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知识要点说明_第1页
基因工程知识要点说明_第2页
基因工程知识要点说明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早1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者人工合成的基因, 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过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受体)的细胞,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2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为哪些?切一接一转一增一检 获得目的基因:从供体细胞分离出基因组DNA,用切酶将外源 DNA切开。一一切(同时选择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 目的基因与载体 DNA拼接:用DNA连接酶将含有外源基因的DNA片段接到载体分子上, 形成DNA重组分子。 一一接重组体分子导入受体细 胞:借助于细胞转化手段将 DNA重组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中。一

2、一转 短时间培养转化细胞,以扩增DNA重组分子或使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增筛选和鉴定转化细胞,获得使外源基因高效稳定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或细胞。检3哪些基因是真核生物特有的? 假基因: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 失活基因。 基因家族:由功能相关的基因成套组合形成重复序列哪些是原核生物特有的:插入序列。哪些是真核和原核共有的:移动基因、重叠基因第二章1. 寄主细胞控制的限制与修饰宿主控制限制一一核酸限制性切酶宿主控制修饰一一修饰的甲基转移酶大星的噬菌体D3呗限制少星的在被限制前发生甲基化以入(k)噬菌体侵染E.coli B菌株为例解释寄主控制与修饰的现

3、象。传代甲基化尊迅速睹茎限制被阻止治咼具有H菌株修饰的A (B)4TW(简述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大多数细菌的噬菌体侵染都存在着一些功能性障碍。所谓的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 现象简称(R/M体系)。R/M体系:寄主是由两种酶活性配合完成的 一种是修饰的甲基转移酶 一一修饰另一种是核酸内切限制酶 一一限制R/M体系的作用:? 保护自身的DNA不受限制;?破坏外源DNA使之迅速降解;2. 简述I型、H型和川型核酸切酶的基本特性。(1)1型酶基本特性 有切酶活性和甲基化酶活性 一一互斥 需要ATP、SAM (S腺苷甲硫氨酸)和 Mg 2+辅助因子; EcoB和EcoK是由三种不同亚基组成。丫多

4、肽链:特异性亚基,识别DNA序列的活性。B多肽链:修饰亚基,具有甲基化酶活性。a多肽链:限制亚基:具有核酸切 酶活性 有特定的识别位点 切割方式:结合在识别位点,以滚环形式沿着 DNA 分子转 位,从距识别位点 5 '一侧几千 bp 处随机切割分子,无特异性。(2)n型酶:有切酶活性和甲基化酶活性 一一分开反应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序列,并在固定位置上切割识别序列的核苷酸对顺序呈回文结构(那项具有回文结构: 识别位点的DNA序列呈双重旋转对称)切割可形成两种核苷酸切割末端 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粘性末端定义 :指 DNA 分子在限制酶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末端结 构,能通过互补碱

5、基间配对而重新环化起来 。(3)川型酶: 由两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即同时具有切酶活性和甲基化酶活性 需Mg 2+、ATP、SAM辅助因子可识别特定碱基顺序,并在这一顺序的3端2426bp处切开DNA,所以它的切割位点也是没有特异性的4. 同尾酶 : 指来源不同、识别靶序列不同但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的核酸切酶。利用同尾酶 可使切割位点的选择余地更大。同裂酶: 指来源不同但识别相同靶序列的核酸切酶。 同裂酶进行同样的切割, 产生同样的末 端。但有些同裂酶对甲基化位点的敏感性不同。星号活性: 同一限制酶当某些反应条件变化时酶的专一性发生改变,即酶切位点专一性改变的活性。包装上标 “”注明。5.

6、DNA 缺口平移、取代反应的概念DNA缺口平移:在DNA分子的单链缺口上, DNA聚合酶I的5'宀3'核酸外切酶活性和 聚合作用可以同时发生。(概念:当外切酶活性从缺口的 5'一侧移去一个 5'核苷酸之后, 聚合酶作用就会在缺口的 3' 一侧补上一个新的核苷酸,但Pol I不能在3'-0H和5'-P之间形成一个键,随着5'侧的核苷酸不断移去, 3'一侧的核苷酸又按序列增补,缺口便沿着 DNA 分子合成的方向移动。 ) 用途:通过 DNA 缺口转移,制备供核酸分子杂交用的带放射性标记的 DNA 探针。 取代反应:如果在反应混

7、合物中仅存在一种dNTP,则此酶的3 J 5'的外切酶活性将从 dsDNA 的 3'端降解,直到互补于该 dNTP 的碱基出现为止,然后在该位置发生合成和取代反 应。6. 各 DNA 聚合酶的基本特性及其区别;(1 )大肠杆菌 DNA聚合酶I( Pol I)的酶活性 5' t 3'的聚合酶活性:需 Mg2+ 5' t 3'的外切酶活性:可以从游离的5'-OH末端水解DNA分子(修复作用) 3't 5'的外切酶活性(较低) :从 DNA 链的 3'-0H 末端向 5'水解 DNA( 校对作用 ) 用途:主要功

8、能参与DNA的合成,起到修复作用;Pol I同DNA分子克隆的关系最为密切。(2)Pol I 的 Klenow 片断5't 3 '的聚合酶活性;3't 5'的外切酶活性 无5't 3'外切酶活性。Klenow 片断的主要用途: 修补经限制酶消化的 DNA 所形成的 3'隐蔽末端; 标记 DNA 片断的末端; cDNA 克隆中的第二条链 c DNA 的合成; DNA 序列的测定。(3)Pol H (参与 DNA修复过程)酶活性: 5't3'的聚合酶活性:要求模板是双链DNA,中间有空隙的单链 DNA部分,且空隙部分不长于 1

9、00 bp; 具有3't5'的外切酶活性,无 5't3'外切酶活性; 主要在 DNA 的损伤修复中有一定的作用(4)Pol 川 聚合作用:是细胞DNA复制所必需的;35'的外切酶活性,底物是单链DNA ; 5'宀3'外切酶活性,底物是单链DNA。(5)T4 DNA 聚合酶53 '的聚合酶活性;35'的外切酶活性; 无5't3'外切酶活性; 取代反应 :在只有一种 dNTP 时,外切至互补核苷酸暴露时停止;(6)T7 DNA 聚合酶5't3'的聚合酶活性;3't 5'的外切酶活

10、性(是 klenow片段的1000倍); 无5't 3'外切酶活性;(7)耐热 DNA 聚合酶( Taq DNA 聚合酶)(选择题)具耐高温的特性,最适活性温度为72C,连续保温30min仍有活性,一次加酶即可满足PCR反应全过程的需求;Mg 2+依赖酶;具有聚合酶活性;具有 5't3'外切酶活性,无3't5'外切酶活性 SDS完全抑制其酶活性。(8)反转录酶依赖 RNA 的 DNA 的聚合酶。a多肽链具有反转录酶活性和 RNase H活性;B多肽链一一具有以RNA-DNA杂交分子为底物的 5't3'脱氧核酸外切酶活性。以 mRN

11、A 为模板合成 cDNA ;在反转录酶作用下, 水解掉 RNA 链,再以 cDNA 为模板合成 第二条 cDNA 。7. 连接酶所需的条件供能分子、磷酸基团和羟基。概念:能够催化两条 DNA 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即能够将 DNA 链上彼此相邻的 3'- 羟基(OH )和5'-磷酸基团(-P),在供能分子的作用下,形成磷酸二酯键。需要三种成分参与:3'-OH , 5'-P,提供能量的分子供能分子: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酸) 在 E.coli 等细菌中选用ATP (腺苷三磷酸)一一动物细胞、噬菌体中选用注: 只能连接缺口( nick); 不能连接裂口(

12、 gap);而且被连接的 DNA 链必须是双螺旋 DNA 分子的一部分。8. 缺口:在双链 DNA 的某一条链上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失去磷酸二酯键所出现的单链断裂。 裂口:在双链 DNA 的某一条链上失去一个或数个核苷酸所形成的单链断裂。9、碱性磷酸酶:将 DNA 末端的 5'端磷酸基除去,使其 5'端变成 3羟基,能防止自身环 化。作用:(1)去除DNA和RNA的5”-磷酸基,然后在T4多聚核苷酸激酶催化下,用y2PATP 进行末端标记,继而进行序列分析。 (2)去除载体 DNA5” -磷酸基,防止自身环化,降低本 底,提高重组 DNA 检出率。发夹结构:10、末端转移酶特性:

13、 催花 dNTP 添加到 3'-OH 端,且不需模板; 需 Co 2+。用途:给载体或cDNA加上互补的同聚尾; 标记3'末端。第三章1、基因载体:离开染色体的外源 DNA 不能复制,而插入的外源 DNA 可作为复制子的一部 分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这种复制子就是外源基因的载体。2、报告基因:有特殊意义的基因,重组子转入宿主细胞中,可依据报告基因从其他细胞中 识别区分甚至挑选出来。2、载体应具备的特性:能在宿主细胞进行独立和稳定的 DNA 自我复制,插入外源基因后,仍保持稳定的复制状态; 易于从宿主细胞中分离,并行纯化; 载体DNA序列中有单一的酶切位点,并 位于DNA复制的非

14、必需区; 具有能够观察的表型特征,如报告基因(遗传标记),插入外源DNA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组 DNA选择标志。3、载体的致死效应:利用载体进行克隆时,有时可能对大量的克隆化基因和克隆化基因产物可能有害,宿主细胞呈现致死效应。如大量表达目的蛋白不利于宿主繁殖,使其致死。3、R1质粒和Col E1-K30质粒R1质粒Col E1-K30E.Coli 中严紧型松弛型奇异变形杆菌中松弛型严紧型4、质粒构型:常见的构型 :SC > L > OCA.共价闭合环形 DNA(cccDNA):呈现超螺旋的 SC构型B.开环DNA(ocDNA):即OC型。C.线性 DNA(lDNA):即 L 型。

15、根据寄主细胞所含的拷贝数多少质粒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5、质粒的种类F质粒:又叫F因子、性质粒或致育质粒。是最具代表性的单拷贝的接合型质粒,共编码着19个转移基因。R质粒:又称抗药性因子,它们编码有一种或数种抗菌素抗性基因。Col质粒:产生大肠杆菌素因子,编码有控制大肠杆菌素合成的基因。属非结合质粒。6、Col E1质粒的迁移作用:由共存的接合型质粒引发的非接合型质粒的转移的过程。 其中参与迁移的有两种基因:bom 基因:位于 Col E1DNA 上的特异位点mob基因:Col E1质粒特有的,其编码的核酸酶作用于bom位点7、细菌质粒的不相容性在同一个大肠杆菌细胞,一般不能同时含有两种不同的质

16、粒。也称为质粒的不亲和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亲源关系密切的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寄主细胞系中稳定地共存的现象。8、质粒的报告基因应用类型:插入失活效应;a 互补简述如何应用插入失活和a-互补(蓝白筛选)来筛选重组子pBR322质粒载体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ampr);抗四环素基因(tetr) a互补:LacZ (半乳糖苷酶基因) 有两个主要的亚基,a亚基 和3亚基,a与3 相结合就能表现出半乳糖苷酶活性,能将无色底物X-Gal变成蓝色。3片段基因coli基因组 a -肽基因质粒? 将含有a -肽的质粒转化到coli上(a -互补),形成蓝色菌落;? 插入外源基因,使a -肽编码

17、区被破坏,LacZ失活则形成白色菌落。 利用a -互补(蓝白斑筛选)进行重组子的筛选。9、如何对质粒进行人工改造,使其成为载体。(1) 减小分子量:可容纳外源DNA更长;(2) 改造切酶位点,具有若干限制酶切单一位点的多克隆位点(人工合成且密集排列);(3 )插入外源基因后,较易导入宿主菌复制和表达,且不会因接触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4) 具有一个或几个报告基因。克隆载体:复始起始点、遗传标记、多克隆位点10、pBR322和pUC质粒的各组成部分的来源分别是什么?(1) pBR322主要组成部分的来源 亲本:pMB1和pSF2124 ;ampr基因来源于 pSF2124 ; tetr基因来源于

18、 PsclOI; 复制起点(ori) Col E111、穿梭质粒:是指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存活和复制的质粒载体。专题一一核酸分子的提取及核酸凝胶电泳2、简述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及步骤。碱变性法原理: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步骤:材料的准备 破碎细胞或包膜,使容物释放核酸分离、纯化 沉淀或吸附核酸,去除杂质核酸溶解在适量缓冲液或水中3、如何防止RNase污染? 塑料器皿用0.1%DEPC水溶液浸泡12h以上,高温灭菌后,180C烘干6h以上。 在 超净工作台上操作。 操作时带一次性手套和口罩。 提取缓冲

19、液中加入 RNase抑制剂。1、温和噬菌体:既可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又可将其核算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细 菌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并被溶溶原化的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将噬菌体感染的记住细胞转变成为噬菌体的制造厂”,能产生出大量子代噬菌体。溶原化:用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物使之形成溶源性细菌的过程。噬箘粒:由质粒载体和单链噬菌体载体结合而成的新型的载体系列,称为噬菌粒载体。柯斯质粒: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入 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特殊类型的质粒载体。 载体,也称粘粒、柯斯载体。4、PAGE、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脉冲电泳的区别及其应用围。电泳技术用途区别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DNA或总RNA 的完

20、整性、对PCR产物 进行检测以及对核酸进 行回收和纯化分辨100bp50kb的核酸片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生物多样性检测以及亲 子鉴定等分辨1bp1000bp的核酸片段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离大分子量的DNA分子分辨>50kb的核酸片段2、入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溶菌性方式:入噬菌体利用宿主的酶类和原料,入DNA复制成子代入DNA,并装配呈子代入噬菌体,最后裂菌,释放出许多新的入噬菌体。 溶源性方式:感染过程中没有产生出子代噬菌体颗粒,噬菌体DNA是整合到寄主细胞染色体DNA上,成为细菌 DNA的一个组成部分。3、入噬菌体的类型及体外包装程序(二)体外包装程序 包装反应的底物,按照滚环复制机理合成

21、多连体形式的DNA ,在具备噬菌体头部前体的条件下,从cos位点处被切割成单体分子。 将线性单体分子装填到头部外壳里,由于具有粘性末端而发生环化。 把头部和分别组装的尾部结构连成一体,形成成熟的入噬菌体颗粒。4、M13载体的优点和用途;优点:只含单链DNA,因此可用作对 DNA测序的模板及其它基因克隆实验,如异源双链 DNA 分析,互补 RNA 的分离及 DNA 序列分析等; 可用来产生单链的 DNA探针以选择和分离互补的 RNA :RF型是双链DNA,便于 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 RF型DNA经包装后分泌到细胞外而不溶菌;不存在包装限制问题。用途: 制备测序用单链 DNA模板; 用于制备杂交探

22、针; 用于定点突变。6、质粒、入噬菌体和柯斯质粒的包装限制。(1)入噬菌体 的包装能力控制在为野生入噬菌体DNA长度(约48.5 kb)的75%-105%。蛋白质外壳容纳 DNA的能力 入噬菌体载体克隆外源 DNA的能力( 2)柯斯质粒: 可利用噬菌体体外包装的特性进行体外包装,利用噬菌体感染的方式将重 组 DNA 导入受体细胞。但它不会产生子代噬菌体,而是以质粒DNA 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克隆的外源基因可达45kb,比入噬菌体大许多。由于包装限制的缘故,存在最低限值( >30kb )。 :噬箘粒特点:? 噬菌粒载体的分子量较小,约 3000bp;? 既有质粒的复制起点又有噬菌体的复制起点

23、。 在寄主, 可以按正常的双链质粒 DNA 形式复制,形成的双链 DNA 既稳定又高产,具有常规的质粒特性(选择性标记、 多克隆位点等? 在辅助噬菌体的存在下, 可进行噬菌体的繁殖, 产生单链的子代噬菌体, 包装成噬 菌体颗粒后被挤出寄主细胞。? 用噬箘粒克隆 DNA 进行测序,免去从质粒到噬菌体这一亚克隆步骤。(分子量小、克隆能力大;能稳定遗传;可用来制备单、双链DNA。)(一)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1、原理 : 双链 DNA 分子在临近沸点的温度下加热时便会分离成两条单链的DNA 分子,然后 DNA 聚合酶以单链 DNA 为模板,引物与互补 DNA 结合后,经单链杂交复性,并 利用反

24、应混合物中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按5J3'方向将引物延伸,合成新生的 DNA 互补链。2、反应过程: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4 C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 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 DNA 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 反应作准备; 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 度降至55C左右,引物与模板 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引物的延伸:DNA模板 -引物结合物在 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以 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 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 DNA 链。 变性

25、:通过热处理将待扩增模板的双链 DNA 变性裂解成单链 DNA; 退火:降低温度,使单链靶序列与寡核苷酸引物杂交结合;延伸:在适当条件下,DNA聚合酶使引物延伸,产生新的双链。72 C3、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PCR反应体系:模板:DNA ;引物:P1 P2; DNA聚合酶:Taq;原料:dNTP ;反应缓冲 液;辅助因子: Mg2+Mg2+的作用:Mg2+是DNA聚合酶的激活剂。适宜浓度为反应体系。 Mg2+浓度过低会使Taq酶活性丧失、PCR产量下降; Mg2+过高影响反应特异性。 Mg2+ 可与负离子结合 ,所以反应体系中 dNTP、 EDTA 等的浓度影响反应中游离的 Mg2+ 浓度。4、

26、引物二聚体 :一条引物在另一条引物序列上进行延伸所形成的与二条引物长度相近的双 链 DNA 片段。(引物之间或引物自身存在互补序列)7、Southern 杂交的原理 毛细管作用:用限制性切酶将 DNA 消化成一定大小的片段,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消化片段, 再用毛细管转移等方法将变性的 DNA 片段转移到滤膜上, 然后用标记的 ssDNA (单链 DNA )或 RNA 探针对固定在滤膜上的 DNA 进行杂交。操作程序:用凝胶电泳分离 DNA片段用碱变性也预处理凝胶,并将其放在两端浸在 缓冲液中的滤纸上在凝胶上覆盖一滤膜滤膜上加一叠干滤纸,并放上重物稳定DNA 片段,并用 X 光胶片曝光后得放射

27、自显影照片,并与凝胶谱带比较 为何在转移之前需要进行碱变性处理凝胶?使 DNA 片段保持单链状态而易于同探针分子 发生杂交作用。8、Southern 用途:(1)掌握 DNA 分子中基因编码区的大小和位置; (2)构建 DNA 分子的遗传图( 3)分析 基因组 DNA 消化片段、相互关系及长度的多样性(4)转基因生物基因组中外源基因整合及整合位点的鉴定( 5)基因操作过程中复杂基因构件的分析鉴定Nornthern blotting ( RNA 印迹杂交)用途 ;? 检测真核基因的转录水平、转录子的分子大小及相对丰度;是研究真核细胞基因表 达的强有力手段。注意:防止 RNA 的降解 8、原位杂交

28、(菌落或噬菌斑杂交)的概念及原理: 生长在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或噬菌斑, 按照其原来的位置不变地转移到滤膜上, 并在原位发 生溶菌、 DNA 变性和杂交作用。第六章 基因文库的构建一、 基因文库的概念基因文库 :将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组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可以长期保存的稳定的重组体中,以备需要时能够随时应用它分离所需要的目的基因, 这种保存基因组遗传信息的材料称为基因 文库。注:基因文库与基因库的区别2. cDNA 文库 :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mRNA 全部经反转录形成的 cDNA 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形成的克隆集合。 与基因组文库的区别: cDNA 文库不含非转录的基因组序列 一、 cDNA

29、 文库的特征 不含真核基因的间隔序列及调控区,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因; 仅包含某种组织或细胞 正在表达的基因; 基因总量比基因组文库小得多,易于筛选克隆;具有时效性,在转录水平上反映该生物在某一特定发育时期,某一特定组织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情 况,不能包括该生物体的全部基因。二三种分离 mRNA 的方法(1)传统的分离方法是用 oligo (dT)-纤维素柱分离总 RNA ; (2)把oligo(dT)-磁珠同总RNA 混合,在强磁场下分离 mRNA (3)用蔗糖梯度离心 mRNA 核糖体复合体(溶解细胞)来分 离 mRNA2、cDNA 的合成 :第一链的合成 : mRNA, 反转录酶

30、oligo(dT) 核酸末端转移酶, dNTPs: 1. oligo(dT) 引导的 cDNA 合成法 2. 随机引物引导的 cDNA 合成法第二链的合成:用RNaseH酶降解mRNA-DNA 杂交分子中的 mRNA,加入聚合酶I,以第 一条 cDNA 链为模板,降解的 mRNA 的段片段为引物合成第二链。三 cDNA 文库构建的程序 :(1)分离细胞总 RNA,从中纯化出主要含 mRNA的分部;(2)合成第一链cDNA ;(3)将 mRNA-DNA 杂交分子转变成双链 cDNA 分子;(4)将合成的双链 cDNA 重组到 质粒载体或噬菌体载体上,导入大肠杆菌寄主细胞增殖。(三)cDNA 克隆

31、的优越性 以mRNA为材料;(一些RNA病毒,不经过DNA中间体,对其研究,cDNA是唯一可 行的方法) cDNA文库的筛选比较简单易行; 由于每一个cDNA克隆都含有一种mRNA序列,在选择中出现假阳性的几率比较低;克隆在细菌中表达的基因,用作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发育过程中或组织中基因特异表达一、应用 mRNA差别显示技术(DDRT-PCR )原理:用3 '-端锚定引物和反转录酶合 成cDNA的第一链;用3 '-端锚定引物和5'-端10-mer随机引物组成引物对,以反转录 第一链为模板进行 PCR扩增(DDRT-PCR),在标准的序列胶中电泳 23小时,可显示出 5010

32、0条长度在1005000bp之间的DNA 条带。2.建立文库的目的,应用围目的: 便于目的基因的保存、扩增和纯化; 分离克隆目的基因的主要途径; 是复杂基因组作图的重要依据。应用围: 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筛选基因工程目的基因; 基因定位、基因调控等方面研究。第七章目的基因的制取2保护基团的作用保证合成反应能够定向地进行,将不需要参加反应的基团,用保护基选择性地保护起来,以获得特定序列。(二)磷酸三酯法原理对于参加缩合反应的带 5'端保护基团的单核苷酸,其磷酸分子中的一个-0H基团已带上适当的保护基团。余下的另一个具有活性的-OH与另一个带有3'端保护基团的单核苷酸的5'

33、; -OH缩合形成具磷酸三酯键的二核苷酸分子。(四)用寡核苷酸片段组装基因的方式1小片段粘接法:将待合成的目的基因分成若干小片段,每段长1215bp,两条互补链分别设计成交错覆盖的两套小片段,然后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并退火形成双链DNA大片段。小片段粘接法:根据目的基因全序列,分别合成12-15碱基长的单链 DNA小片段混合退火T4DNA连接酶 克隆到合鑽的载体优点:化学合成的DNA片段小,收率高;缺点: 各段的互补序列较短,易在退火时发生错配。2.补丁延长法将目的基因的一条链分成若干4050bp大小的片段,另一条链设计成与上述大片段交错互补的小片段(约 20bp的补丁)。两组不同大小的 DNA

34、单链片段退火后,用 klenow酶 将空缺部分补齐,最后用T4 DNA连接酶修复缺口补丁延长法:根据目的基因两条互补链全序列,分别合成20碱基长的单链 DNA小片段以及40-50碱基长的单链 DNA中片段减少寡聚核苷酸的合成工作量;能保证互补序列优点:化学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方法的足够长度。3. 大片段酶促法将目的基因两条链均分成40-50bp的单链DNA片段,分别进行化学合成,然后用klenow和T4 DNA连接酶补平。优点:减少拼接模块数,适用于较大的目的基因合成。大片段酶促法:根据目的基因的全序列,分别合成40-50碱基长的单链 DNA片段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化学合成DNA的单片段愈

35、短,收率就愈高,但由于化学合成的份 额较大,成本较高;在大片段酶促法合成目的基因时,虽然化学合成的份额相对较小,成本较低,但大片段化学合成的收率极低,例如,每聚合一个单体的产物收率为95%则合成50个碱基长的DNA单链大片段的总收率只有 7.7%。四.基因的组装:按设计要求用许多寡核苷酸片段装配成完整基因的过程。(三)固相亚磷酸三酯法操作步骤:Oa成烫it * 从凶柑戰体上降 孟寡亲核斎酸用乙醉沆淀并如化寡核甘逐醛第八章DNA体外重组与基因转移体外重组:靠DNA连接酶将适当切割的 DNA即目的基因与 其载体共价连接。.体外连接DNA片段的方法:用DNA连接酶连接具有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用

36、T4 DNA连接酶直接将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或是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给具有平末端的DNA加上poly (dA)-poly (dT)尾巴后,再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先在DNA片段末端加上化学合成的衔接物或接头,使之形成粘性末端之后,再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3. 亚克隆:把DNA片段从某一类型的载体无性繁殖到另一类型载体的过程称为亚克隆。用细菌碱性磷酸酶或小牛肠碱性磷酸酶酶切后的质粒,碱性磷酸酶能水解5'-磷酸基团产生 5' -OH。4.衔接物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一段由10 12 bp组成,具有一个或数个特定限制酶识别和切割序列的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

37、。2.衔接物进行平末端程序:用连接酶将衔接物连接到外源片段两端-用限制酶酶切成粘性末端-连接酶连接(2)DNA接头:它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一头具有某种限制酶粘性末端另一头为平末端的特 殊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断。1. 定向克隆:使外源DNA片段定向插入到载体分子的克隆方案。3定向克隆的连接方式:经酶切后得到黏端连接(粘-粘连接)外源DNA与载体DNA 的一侧为黏端,另一侧为平末端(粘-平连接)(三)平-粘端连接法 添补法:对5 '突出黏端的补齐: 用klenow酶补齐后,用碱性磷酸酶处理防止自身环 化。 消除法:对3'突出末端的削平:用T4 DNA聚合酶的3'宀5'外切

38、酶活性削平(四)平-平端连接法用核酸连接酶给平末端加入一小段DNA序列后,成为粘端 ,再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方法=r人工按方法:衔接物法DIVA接头法同聚物加腐(3)同聚物加尾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能催化5'脱氧核苷三磷酸进行 5' 3'方向的聚合作用,逐个 地将脱氧核苷酸分子加到线性DNA分子的3' -OH末端。它不需要模板,可以用含有的 3'-OH DNA片段为引物,在 3' -OH端加入核苷酸达几百个。它作用的底物可以是具有 3'-OH末端的单链DNA,也可以是具有 3' -OH突出末端的双链DNA四. 细胞转化:指一

39、种细菌菌株由于捕获了来自另一种细菌菌株的DNA,而导致性状特征发生遗传性改变的生命过程。五. 大肠杆菌是基因工程重要的实验菌株,用CaCI2溶液处理大肠杆菌,诱导其呈现感受态。六转化:感受态的E.coli细胞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 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转染:感受态的E.coli细胞捕获和表达噬菌体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1. 宿主菌的要求: 感受态细胞;需经一定方法处理后,具有接受外源DNA能力的E.coli。 限制性切酶缺陷型,外源DNA进入受体菌不至于被降解; DNA重组缺陷型,可以并保持外源DNA在受体的完整性;符合安全标准,不适于非培养条件下生存。七.体外包装转染法:使用体外包装体系

40、的特殊的转导技术将外源重组DNA分子导入寄主 细胞的方法。2. 受体细菌的感受态 感受态:是细菌吸收转化因子的生理状态。 方法: CaCl2 处理,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便于基因进入细胞。 二、外源目的基因向真核细胞转入(一)借助载体的基因转移 常用重组的动植物病毒或反转录病毒。 (二)脂质体导入法 主 要用于动物细胞或植物的原生质体。 (三) 血影细胞介导法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四) 电穿孔 转移法 主要用于叶绿体或线粒体的基因工程操作 (五)基因枪法 主要用于植物细胞的转 染(六)微注射法 主要用于动物细胞或植物的原生质体,第九章重组体的鉴定与文库筛选一插入失活效应 :将外源基因片段插入到载体

41、后,会使某些选择记号基因(报告基因)失 活的现象。1. 抗药性记号插入失活选择法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载体的 Tetr基因,使其失活; 将该重组子转化给大肠杆菌的 Amps Tets 菌株,并涂布在 Amp 琼脂平板上,可获得该质粒和重组子的寄主细胞均可长成 菌落;将Amp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原位影印在Tet琼脂上生长,对比这两个平板的菌落生长情况,凡在 Amp 平板上生长而在 Tet 平板上不能生长的菌落,即带有重组体质粒的阳性 克隆; 挑出阳性克隆,扩增分离带有外源DNA插入片段的重组体质粒。第十章 外源基因的表达一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正确表达的基本条件 外源基因不能带有间隔序列,因而必须用 cDNA 或全化学合成基因,而不能用基因组DNA :必须利用原核细胞的强启动子和SD序列等调控元件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外源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后, 必须形成正确的开放阅读框架; 通过表达载体将外源基 因导入宿主菌,并指导宿主菌的酶系统合成外源蛋白;利用宿主菌的调控系统,调节外源基因的表达,防止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宿主菌的毒害。(1)原核表达系统常用的强启动子:lac(乳糖启动子卜trp(色氨酸启动子)、入PR (入噬菌体 右向启动子)、入PL (入噬菌体左向启动子)、tac (乳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