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第 三三 章章 血血 液液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血型与输血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掌握内容: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固的基本过程。熟悉内容:熟悉内容: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ABOABO血血型。型。了解内容:了解内容:掌握、熟悉以外内容均为了解。掌握、熟悉以外内容均为了解。授课时间授课时间:3:3
2、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和和理化特性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组成组成: :血浆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和血小板( (一一)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 : 概念:概念: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正常值: : 男性为男性为40405050, 女性为女性为37- 4837- 48. . 意义:意义: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反映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反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 (二二) )血浆血浆 水:占绝大部分,约占血浆的水:
3、占绝大部分,约占血浆的91%91%92%92%; 溶质溶质: : 血浆蛋白:含量最高血浆蛋白:含量最高(约占(约占 6.2-7.9%6.2-7.9%) (约(约8%8%9%9%) 白蛋白白蛋白(A)(A) 球蛋白球蛋白(G)(G)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 I) 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 : 包括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包括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 (约占(约占2%2%) 有机物(如营养物质、代有机物(如营养物质、代 谢产物和激素等)。谢产物和激素等)。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1.1.组成组成 球蛋白:球蛋白:1 1、2
4、 2、四种球蛋白。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白蛋白与大多数球蛋白主要是由肝脏产生,白蛋白与大多数球蛋白主要是由肝脏产生,球蛋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球蛋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2.2.功能:功能: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三)血量(三)血量概念:概念: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的总量。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的总量。正常值:正常值: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自身体重的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自身体重的7%7%8%8%,分
5、类:分类:循环血量:指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的血量,循环血量:指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的血量,称为循环血量(称为循环血量(80%80%);); 储存血量:指小部分储存在肝、脾、肺和静储存血量:指小部分储存在肝、脾、肺和静脉等处,称为储存血量。脉等处,称为储存血量。血量维持相对稳定对机体有重要意义。血量维持相对稳定对机体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一) )比重和黏滞性比重和黏滞性 : 1.1.比重:比重:血液血液的比重约的比重约1.0501.0501.0601.060,主要取决于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细胞;血浆血浆比重为比重为1.0251.0251.0301.030,主要决定
6、于血浆蛋,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 2.2.血液的黏滞性血液的黏滞性: : 血液是血液是黏黏滞性较大的一种液体,以滞性较大的一种液体,以水的粘滞性为水的粘滞性为1 1计算:计算:血液血液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4-54-5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血浆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血浆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的1.61.62.42.4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二)(二)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1.1.概念概念: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7、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2.2.分类与组成:分类与组成: 0.9%NaCl0.9%NaCl0.9%NaCl0.9%NaCl1.5%NaCl1.5%NaCl等渗溶液:等渗溶液:0.90.9NaClNaCl溶液或溶液或5 5葡萄糖溶液与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三三) )血浆酸碱度血浆酸碱度(pH(pH值值) ):正常值正常值:pH:pH为为7.357.357.45.7.45.它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它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8、主:主: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缓冲系(比值为缓冲系(比值为201201);); 次:次: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和血浆蛋白钠和血浆蛋白钠/ /血浆蛋白等。血浆蛋白等。 红细胞内也有缓冲物质,如红细胞内也有缓冲物质,如K K2 2HP0HP04 4/KH/KH2 2P0P04 4、 KHb0KHb02 2/HHb0/HHb02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 可使血浆可使血浆pHpH值保持相对稳定值保持相对稳定; ;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一、红细胞(
9、一、红细胞(RBCRBC)(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约7 78m8m,周边较厚,中央较薄。血液的红细,周边较厚,中央较薄。血液的红细胞绝大多数为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无核,充以胞绝大多数为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无核,充以大量血红蛋白大量血红蛋白(Hb)(Hb)。 数量:数量: 男性男性:(4.5-5.5):(4.5-5.5)10101212/L/L; Hb:120-160g/LHb:120-160g/L 女性女性:(3.8-4.6):(3.8-4.6)10101212/L/L; Hb:110-150g
10、/L Hb:110-150g/L 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1.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概念:概念:在血液循环中红细胞通过小于其在血液循环中红细胞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种特性称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种特性称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红细胞膜的弹性、表面积与红细胞膜的弹性、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红细胞内的黏度。体积比值、红细胞内的黏度。 如衰老的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血红如衰老的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血红蛋白异常等,故可使变形能力
11、降低。蛋白异常等,故可使变形能力降低。2.2.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血沉血沉 概念:概念: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析出血浆柱的高度下沉所析出血浆柱的高度(mm)(mm)来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红细胞沉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正常值: :男子为男子为0-15mm0-15mm 女子为女子为0-20mm0-20mm 血浆成分血浆成分的变化,如球蛋白、纤的变化,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增多
12、,加快血沉。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增多,加快血沉。 3.3.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概念: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裂、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正常值:正常值:正常成人红细胞一般在正常成人红细胞一般在0.420.42的的NaCl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350.35的的NaClNaCl溶液中溶液中完全溶血。完全溶血。0.90.9的的NaClNaCl溶液溶液(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主要是运输O O2 2和和C0C02 2,运输运
13、输O O2 2的功能依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而实的功能依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而实现的,运输现的,运输C0C02 2除依靠血红蛋白外,还依靠除依靠血红蛋白外,还依靠红细胞中含有的丰富的碳酸酐酶。红细胞中含有的丰富的碳酸酐酶。 此外,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有一此外,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有一定定缓冲血液缓冲血液pHpH的能力的能力。 ( (四四) )红细胞生成与调节红细胞生成与调节1.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多系造血祖细胞多系造血祖细胞红系定向红系定向祖细胞祖细胞原红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14、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2.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1 1)铁和蛋白质:)铁和蛋白质:HbHb合成必须原料。合成必须原料。铁:铁:体内过程: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成人每天需20-30mg20-30mg合成合成HbHb,其中其中5%5%由食物补充,由食物补充,95%95%由体内铁(来自由体内铁(来自RBCRBC破破坏)的再利用坏)的再利用FeFe3+3+需还原成需还原成FeFe2+2+才能被利用。才能被利用。正常情况下不会缺乏。正常情况下不会缺乏。 临床: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
15、血(低色素小红细胞性贫血)。蛋白质:蛋白质: DNADNA对于细胞分裂和对于细胞分裂和Hb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合成DNADNA需叶酸和需叶酸和VitB12VitB12的参与。的参与。(2 2)维生素)维生素B B1212和叶酸:和叶酸:叶酸:叶酸:作用:作用:转化为四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参与参与DNADNA合成。合成。 临床: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贫血。VitBVitB1212: 作用:作用:参与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参与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增加叶酸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在体内的利用率。 其中,内因子与其中,内因子与VitBVitB1
16、212形成形成内因子内因子-B-B1212复复合物合物: .保护保护B B1212不被蛋白酶水解;不被蛋白酶水解; .促进促进B B1212吸收入血;吸收入血; 临床: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机体缺乏内因子BB1212吸收障碍吸收障碍巨幼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性贫血。 3.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早期红系定向祖细胞早期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晚期红系定向祖细胞晚期红系定向祖细胞爆式促进活性物质爆式促进活性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五)红细胞的破坏(五)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月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月120120天,红细胞破
17、天,红细胞破坏的坏的场所场所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以血管外为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以血管外为主。主。 血管外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脾脏、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脾脏、肝脏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进行。肝、脾内肝脏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进行。肝、脾内的巨噬细胞能的巨噬细胞能“识别识别”衰老、受损和形态异衰老、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并将其吞噬。常的红细胞,并将其吞噬。血管内血管内主要红细主要红细胞因机械撞击而破坏。胞因机械撞击而破坏。二、白细胞(二、白细胞(WBCWBC) 白细胞是一种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白细胞是一种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在组织中则有不同程度的变液中一般呈球形,在组织
18、中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形。 ( (一一)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1.1.数量数量: : (4.0-10.0) (4.0-10.0)10109 9/L(4000-10000/mm/L(4000-10000/mm3 3) )2.2.分类分类: :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N N) 占占50-7050-70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L L) 占占20-3020-30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M M) 占占2-82-8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 E) 占占0-70-7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 B) 占占0-10-1 白细胞及其分类:白细胞及其分类:( (二二)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19、和功能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具有高度的具有高度的趋化性趋化性、活跃的、活跃的变形变形运动运动和较强的和较强的吞噬吞噬能力。能力。 功能:功能: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作用和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 1.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中性粒细胞、单核中性粒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完成。巨噬细胞完成。 (1)(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 功能:功能: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血流循环(循环池循环池),另一半附在小血管壁),
20、另一半附在小血管壁上(上(边缘池边缘池),),中性粒细胞处在机体抵御微中性粒细胞处在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的第一线生物病原体的第一线,它可吞噬、水解细菌,它可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中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中性粒细胞还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消性粒细胞还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消除。除。(2)(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M): 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2-3天后便穿过血天后便穿过血管壁管壁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大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大为增强为增强, ,一般又称一般又称单核单核-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功能:
21、功能:吞噬(病毒、疟原虫、真菌及结核杆吞噬(病毒、疟原虫、真菌及结核杆菌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消除变性的菌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消除变性的蛋白质、衰老受损的细胞及其碎片;参与激蛋白质、衰老受损的细胞及其碎片;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此外,激活此外,激活的巨噬细胞还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的巨噬细胞还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这些细胞因子能调节其它细胞的干扰素等。这些细胞因子能调节其它细胞的生长,并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生长,并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
22、作用。 (2)(2)免疫功能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完成:淋巴细胞完成: 淋巴细胞包括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不淋巴细胞包括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其中主要有两大类:同的细胞群,其中主要有两大类: T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血液的淋巴细胞中,血液的淋巴细胞中,80%80%90%90%属于属于T T淋淋巴细胞,巴细胞,B B淋巴细胞则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则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常在血液、淋巴系统和组织间内。淋巴细胞常在血液、淋巴系统和组织间隙之间往返循环流动,寿命
23、较长。隙之间往返循环流动,寿命较长。 3. 3. 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功能: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功能: (1)(1)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E):嗜酸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嗜酸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 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 反应中的作用;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2)(2)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B):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机
24、体过敏反应。参与机体过敏反应。 三、血小板(三、血小板(PLTPLT) (一)(一)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形态:形态:血小板不是完整的细胞,是从骨髓血小板不是完整的细胞,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呈梭形或椭圆形。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呈梭形或椭圆形。 数量数量: : 正常成人为:正常成人为:(100(100300)300)10109 9/L/L 血小板数量少于血小板数量少于505010109 9/L/L时,人体可出时,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现象,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现异常出血现象,称血小板减少性紫
25、癜。若血小板数量超过血小板数量超过1000100010109 9/L/L时,则易发生血时,则易发生血栓性疾病。栓性疾病。 (二)(二) 血小板生理特性血小板生理特性: : 1.1.黏附黏附: :概念:概念: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的过程。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的过程。过程:过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 +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vWF) vWF+vWF+血小板血小板促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促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 2.2.聚集聚集: :概念:概念: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聚集。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聚集。3.3.释放反应:释放反应: 释放的物质:释放的物质
26、:包括包括ADP ADP 、ATPATP、5-HT5-HT(5-5-羟色胺)、羟色胺)、CaCa2+ 2+ 、vWFvWF(抗血管性假血(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凝血因子等。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凝血因子等。 作用:作用:可对血小板聚集起正反馈作用,可对血小板聚集起正反馈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等。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等。4.4.吸附:吸附:血小板能吸附大量凝血因子,加速血小板能吸附大量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过程。凝血过程。5.5.收缩: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能使血凝块收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能使血凝块收缩。缩。( (三三)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
27、板的生理功能1.1.促进血液凝血促进血液凝血2. 2.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填补内皮细胞脱落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留下的空隙) )。3.3.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 :概念概念: : 小血管因损伤引起出血,在数分钟内出小血管因损伤引起出血,在数分钟内出血会自然停止血会自然停止, ,称生理性止血。称生理性止血。过程过程: : 小血管收缩小血管收缩 血小板栓子形成(初步止血)血小板栓子形成(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凝块生成(二期止血)纤维蛋白凝块生成(二期止血) 第三节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 概念概念: : 血液
28、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凝血。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凝血。 凝血是一系列循序发生的酶促反应过程,凝血是一系列循序发生的酶促反应过程,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形成,并交织成网,把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形成,并交织成网,把许多血细胞网罗其中,使原来液体状的血液许多血细胞网罗其中,使原来液体状的血液变成血凝块变成血凝块,进而血块收缩,并释出血清。,进而血块收缩,并释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区别:血清中血清中缺少了纤维蛋缺少了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参白原和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与凝血的物质,同时又增添了同时又增添了一些在凝血时一些在凝血时血管内皮细胞血
29、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的化学物质。按按国国际际命命名名法法编编号号的的凝凝血血因因子子 编号同义名编号同义名 因子纤维蛋白原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AHF), 因子凝血酶原 抗血友病球蛋白 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因子 血浆凝血致活素成分(PTC) 因子Ca2 + 因子 Stuart-Prower因子 因子前加速素,加速球蛋白, 因子血浆凝血致活素前质(PTA) 易变因子因子 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 因子前转变素,血清凝血酶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原转变加速素(SPCA) ( (一一)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概念:概念: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30、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统称凝血因子。组成组成: :特点特点: :(1 1)上述因子中,除因子)上述因子中,除因子IIIIII由损伤组织释由损伤组织释放外,其他均存在新鲜血浆中。放外,其他均存在新鲜血浆中。(2 2)就其性质而言,因子)就其性质而言,因子IVIV为为CaCa2 2外,其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质,且绝大多数在肝余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质,且绝大多数在肝脏内合成。其中因子脏内合成。其中因子、在形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 K参与。参与。 (3 3)凝血因子通常均以一种无活性的酶原)凝血因子通常均以一种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经过激活,才能成为有活性形式存在,必须
31、经过激活,才能成为有活性的酶。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的酶。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a”a”字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字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aa。二、血液凝固过程:二、血液凝固过程:(三)血液中的抗凝系统(三)血液中的抗凝系统 在生理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血管内在生理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由此发生凝血。但仅在损伤部位形成皮损伤,由此发生凝血。但仅在损伤部位形成一个凝血块止血栓,不会堵塞血管一个凝血块止血栓,不会堵塞血管, ,这意味着体这意味着体内存在着抗凝系统。内存在着抗凝系统。1.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血
32、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多种抗凝物质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过程。如前列腺素、,抑制凝血过程。如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硫酸乙酰肝素一氧化氮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结合,可破坏多种活化结合,可破坏多种活化的凝血因子;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的凝血因子;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降解。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降解。2.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稀释及单核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稀释及单核-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吞噬作用:纤维蛋白可吸附凝血酶;血流纤维蛋白可吸附凝血酶;血流可稀释活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可被单核可稀
33、释活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可被单核- -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吞噬。3.3.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 :(1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其中最重要的是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抗凝血酶抗凝血酶。能与能与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FFa a 、FFa a 、FFa a、FFa a及凝血酶及凝血酶结合而使其失活;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其失活;抗凝血酶与肝素结合后与肝素结合后作用可增加作用可增加200200倍左右。倍左右。(2 2)肝素:)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是一种酸性黏多糖生。是一种酸性黏多糖, ,几乎存
34、在所有组织中。几乎存在所有组织中。尤以肺、心、肝、肌组织中含量最高,但在生尤以肺、心、肝、肌组织中含量最高,但在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作用:作用:增强抗凝血酶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加速凝血酶的失活;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集;增强蛋白质增强蛋白质C 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3 3)蛋白质)蛋白质C C:蛋白质蛋白质C C是由肝脏合成,其是由肝脏合成,其合成需维生素合成需维生素K K参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参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
35、血浆中,激活后发挥抗凝作用。中,激活后发挥抗凝作用。 作用:作用:灭活凝血灭活凝血FaFa、FaFa;阻碍阻碍FaFa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降低FaFa对凝血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 概念概念: :指将纤维蛋白分解液化的过程。指将纤维蛋白分解液化的过程。 意义意义: :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 , 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栓形成。 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的基本过程: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第四节血型与输
36、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概念:概念: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现象:红细胞凝集现象: 概念:概念:将两种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将两种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细胞彼此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抗原和抗体:抗原和抗体: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原- -抗体反抗体反应应。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特异性取决于红细。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特异性取决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糖蛋白或糖脂。能与红细胞膜上的胞膜上的特异糖蛋白或糖脂。能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凝集素),是存在于抗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凝集素),是存在于血浆中的球蛋白。血浆中的球蛋白。 二、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 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现已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现已知人类红细胞血型多达知人类红细胞血型多达2323种,其中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淮北市八年级英语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轮椅训练方法
- 2025版视网膜脱落常见症状及护理注意事项
- 2025版冠心病症状分析及护理措施
- 幼儿看图说话训练
- 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 眼睛科眼疾病的日常预防指南
- 安全员怎样给员工培训
- 设备异常处理方法及流程
- 《资治通鉴》核心解析
- 铁道概论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麻醉科工作制度汇编
- GB/T 10000-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 GA/T 452.1-2021居民身份证打印技术规范第1部分:打印质量要求
- 纪委书记政治画像
- 雅思词汇一本全(打印珍藏版)
- 202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高速磁浮大跨度桥梁设计关键技术介绍
- 子宫颈癌课件最新版
- 【教学课件】沪科版数学9上:22.1 第3课时比例的性质和黄金分割参考教学课件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保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