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_第1页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_第2页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_第3页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_第4页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知识链接】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印度的梵文;汉字。2、汉字知多少: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

2、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1)结绳记事说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

3、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3)刻契说(书契说)“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2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4)仓颉造字说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传说他是黃

4、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5、。江、河是也。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汉隶书竹简、帛汉、唐楷书帛、纸行草二、精读研讨,讨论下列问题。1、你能认识课本第39页图片上所展示的古文字吗?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2、有趣的“拆字”一日,康熙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

6、枯,此木为柴。”和尚脱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你能猜出下面的字吗?野径无人草丛生(茎)一口咬去多半截(名)大火烧到耳朵边(耿)牛角上边来一刀(解)东南西北无弯路(置)雨余山色浑如睡(雪)空山之中一亩田(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踵)无角牛登上没峰山(击)四、趣味文字,积累下列材料1、“六书”和说文解字四、“六书”分析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整体象形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既曰“从囗一”,便

7、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从囗一”。早期金文作,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甲骨文作、,与金文一致。小篆作,圆形讹成椭圆。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日”。“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象形。”甲、金文作、,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饰笔引长则作,小篆作正由此而来。隶书作“月”。“自”,说文:“,鼻也。象鼻形。”甲骨文作、,象人鼻之形。金文或稍讹,作、。小篆作,隶书作。“隹”,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金文作、,甲骨文作、,象短尾鸟之形。小篆作,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完全失去象形意味。“魚”,说文

8、:“,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小篆作,省去了两边的鳍形。隶书作“魚”,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犬”,说文:“,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金文后来作、;春秋时作,战国时或讹变作;小篆作,则是其进一步讹变。隶书作。附体象形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如:“眉”,说文:“,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甲骨文作、,或作、,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金文或同甲骨文,如;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小篆是其进一步讹

9、变。许慎据已讹之小篆将本象毛形的“”当作頟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象眉之形”,谓“在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隶书作,只是将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齒”,说文:“,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古文齿字。”甲骨文作、,或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时作、,下半很明显是由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即源于此。因为字形讹变后与“(臼)”字难以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州”,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古文州。”商代金文作,甲骨文作、,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说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

10、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隶变作、。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形”;说“察而可见”,又似“会意”。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就所见的指事字来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高明)也就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

11、物之形的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这类具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关。如:“刀”,说文:

12、“,兵也。象形。”甲骨文作,正象刀之形;小篆作,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刃”,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小篆作,战国秦文字作,即在“刀”的有刃的地方加指事符号;隶书作“刃”。字看起来象“刀”,所谓“视而可识”;但表示的并不是整个“刀”,而是刀的刃,即所谓“察而可见”。“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其实“木”是个整体象形字,甲骨文作,上象枝,下象根,中间是树干。小篆作是其演变。隶书作“木”,将上面的树枝形简化作一横划。“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战国秦文字作、,都是在木的根部加

13、指事符号。隶书作“本”。“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春秋金文作,在木上加指事符号。小篆作(点引长成为一横划),隶书作“末”。“朱”,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段玉裁注曰:“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金文作、,正于木中心处加指事符号;点引长成横划,如。秦简作,汉隶作、,前一种写法与古文字一致,后一种写法源于秦简。楷书进一步将树枝形变成一丿一横,以便书写。“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甲骨文作,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人的两臂与身躯稍讹。汉隶作、,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

14、即是原来的指事符号。“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在手的寸口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竖弯勾。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例如划一道横线表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亖”(四)。大概是由于积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五。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六),、(七),、

15、(八),(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四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有不同看法)。也有的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组合而成,就是说用来构成指事字的两个构成成分都很难说象具体事物之形。如:“上”,说文:“,高也。指事也。”小篆“上”字作、两种形体,都是已发生过很大变化的形体,不足为据。甲、金文作,用在朝上弧线上加一短横来表示“上”。后来写作,弧线简化作直线。“下”,说文:“,底也。指事。”小篆作、两种形体,也都是经过了很多变化才成这个样子的,不足为据。甲、金文作,用在朝下的弧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下”。后来写作,弧线也简化作直线。甲、金文

16、“上”、“下”两个字所用的弧线和短横,很难说象什么具体事物之形,仅仅是作为两个抽象符号,靠这两个符号的不同的结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义。本来“上”“下”两个字是容易区别的。当弧线简化成长横之后,“上”“下”两个字就变成靠短横在长横上还是在长横下来分别了,而人们在书写或刻写时也不一定都会把长短横区别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字形也就不容易分辨了。于是,就又采用加竖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加上朝上的竖笔,作;“”就加上朝下的竖笔,作。小篆的“”、“”二形就是“”、“”的进一步变化。至于小篆的“”、“”二形,大概是脱落了短横所致,出土文字数据并未见如此写法。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

17、字一般都是有两个直接构成成分组成(有的构成成分本身就是合体字,又当别论。至于说文中有所谓合三体会意的字,实际上也都是许氏对字形的理解不妥造成。很难想象人们在造字的时候会共时用三个或更多的构件。如果有平面静态地看是三个或更多构件构成的字,如“祭”字,这些构件并不处在同一层面,并不都是一个层面上的直接构成成分),会合二字之形或义以表新的意义。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看,会意字的组合形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即“比类”这一类会意字,完全以形为基础,以图形的组合来反映某些词义的具体内容,使人看到结合的形体,就可联想到语言中的某个词。如:“从”,说文:“,相听也。从二人。”甲骨文作、,两个

18、人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但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甲骨文作、,两个人互相背朝对方。小篆作;秦简作;隶书作、,只是笔划更加方折、平直些而已。“从”和“北”都是用两个人来构字,但两个人结合的方式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意义。字形的不同,体现的实际是结合方式的不同。再来看一组构件相同的字。“伐”,说文:“,击也。从人持戈。”甲骨文作、,用“戈”砍在“人”的头部以会砍伐之意。小篆作,“戈”已经与“人”分离,所以许慎将字形析为“从人持戈”。“戍”,说文:“,守边也。从人持戈。”甲骨文作,金文或作,戈的刃都在人头之上,不会伤着人。小篆作。许慎因为未见过更早的字形,所以把“伐”

19、和“戍”都析作“从人持戈”,其实这两个字是靠“人”与“戈”不同的结合方式来区别的。“武”,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一般人都认为许慎引楚庄王的话来解释“武”字不合适,他的思想恐怕不能代表造字时代人的思想。“武”,甲骨文作、,一般学者都认为“止”就代表人。“武”字“从止从戈”,应该就是表示扛着戈去打战,因而有勇武之义。小篆作;隶书作、等形;到楷书作“武”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类是以义会意,即“合谊”“谊”是表示意义的本字,而“義(义)”是假借字。后世假借字行,而本字又用作表友谊之义。所谓“以义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构成成分的词义以表示新的意义。如:“朏”,说文:“,月未盛之明。

20、从月出。”实际就是合“月”和“出”二字的意义以表示月亮刚刚升起之义。“凭”,说文:“,依几也。从几从任。”即会合“任”和“几”两个字的意义来表示依附于几案之义。“劣”,说文:“,弱也。从力少。”(大徐本作“从力少声”,误。)即会合“力”和“少”二字之义以表示弱义。“肰”,说文:“,犬肉也。从犬肉。”也是会合“犬”和“肉”二字之义。“尟”,说文:“,是少也,尟俱存也。从是少。贾侍中说。”即会合“是”和“少”二字之义。字或作“尠”,会合“甚”和“少”二字之义。古文字中真正以义会意的字是不多的。许慎举“信”字以为例,本来是有道理的,但后人对此字有不同看法。“信”,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说

21、话要真诚。有人说人说话未必“诚”,所以提出将“信”字分析作“从言人声”。从语音上讲,上古“信”与“人”都在真部,说是形声字,也有道理。后世也造了几个以义会意的字,如“不正为歪”、“小土为尘”等。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曰:“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按照许慎所下的定义,形声字的构成应当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字在甲骨文或金文里,就已经具备形符和声符两个构件了。这些字是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因为目前还没

22、有比商代更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资料可资比较,我们姑且就认为它们是共时结合而成的。如:“江”,说文:“,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金文作、,从水工声,与小篆合。“河”,说文:“,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甲骨文作(从水何声)(从水丂声),金文作(从水何声),战国陶文作(从水可声),秦简作(“水”已变作“氵”)。“何”、“丂”、“可”语音相近,而且“可”字本就以“丂”作声符,“何”字后来也声化为“从人可声”,所以这三个字都可以充当“河”字的声符,但后世只有“从水可声”的字流传下来。“汝”,说文:“,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甲骨文作、,从水女声。“妹”

23、,说文:“,女弟也。从女未声。”甲骨文作,从女未声;或作,从女木声。金文作。“未”在上古是明母字,有学者认为“未”即是从“木”分化而来。“未”与“妹”在上古声韵均同。“木”与“妹”双声,且韵部也相近。按理说,形声字的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说文里有些形声字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何呢?根据古文字资料看,有的是由于字形演变了,许慎不明原来的构形而据已变之形立说所致。如:“秊(年)”,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年”与“千”在上古都是“真部”字,但声母差距较大:一个是泥母,一个是清母。其实古文字原来并不是作“千”:甲、金文原来作,从禾人声。“人”与“年”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也

24、相近(甚至有人认为相同,所谓“娘日二母归泥”),所以,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完全和谐。后来字形变了,先是在“人”上加点作饰笔,如;进一步变作,小篆作正源于此形。许慎不知道原来“年”字是以“人”作声符的,他据小篆分析为“千声”,于是使得声符和整个形声字在声母上十分不和谐。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后世有很多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成的,而是历时累积成的。裘锡圭先生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形符)和音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声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参阅文字学概要第八章)表意字加注音符,既不影响理解字义,又使人易于读出音来;

25、假借字加注形符,既容易读出音来,又不致使人对词义产生误解。受此启发,人们便想到了用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共时结合的方法来造字,所以,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造字的方法应该是比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出现得要迟些。但是此法一经产生,它的便于认读和理解的优点,使得人们很少再用象形、指事或者会意的方法造字了,甚至连那些本不是形声结构的字,人们也会采用增加形符或增加声符的方式,将其改造成形声结构的字。如:“齿”,说文:“,口龈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甲骨文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金文作,与甲骨文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加了声符“止”。“止”与“齿”上古韵部相同,声母(章、昌)也相近,语音和谐。加声符一般都是加在表

26、意字上。如:“鳳”,说文:“,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从鸟凡声。”甲骨文原来作、,象凤鸟之形。可能是靠形体的不同难以把凤与鸟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在凤形之上加“凡”(“凤”在冬部,“凡”在侵部,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冬与侵还没有分成两部;声母相同)作声符,以别于鸟字,如、。大概是因为“凡”声已将“凤”跟一般的鸟区别开来,凤本身的形体在新的字形中就显得不再重要,所以,原来的象凤之形的构件后来就干脆写成了“鸟”,如小篆作。加形符一般是加在假借字上。因为被假借字有它自己的本义,人们很容易被它的本义所干扰,或者即便是在用它的本义解释不通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字在此表示什么意思。加了形符之后,人们就不会被它的

27、本义干扰了。如:“师”字的本义是表示军队,汉代人假借它来记录狮子一词,写作“师子”。不了解的人只看字面,不一定就知道它所记录的是动物的名称。于是就有人在假借字“师”上增加“犬”旁,写作“狮”,因为多数表示动物的字都有“犬”旁,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不明白了。在假借字上增加形符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分化字形,造出所谓“今字”(或称“分化字”、“分别文”)。如:“辟”,说文:“,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躲避之义,古人原来并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因为躲避跟走路有关,后来在假借字上增加“辶”旁作“避”。譬如之义,原来也没有造字,也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在假借字上加“言”旁

28、作“譬”。开辟之义,以前也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加“门”作“闢”,不过,现在简化字又写作“辟”,恢复用“古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再增加形符的,那主要是为了彰显词义。如:“从”和“從”。甲骨文作、,用两个方向一致的人表示后一人跟随前一人。或加“彳”作,或加“辵”作,或加“止”作,这几个形体在卜辞和金文中用法并没有差别,应该视为一字之异体。说文将“从”和“從”别为二字,谓“”是“相听也,从二人”,谓“”是“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其实“相听”和“随行”意义并没有差别,这一点许慎是知道的,所以他将“從”归在“从部”,而不是归在“辵部”。在表意字上增加形符,原来的表意字在新的字形中,客观

29、上就成了兼表意的声符,如“從”字就可以分析为“从辵从从,从亦声”。再举个例子:说文有“(後)”字,谓“迟也。从彳,幺夊者後也”,从三字会意。从古文字来看,其说不确。甲骨文原只作,隶定可作“”。西周金文或增“彳”作,或增“辵”作(与说文所收“古文”同)。可见“後”这个字并不是共时取三个构件来会意,而是历史累积而成的。“”形后世无传,所以,许慎把“後”字分析作“从彳,幺夊者後也”。正确的分析可以作“从彳从,亦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后世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都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平面静态的形声结构的字,其来源并不只有形声造字法一种,另外的一个来源就是聚讼纷纭的“转注”。

30、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对于“转注”这一术语,学术界有较为分歧的看法。说法虽多,但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种。我们觉得,在这分歧的说法中,只有“加注意符”的说法较为可信。“建类一首”,就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一个共同的意符,或者也可以称作部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符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形声造字法“以事为名”的“事”说的事类,表现在文字上也就是用同样的意符来表示这一事类,如江、河、湖、海等都是水类,所以为这类词造字时都以“水”字作为意符。如果这种意符不是客观存在的,别人又如何理解和遵守呢?而部首是许慎为系联文字主观归纳出来的,在许慎自己看来,部首就等

31、于意符,所以,他在每个部首字的下面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说,凡是表示这类意义的字都以这个部首字为部首,换句话说,凡是以这个字为部首的字,其意义都跟部首字的意义有关。但经过后人研究,发现许慎的这种说法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许慎归纳的部首有时与意符也存在有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一原则有问题,而是许慎所立的部首有的存在着问题。所以,部首字有的并不是意符,二者不能简单地看作同样的东西。许慎在定义里说“建类一首”,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归纳的部首就是意符,因此就说成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给表示这类意义而又不具备这个意符(在许慎看来,就是部首字)的字加上这个

32、意符(部首字)。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要点:“同意”,是指同样的意类,而不是指具体的意义,如“江”、“河”等都属于水这个同样的意类,但“江”、“河”等又有各自具体意义。“相”表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互相,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相迎”、“相许”之“相”均是这种用法。“受”,古字,今字作“授”,授予之义,而不是接受之义。“相受”,即“相授”,授予给它。“转注”造字法最主要的是给假借字加注意符。假借字都有自己的本义,本义与字形是吻合的,而假借义自然与字形不合。在假借字上增加一个表示这个假借之义的意符,即为“转注”。“转注”以后的字在字形上与其所表示的意义就相合了。如:考这个词,最初在金文中用“

33、丂”字来表示,如“文丂(考)”、“皇丂(考)”、“祖丂(考)”等。“丂”字在甲、金文作、,象斧柯之形,用来表示“文考”之义,当属假借。后来写作,因为“丂”字在此处表示了老意,所以,为了显示其假借之义,就加注“老”字作意符;这样一来,别人就不会以“丂”的本义来曲解了。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许慎给“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举的两个例字,都是同样造字方式造出的字;而给“转注”举的两个例字并不一样,只有“考”是转注法造成的字,而“老”字却不是。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是,每种造字方式只举两个例字,此处也就不便多出字来。那为什么不举两个转注造成的例字呢?应该说许慎是有用意

34、的,他就是要告诉我们,“考”是由“老”转注而成的。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分化字,这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再举几例:“辟”,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法也”。但是,躲避、邪僻、开辟、譬如等义,先也都是假借“辟”字来表示,如“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后来分别加注意符造出“避”、“僻”、“闢”、“譬”字来表示“辟”的这些假借义。除了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为假借义造分化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加注义符为词的引申义造分化

35、字的现象。如:“取”,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捕取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娶妇之义,如“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段玉裁曰:“经典多假取为娶。”实际上,“娶”字就是在“取”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形成。再如:“昏”,说文“日冥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结婚,因为结婚也在日冥之时,如“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婚”字是在“昏”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转注造字法形成的字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古今字”的“今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呢?历史上对于“古今字”的看法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主要指“分别文”和“累增字”,实

36、际上就是所谓“转注字”;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一般倾向于狭义的“古今字”。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字”就是通过转注法而产生的。但我们不能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等,“今字”一般只承担“古字”的某个义项;可是,有的“转注字”加注意符后跟没有加注时意义和用法并没有差别,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两个形体视为“古今字”,实际上是异体关系。如:“胃”,说文:“,谷俯也。从肉,象形。”既然“”象胃之形,那么造字之初,有“”就已够了,甲骨文正作。金文中作,加注“肉”作意符,应该是为了彰显词义,跟未加“肉”的形体并没有分化为两个字,可

37、以看作是一字之异体,因此,后一形体传下来了,而前一形体没有传下来,这跟其它异体字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小篆只是变得规整些而已。隶变作,省去了中间的点状物。说文中凡谓“从某,某象形”的,如果不是许慎主观上错误,都应该是在象形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转注字”。再如:“骨”,说文:“,肉之覈也。从冎有肉。”于“(冎)”下曰:“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冎”原来只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应该说是个象形字;战国文字作,上部稍有变化,下加注“肉”作意符;小篆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未造出转注字之前,人们已用了一个假借字或表意字来记录这个词;后来在假借字或表意字上加注意符,造出新的形体。在这个新的形体中,后加的意符,大多都被当作是新的形体的意符,而原来的假借字或表意字客观上就成了新的形体的声符。平面、静态地看,转注字当然就是形声结构的了,但它并不是用形声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总之,字形结构与造字方式并不是一码事儿。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式各形成一种字形结构,分别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和转注两种造字方式造成的字,都是形声结构,或叫“形声字”。所以,许慎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