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话粉黛_第1页
异曲同工话粉黛_第2页
异曲同工话粉黛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异曲同工话粉黛诗歌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 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这种 主情的文学体裁运用精炼的、富有想象力、节奏感、韵律美的语 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 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抒发作者的思 想情感并引起读者同样限度的共鸣。中英两国皆是诗的国度, 拥有悠久的诗歌创作历史和璀璨的 诗歌杰作。正是由于“诗歌具有民族性,任何国家、民族的诗歌 都有其本土气质”(王佐良,1993: V),中英诗歌在内容、结 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才存在着大量的相异之处。 本文试以两 国诗歌中拟状美女的比较为主题, 感受英汉诗歌的魅力, 探寻中 英文化的差异。古今中外佳人无数,燕瘦环肥各有千秋。千百年来,中外文 人骚客泼

2、墨笔端, 爱人在他们眼中无疑是美丽的: 情人眼里出西 施( beauty is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六宫粉黛无颜色。在英汉诗歌中, 存在着大量的对女性恋人容貌的描写与刻画, 其美其形,其声其色,读来无不使人身临其境、拍手称妙,慨叹 诗人如椽之笔, 令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留下至 美享受。由于诗歌的民族性,由于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英 汉诗歌在形容、 描绘、 刻画女子时自然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切入 点。正如包惠南与包昂所言: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 这心理的差异,虽然无法观其形,正其实,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 人们的思维方

3、式、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等;语言是文 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性对语言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具体到本文所涉及的拟状美貌女子来说, 汉语诗歌往往曲径 通幽,通过侧面对比、烘托等手法言女子之美,以淡为美;而英 文诗歌倾向于通过正面描写,纵情讴歌、直抒胸臆,以感情激越 为胜;而这种用不同的方式,凭相异的视觉,将女子之美貌淋漓 尽致地传神勾画,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正所谓“异曲同 工话粉黛”,浓情淡意总相宜。西方语言具有实证性、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作为思维的 工具,认为要把概念及观念具体化。(连淑能,2002:274)因此,西方诗人往往倾向于纵情讴歌自己的心上人, 诗歌的表述也 更为直白,

4、其呈现给作者的更像是一幅浓笔生彩的油画, 让人直 抒胸臆、痛快淋漓。我们来看荣膺英国“诗歌之父”称号的乔叟 (Geoffrey Chaucer )的无情美人回旋曲:你的大眼睛简直要把我杀死它们的美丽撼动了我的宁静心里的伤口疼痛欲裂只有你的话能将伤口抚平 但要赶早,趁它还没有溃烂之时 你的大眼睛简直要把我杀死它们的美丽撼动了我的宁静相信我吧,我老老实实告诉你 你是我的女王,无论我生,还是死 我要是死了,你一定会明白真相 你的大眼睛简直要把我杀死 它们的美丽撼动了我的宁静 心里的伤口疼痛欲裂(段方译, 2002:3) 本诗用回旋曲的形式,三节两韵,部分诗行反复出现,形成 叠局,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5、。乔叟笔下的女子有如利器,美到 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那一双不可方物的明眸“简直要把我杀 死”,但诗人死而无憾,因为“你是我的女王”,而“我要是死 了,你一定会明白真相”。 美女之耀目, 深深撼动了诗人的灵魂, 使之甚至愿意慷慨赴死,如此夸张的形容,热烈的赞美、纵情的 讴歌也必将深深撼动读者的心弦。英语诗歌强调张扬个人情感, 善于比喻和对比, 对灿烂色调 极尽热情的笔触, 诗歌整体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热情奔放、 清晰 美丽的图卷。如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 )的她走在美的 光彩中: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至美精髓 完美的流溢在她的脸庞和秋波那柔和的光芒就

6、是上苍对绚丽的白昼也不肯施舍 多一分或少一分 都会损坏这难言的美 美在她乌黑的发际流淌 在她温柔的脸庞焕发 恬静的思绪 来自心灵的纯洁和高尚 在那脸颊之上、眉宇之间 那迷人的笑容,那流溢的光彩 折射着她善良的一生 一颗平和对待万物众生的头脑 和一颗充满纯洁爱情的心(刘守兰译, 2002: 66) 拜伦在本诗中巧妙运用绘画技巧, 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流 光溢彩的女性形象。他从人物身上的光线入手,由远及近、由暗 至明、由虚至实、由表及里,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幅光线柔和、 层次丰富的立体人物肖像画。 诗人将美女喻为夜空, 这一意象可 谓新颖别致, 通过这一比喻, 使人把明暗和动静和谐地结合在一 起,乌

7、发飘拂,脸庞秀美,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她”飘忽若神的 风姿和绰约动人的神态。 本诗中的一些描写, 如“多一分或少一 分,都会损坏这难言的美( One shade more,one ray less/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颇令人想起我国楚辞作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的那“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 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白”(刘守兰, 2002: 65)的东邻 女子。然而,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 象比类。 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 采用意象联 想想象来替代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 以形象的反映客 观事物。”(

8、连淑能, 2002:273)对比映衬,间接烘托,不着 一字于表面,通过“射象”,引起读者的无限联想与共鸣,把对 美的想象留给读者。汉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汉语诗歌多半是短小的 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宋代以降, 汉语诗歌着眼于言、 象、意的审美关系, 更是把含蓄、 朦胧、内敛作为诗歌创作的独特审美规律。 如宋代欧阳修在其 六 一诗话中引用梅尧臣的话说:“诗家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作者得于心,览者 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说的是含蓄之意,超越言、象之表 而自成就佳境,言

9、者无心,会者有意,很耐咀嚼而余味无穷。宋 代的姜夔在他的 白石道人诗说 中对“含蓄”作了较全面的理 论概括,他说:“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 下之至言也。 '”清代的梁延 (木丹) 在他的 曲话 卷二中说:“言情之作,贵在含蓄不露,意到即止。情在意中,意在言 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拟状美女的汉语诗歌更是如此,请 看乐府诗集中陌上桑对女子罗敷的描写:“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 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 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

10、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之美,令人叹矣。此诗并未像英文诗歌白描罗敷之美, 而是采用间接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耳上明月珠闪闪发光,贴身的紫绫 短袄,鲜黄色的裙角随微风飘扬一一已令读者觉得其曼妙身段如 仙女下人寰。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 作,侧面地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生动的烘托:过路人看到 罗敷,放下担子拈须赞叹;少年儿郎见到罗敷,整理头巾想吸引 她的目光;耕田的忘了犁耙,除草的丢了锄头,回到家里他们彼 此抱怨:只顾观看罗敷而荒废了田亩一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就更为敏感, 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 这些男

11、 性旁观者为罗敷所深深吸引, 而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 亲眼目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在这里,诗人运用间接描写、侧面 烘托,虽然没有正面刻画罗敷之美, 但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 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设象立意,不直言美女之美,而迂回婉转,勾起读者脑中已有的美女形象,引起读者的形象思维,唤起美的感 受。请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水天闲话旧事中的描写:“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已闻佩响知腰细,更 辨弦声觉指纤。暮雨自归山峭峭,秋河不动夜厌厌。王昌且在墙 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美女之美,好像月中仙女降临人间,美人却隔我几道垂帘。遥望美人而不能一睹芳容,可望而又不可及,平添遐思畅想。诗 人并未直接

12、描写美女之天颜, 反而独辟蹊径,以环佩之声拟美女 腰身,以弦声之韵状美女酥手,正所谓“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 忆纤腰”,故听到环佩之声,读者就可以想象她腰肢轻软;细辨 那琴瑟的变幻,就可想见她玉指纤纤。以点及面,由远及近,呈 现于读者眼前亭亭玉立的女子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诗歌意 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 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 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 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 的确有所反映,英汉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通

13、过上面的对比赏析,可以看 出英汉诗歌在对美貌女子的描写与刻画上,情皆由心而发,注于笔端,饱蘸浓墨,都充分表达了对世间美好事物、美貌女子的讴 歌、赞美与钦羡,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具有 强大的艺术魅力。从宏观上来说,英汉诗歌在审美情趣上,在对美好事物的赞 美与歌颂上是一致的。但两国相距万里,国情殊同:中国文化为 大陆农耕性,紧密与其耕地相连,胶着而不转动,安守田土,依 时而行,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愿时间之绵延,固守本土,安定收 成,沉着稳健, 质朴厚重, 崇尚和平; 英国文化则为滨海商业型, 内在不足,向外寻求,吸收外面营养自己,有战胜欲、克服欲, 流动进取,崇尚竞争。(连淑能, 2

14、002: 274)因此,两国诗人在微观上, 即所采用的描摹的角度与方法上, 大相径庭。 英文诗歌倾向于直接、 奔放、大胆、明确的正面刻画; 汉语诗歌则往往采取了简洁、含蓄、迂回、内敛、朦胧的侧面烘 托。如果说英国诗歌是夜光杯中浓香四溢的烈酒, 可以使饮者酣 畅淋漓; 那么中国诗歌就是紫砂壶里韵味隽永的清茶, 能够让品 者回味无穷!中英诗歌的拟状美女的差异, 实质上是中华文化和欧洲文化 差异的外在表现。 中华文化是一种“有无相生”的文化, 不仅强 调现实存在的作用,也看重“空”、“无”的作用,这种文化体 现在诗歌中,就是重视能够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的意象和意境; 而欧洲文化是一种“有”的文化, 特别强调“存在”的作用, 所 以会在诗歌中铺陈出所有的情感和情景。 理解了诗歌的差异, 就 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每个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