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2_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2_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2_第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2_第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综合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4·洛阳一模)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上、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1该河上、下游的主要补给水源分别是()A雨水、雨水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河流上游汛期出现在夏季,河流流量随着气温的回升而增大,主要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下游汛期出现在冬季,应该为雨水补给。答案:D2下列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夏汛冬汛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可能分布在南欧可能分布在东亚ABCD解析:结合河流汛期分布特点,可判断该河流分布在地中海

2、气候区,为冬汛,可能分布在南欧。答案:B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34题。3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解析:甲地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小。降水约400 mm,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 mm,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答案:D4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解析: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

3、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答案:B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5下列关于上图所示纬度带气流的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0°10°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气流湿润;10°30°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故判断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

4、带控制;30°40°受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流干燥。答案:D6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A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B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D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发解析:由图示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可判断,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季,四个选项中A为北半球春季、B为北半球夏季、C为北半球冬季、D为北半球夏季。答案:C7若M地位于大陆西岸,则下列选项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解析:M地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其气候类型应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A项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B项终年高温,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为北半球热

5、带草原气候;C项7月气温最高,且雨热不同期,判断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D项7月气温最低,雨热不同期,判断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答案:D(2015·安徽合肥3月)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均值时间变化与降雨量时间变化比较图”,完成810题。8麦地和塘坝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A6月上旬和7月上旬B6月上旬和7月下旬C6月中旬和7月上旬D6月中旬和7月下旬解析:关注麦地图例可知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旬。结合塘坝图例可知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答案:D9研究区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季节性积雪 B降雨C冰川融水D地下水解析:联系降雨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可知主要

6、的补给来源是降雨补给。答案:B10土壤含水量均值季节变化最大的是()A麦地B大豆地C林地D塘坝解析:结合图表,把握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知塘坝的土壤含水量均值在45%75%之间波动,季节变化最大。答案:D(2015·四川成都3月)下图为沿某天气系统中心、距中心正南200米和距中心正北200米分别作的三条东西向剖面图。读图回答1113题。11在天气系统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风力最大的是()A东面B西面C南面D北面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天气系统中心向南、向北200米气压分别下降30百帕和20百帕,向西、向东500米都下降了40百帕左右。答案:C12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锋面气

7、旋B高气压C低气压D台风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地中心气压比周围高,所以为高气压。答案:B13假设此时该天气系统控制亚欧大陆且势力最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华北平原收割小麦B开普敦炎热干燥C北太平洋高压势力最强,一分为二D北半球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解析:当亚欧大陆高压势力最强盛时,为1月份,此时南半球的开普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华北平原收割小麦是六月份 ;北太平洋高压强盛应该是夏季;北半球太阳高度在冬至日这一天达一年中最小值。答案:B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

8、月份分配。完成1415题。14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A4月 B6月 C7月 D8月解析:图中显示l4月辐射差额逐渐上升,但还小于0,说明气温还在下降,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4月中旬辐射差额为0以后,气温才逐渐升高;从4月中旬一直到8月中旬,辐射差额为正值,说明气温一直在升高,到8月中旬辐射差额为0时,气温达到最高。答案:D15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解析:受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影响,全球不同纬度间的热量进行着交换,从而使低纬度不会一

9、直升温,高纬度不会一直降温。答案:A(2013·上海)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据此回答1617题。16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B受沿岸暖流影响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D受沿岸寒流影响17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A纬度位置较低B受西风影响较弱C地势相对较高D距地中海较近解析:第16题,根据气温曲线图分析可知两地夏季气温有差异,里斯本的夏季气温低于雅典的夏季气温。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当,距离海洋都较近。里斯本附近受寒流影响,所以夏季凉爽气温

10、较低。第17题,根据降水柱状图可知里斯本的年降水量大于雅典的年降水量。两地降水量都集中在冬季,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的主要原因是受盛行西风控制,雅典距离大西洋较远,受西风的影响较弱,所以降水较少。答案:16.D17.B(2014·河北邯郸一模)山地迎风面的气压比背风面高很多,使等压线突然变形或突然密集,可将几根等压线用一条锯齿形线联结起来,称之为地形等压线,应画在山的迎风面或冷空气一侧,与山脉平行,不能横穿山脉。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某季节地形等压线。读图完成1819题。18山地迎风面气压比背风面气压高的原因是 ()A迎风面空气堆积 B迎风面气流下沉C迎风面降水多 D迎风面气温高

11、解析:山地迎风面空气受地形阻挡而聚集,从而使气压变大。答案:A19图示季节最有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图中显示北部气压高,且几条等压线呈锯齿状联结在一起,依题意可知,北面是山地迎风面或冷空气一侧。结合我国山地及季风风向,可判断最有可能是冬季。答案:D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读图回答2022题。20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解析: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由新到老,故为向斜。答案:C21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D图中岩层为岩

12、浆岩解析: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丁处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开凿隧道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答案:A22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影响因素是()A地壳运动B内力作用C岩浆活动D外力作用解析: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答案:D二、综合题(共56分)2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D、C两处相比_处气温较高,_处气压较高。A、D两处相比,气温日变化最大的是_处。(2)图中所示的是_天气系统,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_,_,_。(3)若该锋面形成了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这时,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心是

13、_,我国盛行_季风和西南季风。解析:图中冷气团表现为直线水平箭头,说明势力强盛,主动向前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受冷锋影响,该地区将经历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第(1)题,被暖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高,气压低,被冷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低,气压高。两地中,A处天气晴朗,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气温日变化最大。第(2)题,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云层反射。第(3)题,冷锋形成了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答案:(1)DCA(2)冷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云层反射(3)亚洲低压东南24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14分)(1)图示地质构造

14、类型有:甲_,乙_,a、b_。(2)该地地壳受到了_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运动和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运动。(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_,为什么?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地,原因是_。解析:第(1)(2)题,要求据图判断,经过读图可以知道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下凹,应为向斜。a、b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应为断层。且由图示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

15、知,该地地壳受到了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了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东西走向的弯曲变形。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类,其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又由图分析:甲构造属于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风化、侵蚀;褶皱构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发生了下降,形成了沉积环境,为外力沉积提供了基础,据此易得出第(3)题的正确答案。对于第(4)题,甲地属于背斜构造,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为隧道的选择地点。反之,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下凹缺少支撑功能,稳定性差,且地下水沿岩层向隧道内渗流,导致隧道潮湿

16、,不能修建隧道。甲地为背斜,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2)南北挤压水平升降水平(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外力沉积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4)甲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乙甲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25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中显示的是_半球,判读理由是_;_。(2)图中字母表示的洋

17、流中,属于寒流的是_,属于风海流的是_。(填字母)。(3)E洋流沿着_大陆_(东或西)岸流动。(4)洋流F名称是_,每年的6、7、8三个月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主要原因是_。解析:第(1)题,根据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流向可判断出图示为南半球,同时还可以看到中纬度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第(2)题,根据180°经线可以确定各大洋的位置,结合世界洋流分布、洋流成因去判定。第(3)题,E洋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第(4)题,在南半球冬季时,因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导致风力强劲,致使西风漂流强大。答案:(1)南南极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A

18、BCFDF(3)澳大利亚东(4)西风漂流6、7、8三个月正值南半球冬季,高低纬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特别强劲。在强大的盛行西风作用下,西风漂流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26下面甲图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a点和b点的纬度相同,乙图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此时该地区正处_季(填冬或夏),判断的理由是_。(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a点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是_,a、b两地空气的水平运动情况是_。(3)乙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分布在_半球(填南或北),在甲图的陆地和海洋这两个区域中,容易形成乙图所示天气系统的是_(填陆地或海洋),另外一个区域不易形成这种天气系统的原因是_。(4)乙图各点中,最有可能正在经历暴雨天气的是_,B点的天气是_。解析:第(1)(2)题,从甲图中近地面陆地的等压面向上凸,判断此时陆地上的气压较高,气压较高的地方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第(3)题,从乙图锋面的符号看出该锋面系统空气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