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_第1页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_第2页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_第3页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关键词】  老年痴呆; 病证; 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论述很早就有文字记载,产生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早在1805年北宋时期陈直就编写了现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1。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无法对那些古代医籍中描述的痴呆进行 现代 医学的分类,在中医学上也无老年痴呆的相应定义,但是痴呆在中医归属“呆症”和“健忘”。如左传2曰:“不慧,盖世人所谓白痴”,是中医学对本症的最早论述。黄帝内经3中也有关于本病的部分描述。内经最早提出“心主神明”。灵枢·海论所指:“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

2、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 ,精充髓 ,髓荣脑 ,“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李时珍亦说:“脑为元神之府。”灵枢·天年篇说:“八十岁肺气衰 ,魄离故言善误。”相当于“心神失常”“善忘”“呆病”“痴证”及“郁证”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探 ,精神将夺矣。”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汉代华佗神医秘传4最早正式称之为“痴呆”。唐代千金翼方5对痴呆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人五十以上阳气始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失前后,兴居怠

3、惰”。宋·洪迈夷坚志记载了老年期痴呆“暮年忽病忘,世间百物皆不能辨,与宾客故旧对面不相识阅三年乃卒。”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6中首次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之经气有不清而然,但查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然此症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卒恐,时偶伤心胆而

4、至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至此,中医对痴呆一证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清·辨证录7首立“呆病门”,写道:“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能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针对上述病机,提出了“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 治疗 大法,是对痴呆最早的专论。清人王清任在 总结 前人对脑的认识并吸收传入的西说,在医林改错8中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髓海渐空”,“脑气虚,脑缩小”首次将本病归于脑功能的障碍。清·程杏轩医述9亦云:“脑

5、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音钝,耳目皆由以并令,放聪明焉。”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10 亦有中风后善忘之论。痴呆最为显著也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迟,即健忘,它的病因病机与痴呆大同小异,中医对此也有较为详细论述。如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健忘11中说:“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诲,实记性所凭也。正希金先生尝曰: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1

6、2中指出“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则元神精湛而强记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元神渐昏,未老健忘,将成劳损也。”清·陈士铎辨证录7中载:“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人以为心血之涸,谁知肾水之竭乎。”又云:“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夫心肾交而智慧生,心肾离而智慧失。”故我们在治疗上注重 交通 心肾填精益髓之品,并运用大量的黄芪、天麻,二药具有改善及恢复语言能力和改善呆滞面容表情作用,并有较强的促进脑细胞代谢的功能。明·龚延贤在寿世保元·健忘13中曰:“夫健忘者,益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

7、,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木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晋·王叔和脉经14称“健忘”,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5谓“多忘”,唐·孙思邈千金要方16曰“好忘”。有关痴呆的发病机制有:肾精亏少:肾精不能濡养大脑,脑髓空可致神机失用。这在清·王学权所著重庆堂随笔12中有论述;医学心悟17还明确指出:“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医方集解·补养之剂18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也。”心脾两虚:气血亏损,血不养气,气不行血,血脉不畅,气滞血瘀,精气不能上荣于脑,这些在寿世保元13类症治裁11中备较详细描

8、述。济生方·健忘论治云:“夫健忘者,常常善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识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痰浊气滞血淤:或因七情内伤、或因外伤、或久病气血亏损、或因脏腑虚损失调等。这在素问·八症神明篇灵枢·平人绝谷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8中均有阐述;张仲景在伤寒论19中已经认识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6中说:“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证治准绳20云:“有病癫人,专取四七汤而愈,善痰为癫,气结痰故也”。石室秘录21指出:“痰气最盛,呆气最深。”肝郁克脾或胃衰土亏致清阳不能荣于脑:这在

9、辨证录·呆病门7记载:“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均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肾气之衰。”景岳全书6中说:“血者 ,精之属也 盖其源源而来 ,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 ,藏受于肝 ,宣布于肺 ,施泄于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2:“脾主意一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神明被阻,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如李东垣曰:“凡有此脾胃病者 ,虽不易变生他疾 ,已损天年”,“阴精所奉 ,谓脾胃既和 ,谷气上升 ,故其人寿。”薛己也曾说:“胃为五脏之本源 ,人身之根蒂。”总之,中医理论对痴呆的发病机制的论述可归纳为“虚、瘀、痰”三方面,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综上所

10、述,对老年痴呆病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汉代起开始正式命名为痴呆,并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唐宋是缓慢的继承与 发展 阶段;明代及清朝对痴呆的研究飞速发展,并有质的飞跃;尤其是清朝的诸家争鸣,百花齐放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痴呆辨证论治的理论,痴呆辨治理论则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历代中医药的痴呆理论指导并影响后世对老年痴呆病的论治,为人类健康和疑难病的 治疗 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参考  文献 】 1 宋·陈 直. 养老奉亲书M. 上海:上海 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8:5.2 春秋·左丘明. 左传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3

11、程士德. 内经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4 汉·谯县华佗元化撰. 华佗神医秘传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2.5 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6 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7 清·陈士铎. 辨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8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9 清·程杏轩. 医述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10 清·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 中国 中医药出

12、版社,1994:10.11 清·林佩琴. 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12 楼羽刚,方春阳点校. 重庆堂随笔:王孟英医书全集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3.13 明·龚廷贤. 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14 晋·王叔和. 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15 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16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三十卷M.上海:上海中原书局,民国19年庚午(1930).17 清·程国彭. 医学心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18 清·汪 昂. 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