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突发传染病发生后,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及时控制疫情,消除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对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管理,是突发传染病控制监督的主要内容 监督内容 应急预案启动的监督、应急措施实施的监督、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的监督 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六条 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根据突发性公共

7、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挥部工作督导检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传染病应急措施的监督 (一)应急预案启动的监督 (二)应急措施实施的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的监督监督主要方面:应急预案的启动、法定传染病 的宣布监督预案启动的依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六条组织专家综合评估组织专家综合评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全国范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并报国务院预案启动权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七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应急预案启动的监督应急预案启动的监

8、督包括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监督和宣布为法定传染病的监督,应按下列规定和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的宣布监督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现已规定的病种外,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

9、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上为应急预案启动的监督重点:预案启动的依据 预案启动权限 法定传染病的宣布权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应急措施实施的监督 1组织措施的监督为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应对组织措施进行监督,内容包括:突发传染病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各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否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并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北宁市所有政府相关单位由指挥部统一调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情况;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禽流感预防控制方案、指南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是否按照预

10、案的规定,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力量,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情况。 个人防护、各基层部门与卫生部门协调、宣传等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保障措施的监督传染病防治法第七章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是否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是否保证及时运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是否提供必要资金,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

11、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资金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对交通部门所采取措施的监督 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规定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措施的监督 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措施的监督。对突发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对突发传染病患者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是否按规定接诊就诊病人,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 对需要转送的病人,是否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是否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

12、染; 是否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是否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对突发传染病发生地流动人口管理的监督 流动人口管理的监督包括: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否开展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是否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以及转诊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对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的监督 应按下列规定对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进行监督: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

13、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强制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以上为应急措施实施的监督 重点:1组织措施的监督 2.保障措施的监督 3对交通部门所采取措施的监督 4 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措施的监督 5对突发传染病发生地流动人口管理的监督 6对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的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的监督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是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控制其流行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各环节进行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法定疫情报告人

14、的监督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法定疫情报告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对疫情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的监督 、报告内容 ()法定传染病染病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2)报告类型 病例报告、病原携带者报告(鼠疫、霍乱、肺炭疽、艾滋病、脊髓灰质炎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订正报告、死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县卫生局报告卡市卫生局县区确诊、似病、病原携带者中国省市省卫生厅国家个案库疫情发布卫生部个案库、报告方式网络直报发现 诊断填报订正开展个案调查核实分析结果分析反馈反馈反馈报

15、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机构、有关单位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本级政府 上级政府卫生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2h2h2h2h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16、告时限 1h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h网络直报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无网络直报条件的,报告卡()传染病报告 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报告时限-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城镇小时农村小时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传

17、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报告时限-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流动人员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传染病疫情通报的监督应按下列规定对传染病疫情通报进行监督: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接到通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本单位的有关人员。突发

18、公共卫生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全国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毗邻的以及相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互相通报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 国境口岸所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卫生防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传染病发生地

19、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传染病的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 医务人员未经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二部分 传染病监督主要内容传染病监督 控制措施的监督(突发) 预防措施的监督(经常、重点)突发公共卫生事

20、件 1、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等 2、传染病控制的监督和突发传染病控制的监督 3 、传染病经常性预防措施和重点预防措施的监督 4、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追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传染病防治监督的概念及原则传染病防治监督:是指卫生监督主体依法对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控制、医疗救治、保障措施以及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等进行督促检查,并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卫生行政执法行为。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人群的健康。 主体:是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国务院卫

21、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防治监督的原则(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从防止疾病的发生人手,通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使疾病不发生、不流行。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综合性原则 包括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和改善卫生条件等需要整个社会参,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提高防治监督水平。 (三)经常性原则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涉及的环节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要常抓不懈,做到定期、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

22、)科学性和全面性原则 对传染病“三环节”“两因素”的措施 (五)点面结合的原则 不同传染病“三环节”“两因素”的差别,在所采取的预肪措施上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消灭传染源,有的侧重于切断传播途径,有的侧重于保护易感人群。因此,要突出重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六)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的含义是卫生防疫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对传染病的疫情处理实行分级分工管理,即对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实行不同的级别管理和监督。具体规定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当出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中的肺炭疽、当地从未发现的传染病或者国家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时,由省、自治曩区、

23、直辖市或地(市)级卫生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会同当地疾病预防羞控制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共同处理疫情,传染病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疫情特点,对传染源管理和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以尽快消灭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在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以外的乙、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由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处理疫情,传染病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要指导、检查、考核疫情处理的全过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监督与被监督相结

24、合的原则 在传染病防治监督中,既有监督权,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部门和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监督,又有被监督,即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辽宁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规定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规定消毒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传染病控制的监督 1、对传染源控制措施的监督 2、对传播途径控制措施的监督 3、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措

25、施的监督 4、对控制传染病采取的紧急措施的监督 5、对传染病疫情控制保障措施的监督 6、传染病医疗救治的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对传染源控制措施的监督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对传染源的控制是疫情控制的重要环节,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尽快报告、尽早隔离、有效治疗、控制传播,这是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继续传播的关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人(patient) 潜伏期: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 传染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

26、源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例如钩端螺旋体病、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森林脑炎等。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例如人型结核。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例如人型结核。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例如血吸虫病。 真正人畜共患病: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真正人畜共患病: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为传染源的动物 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见表1。 动物传染源传播的主要传染病

27、家畜牛、羊炭疽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马、驴、骡炭疽病、狂感谢病、放线菌病、巴鼻疽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旋毛虫病狗狂犬病、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蜱传班疹伤寒、空肠弯曲菌肠炎猫狂犬病、弓形体病、空肠弯曲菌肠炎野生哺乳动物狼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啮齿动物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兔热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家禽和野禽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鹦鹉热、空肠弯曲菌肠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应按下列规定和要求对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措施进行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

28、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对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淋病、梅毒病人尚未治愈前,不得进入公共浴池和游泳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

29、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对传播途径控制措施的监督传播途径(1)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2)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3)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4)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5)媒介节肢动物传播(6)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 (7)垂直传播(vertical tr

30、ansmission) (8)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 3.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经饮水传播 经疫水传播 经饮水传播的流行特征: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突发

31、公共卫生事件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2)无明显的季节性。3)流行过程缓慢。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介节肢动物传播1机械性传播 2生物

32、性传播表2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主要疾病举例节肢动物病 种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登革病白蛉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蚤鼠疫、鼠型斑疹伤寒虱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蜱森林脑炎、蜱传回归热、蜱传斑疹热、Q热、兔热病恙螨恙虫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2)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经土壤传播 垂直传播经胎

33、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引起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一般分两类: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督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控制疫情,以防其播散蔓延。为保证这些措施的落实,必须进行监督。监督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是否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

34、害化处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点和疫区是否进行了卫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查饮用水是否安全、卫生,粪便、污水、垃圾是否已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否有再次污染的隐患,是否已落实防止再次污染的有效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查染疫动物和媒介昆虫的杀灭和消除情况,对传染病致死病人的尸体是否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火化和深埋,及时、妥善处理,以防病原体的播散。如对于患鼠疫、霍乱和炭疽病死亡的患者尸体,应消毒处理后立即火化。对患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白喉、炭疽。脊髓灰质炎死亡的病人尸体,由医疗单位或者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消毒处理后火化。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农村、边远地区,由治疗病人的医疗单位或者当地卫生防疫机

35、构负责消毒后,可选远离居民点500m以外,远离饮用水源50m的地方,将尸体在距地面2m以下深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的监督 易感人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易感性:对病的易感程度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的增加 易感人口的迁入 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预防接种 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突发

36、公共卫生事件 监督 对于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和受到传染病威胁的人群,应及早进行检疫、有效的生物制剂的应急性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以保护易感人群。是否实施了应急性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措施构成监督的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对控制传染病采取的紧急措施的监督1传染病疫区宣布及封锁的监督应按下列规定和要求对传染病疫区的宣布、封锁进行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疫源地 :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疫点: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区: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

37、称。 疫区划分原则:根据疫点的传染源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危害性、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屯等特征。 “早、小、严、实”:时间早、范围小、措施严、落在实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紧急控制措施的规定及实施的监督

38、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上述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疫区封锁解除的监督疫区封锁是否解除应按下列规定和要求进行监督,如果疫区传染病控制达到下述条件,可由原决定机关宣布疫区封锁的解除:突发

39、公共卫生事件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得到有效的隔离治疗;病人的尸体得到严格消毒处理;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已经过消毒等卫生处理;有关病媒昆虫、染疫动物基本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流行的传染病,经过最长潜伏期后,未发现新的传染病病人,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源地消灭的条件(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对传染病疫情控制保障措施的监督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相关部门是否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并提供了相关保障措施,对此

40、应进行监督,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其他与传染病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是否被允许进入传染病疫点、疫区进行调查、采集样本、技术分析和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是否配合国务院、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被紧急调集或临时征用者,是否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补偿或返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供应单位是否及时生产、供应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是否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

41、件 (六)传染病医疗救治的监督在传染病控制中,应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并按照以下规定对其进行监督,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200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