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_第1页
浅谈作文教学_第2页
浅谈作文教学_第3页
浅谈作文教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

2、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写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不知如何下笔。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主要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

3、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 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山石花卉的倒影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

4、的。 阅读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读书写心得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二、观察     要写出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受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经验。如果鲁迅没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哪里能写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百草园之景呢?

5、据说施耐庵为了写老虎,不怕危险,带着干粮,亲自到深山密林里去寻觅老虎的踪迹。他悄悄趴在一棵树上耐心等待老虎的出现,一连几天几夜也不见老虎的踪迹,但他毫不灰心,终于在一个冬夜,忽然他听到老虎的狂啸,借着月光,看见老虎飞奔而来,老虎蹿上跳下,捕食野兽,他看得非常真切。经过这样耐心细致的观察,施耐庵终于获得了关于老虎和打老虎的许多实际知识,掌握了生动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他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来。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可是,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东扯一句西凑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日常生

6、活中人、景、物都是千姿百态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首先,观察事物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可按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 当然,在观察变化着的事物时,也可注意观察时间的变化,弄清先怎么样,后怎么样,结果又怎么样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其次,要抓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要教会学生捕捉特点,发现异同。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观察事物时,要从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状态、结构等几方面入手;观察人物时,要留心人物的外观语言行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够举一反三。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  三、积累     “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写文章就好比盖房子,积累材料好比备料,先准备好砖石、木材、水泥、钢筋,这所房子才能动工兴建。以上的阅读也好,观察也好,其实都是在积累材料。积累材料很重要,平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用时就回准确,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相反,则会感觉头脑空空,即使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甚至咬破笔柑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文章才会有雄厚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