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础知识部分_第1页
高血压基础知识部分_第2页
高血压基础知识部分_第3页
高血压基础知识部分_第4页
高血压基础知识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血压形成和生理调节机制血压形成和生理调节机制n血压监测和血压标准血压监测和血压标准n高血压高血压什么是血压(什么是血压(Blood Pressure, BP)Blood Pressure, BP)n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n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压力称为收缩压高,此时压力称为收缩压(SBP)n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产生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的压力称为舒张压(DBP)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计量单位计量单位mmHg(mmHg(毫米汞

2、柱毫米汞柱) )或或kPa(kPa(千帕千帕) ) 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 10kPa (千帕)=75mmHg(毫米汞柱) 血压产生的机制血压产生的机制 平均动脉血压平均动脉血压 心排血量心排血量 X X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心排血量心排血量 体液容量体液容量 心率心率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血管壁顺应性血管壁顺应性 血管的舒、缩状态血管的舒、缩状态n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渐趋完善。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渐趋完善。n 调节调节:神经、体液、自身调节。神经、体液、自身调节。 血压的生理调节血压的生理调

3、节n神经调节n体液调节n局部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作用:心交感神经作用:心交感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心交感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与心肌细胞膜上的的受体结合,膜对受体结合,膜对Ca2+通透性通透性,使心脏活动增强使心脏活动增强。表现为:。表现为:正性变时作用: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心率加快;正性变力作用: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传导作用:房室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2)心迷走神经作用:心迷走神经作用:节后纤维末梢释放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与心肌细胞膜上与心肌细胞膜上M型受体结合,型受体结合,

4、引起心脏活动抑制。表现为:引起心脏活动抑制。表现为:负性变时作用: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心率减慢;负性变力作用: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传导作用: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一、一、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2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 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称为血管运动。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称为血管运动。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包括: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包括:n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又称缩血管神经纤维又称交感缩血管纤维交感缩血

5、管纤维。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持续发放低频率。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持续发放低频率(低于(低于10次次s)的冲动,称为)的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活动交感缩血管紧张性活动。其节后纤维末梢释去甲。其节后纤维末梢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n (2)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性反应。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性反应。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参与调节局部血流,对外周阻力影响小。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参与调节局部血流,对外周阻力影响小。 3心血管反射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反射效

6、应反射效应:当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沿窦沿窦N、主动脉、主动脉N传入延髓中枢传入延髓中枢心迷走紧张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心交感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心率心率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故动脉血压故动脉血压。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突变情况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作用量等突变情况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作用,使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的稳定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的稳定3心血管反射心血管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

7、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性反射 当血液中缺当血液中缺O2、PCO2、H+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器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到中枢传入到中枢兴奋呼吸中枢兴奋呼吸中枢呼吸加呼吸加深加快,反射地引起心率加快;深加快,反射地引起心率加快; 当血液中儿茶酚胺当血液中儿茶酚胺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在整体中总的表现为在整体中总的表现为:心率:心率、心输出量、心输出量,血压,血压,皮肤和内脏的血,皮肤和内脏的血流量流量,以保证脑和心脏有足够的血供,以保证脑和心脏有足够的血供压力及化学感受器压力及化学感受器 二、体液调节二、体

8、液调节n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系统 n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n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n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n 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系统n 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 n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PG)n 阿片肽阿片肽n 组胺组胺 1.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系统n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主要作用主要作用: 全身微动脉强烈收缩全身微动脉强烈收缩R Bp(是是NE的的40倍倍)。 交感交感N末梢释放末梢释放NE。 交感缩血管交感缩血管N紧张性紧张性引起渴觉;引起渴觉;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

9、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 作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受体:受体 受体心脏:心率(整体) 心输出量血管: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肝脏血管收缩 总外周阻力血压:收缩压 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临床应用强心药生压药2.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机制机制: :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 (一一) )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 (二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血管的灌注压血管的灌注压 对血管平滑肌的牵拉对血管平滑肌的牵拉 血管平滑肌的肌源性活动血管平滑肌的肌源性活动血管收缩血管收缩氧分压降低氧分压降低代代 谢谢 产产 物物局部血局部血管舒张管舒张局部血局部血流量流量组织组织代谢代谢三、局部

10、血流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n 主要通过肾主要通过肾-体液控制系统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来实现。体液控制系统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来实现。n 神经调节一般是快速的、短期内的调节。神经调节一般是快速的、短期内的调节。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 血压形成和生理调节机制血压形成和生理调节机制n 血压监测和血压标准血压监测和血压标准n 高血压高血压血压监测血压监测n诊室血压n动态血压n家测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ABPM)(ABPM)n 正常人血压动态血压曲线呈双峰一谷正常人血压动态血压曲线呈双峰一谷夜间最低夜间最低6 610am10am及及4 48pm8pm各

11、有一峰各有一峰- 6AM6AM10PM10PM;每;每151520min20min一次一次(135/85mmHg)(135/85mmHg)- 10PM10PM6AM6AM;每;每30min30min一次(一次(125/75mmHg)125/75mmHg)平均血压变化平均血压变化 -20-15-10-50时间时间(h)0700110015001900230003000700(mmHg)药物药物 A药物药物 B诊室血压诊室血压常规测量时间常规测量时间动态血压动态血压 给给药药Neutel JM,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001, 6: 9-16.血压的血压的“点点”与

12、与“全景全景”:诊室血: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压与动态血压中国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120-13980-89高血压140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血压节律的异常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血压节律的异常血压的波动类型血压的波动类型(1)杓型血压杓型血压(2)非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10%10%20%20%10%10%夜间夜间血压下降时间时间血压血压时间

13、时间血压血压夜间夜间血压下降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血压形成和生理调节机制血压形成和生理调节机制n血压监测和血压标准血压监测和血压标准n高血压高血压n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n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n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n收缩压收缩压140mmHg和和/或舒张压或舒张压90mmHg。n以非药物状态下以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次或2次以上多次重复血压测定的平均值为依次以上多次重复血压测定的平

14、均值为依据。据。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高血压26 | Lotensin Orientation Training | Qiu Xinhai | Aug, 2009| Internal Use Only如何诊断高血压?如何诊断高血压?n国际统一标准:收缩压国际统一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和/或舒张压或舒张压90mmHgn以非药物状态下,以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的平均值为依据压测定的平均值为依据n一旦诊断,必须进一步检查有无引起高血压的基础疾病一旦诊断,必须进一步检查有无引起高血压的基础疾病存在存在1. 50%无症状2. 一般症状: 头

15、晕, 头疼及颈部发硬。 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3. 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并发症)高血压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有高血压?为什么会有高血压?高血压的分类高血压的分类n 原发性高血压-占95% (原因不明)p 危险因素:遗传基因、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老年、饮酒过量、精神压力等n 继发性高血压-占5%p 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p 肾上腺疾病p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n 遗传和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遗传和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少少2040的血压变化事遗传决定的。的血压变化事遗传决定的。n

16、 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 缺少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缺少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n 饮酒:每日饮酒量与血压呈线型正相关。饮酒:每日饮酒量与血压呈线型正相关。n 膳食高钠盐:膳食中钠盐摄入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膳食高钠盐:膳食中钠盐摄入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密切相关。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则收缩压和舒张压

17、分别升高及。压分别升高及。高血压高血压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全球有全球有6 6亿人口受到高血压的侵害亿人口受到高血压的侵害(WHO)(WHO)校正年龄和性别后,35-64岁成人高血压定义为血压 140/90 mmHg 或正在接受治疗Wolf-Maier et al. JAMA 2003;289:2363-938%28%欧洲及美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 (%)42%38%47%49%55%意大利瑞典英国西班牙芬兰德国美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20-39岁岁40-59岁岁60岁岁%高血压患病率 (%)Brown. BMJ 2006;332:833-619992002评

18、估非养老院里的美国成年人, 数据来自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有中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n 中国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中国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亿亿)*西北17%(0.3)东北25%(0.4)西南12%(0.2)中南17%(0.2)东部19%(0.3)Circulation. 2008;118:2679-2686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年年*数据源自数据源自2002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北方27%(1.2)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2002 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 亿,患病率达中国高血压防

19、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我国历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20.00%16.00%12.00%8.00%4.00%0.00%7.73%195919801991200218.80%13.58%5.1%60%75%36%Dongfeng Gu et 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7(4):721-729, April 2009.我国高血压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病我国高血压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病/死死亡率相对风险随血压升高显著增加亡率相对风险随血压升高显著增加多因素调整后的相对风险多因素调整后的相对风险(RR)169,871名40岁以上中国人中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血压

20、来自于1991年测量的基线数据,随访10年调整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酗酒、体力活动、高血压治疗、BMI、心血管或糖尿病病史、地理区域(南方或北方)、城乡等多因素调整后的相对风险多因素调整后的相对风险(RR)2005年,我国年,我国233万人万人因高血压过因高血压过早死亡早死亡Jiang He, Dongfeng Gu, et al. The LANCET. 2009;21;374:1765-72.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冠心病784.2438.5658.74177143.6死亡病例绝对值死亡病例绝对值(103)169,871名40岁以上中国人中进行的前瞻

21、性队列研究,患者血压来自于1991年测量的基线数据,随访10年过早死亡定义为死亡年龄小于2005年我国人群平均寿命(男性72岁,女性75岁)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虽然与1991年相比,2002年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已提高了2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有90以上的患者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中国2002中国199126.312.12.830.224.76.1百分比 (%)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0102030405060百分比 (%)美国200404080206075.565.136.81992-199

22、419982002BP未达标未达标BP达标达标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0%20%40%60%80%100%87.3%80.1%75%12.7%19.9%25.0%87.3%80.1%75%12.7%19.9%25%45.1%?20092009年年我国血压控制情况我国血压控制情况2009年我国血压控制现状如何?年我国血压控制现状如何?Survey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in clinic Service联合发起并主办联合发起并主办China STATUS -2009年中国最新血压控制数据年中国最新血压控制数据C

23、hina STATUS患者分布患者分布覆盖全国覆盖全国22个城市,个城市,92家三甲医院,共入组家三甲医院,共入组患者患者城市佛山宁波苏州重庆温州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患者例数7050505053501356954430410150城市厦门南京武汉福州沈阳成都济南青岛乌鲁木齐西安天津患者例数1003592001501511059910099100100 性别性别人数人数均值均值 标准差标准差身高(厘米)身高(厘米)男男2603170.3 5.9女女2475158.5 5.3体重(公斤)体重(公斤)男男260372.9 11.0女女247562.4 11.1腰围(厘米)腰围(厘米)男男2587

24、90.4 11.0女女245884.8 11.2体重指数体重指数 BMI男男260225.1 3.5女女247524.8 4.1年龄(岁)年龄(岁)男男260360.6 13.0女女247261.4 12.0患者特征患者特征-BMI均值显示调查人群为超重人群均值显示调查人群为超重人群934例例1380例例1285例例434例例以以2级级高血压和高血压和3级级高血压患者为主高血压患者为主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布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布 不详不详11.4%5.8%2.3%2.7%9.4%3.9% 否否45.4%71.5%60.6%93.4%80.5%77.8% 是是 43.2%22.6%37.1%4.

25、0%10.2%18.3%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疾病依次为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疾病依次为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 糖尿病、冠心病及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冠心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常见伴发疾病患者常见伴发疾病百分比百分比血压达标率血压达标率*(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其他患者140/90mmHg)血压血压140/90mmHg患者血压达标率情况患者血压达标率情况*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1级高血压患者相比达标血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140/90mmHg*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

26、果,与1级高血压患者相比二级和三级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显二级和三级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显著降低著降低达标血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120/80mmHg时,卒中发生率呈直线上升时,卒中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血压每上升血压每上升 20/10 mmHg20/10 mmHg,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两倍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两倍* *115/75135/85155/95 对照:对照:1倍风险倍风险心、脑血管死亡风险02486175/1058倍风险倍风险收缩压/舒张压 (mmHg)Lewington et al. Lancet 2002;360:190313*入选患者年龄4069 岁2倍风险倍

27、风险4倍风险倍风险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与年龄及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与年龄及收缩压水平正相关收缩压水平正相关死亡率死亡率*收缩压收缩压 (mmHg)5059 y6069 y7079 y8089 y卒中卒中年龄年龄25612864321684210120140160180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收缩压收缩压 (mmHg)5059 y6069 y7079 y8089 y4049 y25612864321684210120140160180*Floating absolute risk and 95% CI年龄年龄Lewington et al. Lancet 2002;360:190313死亡率死亡率*

28、平均收缩压每降低平均收缩压每降低2mmHg,2mmHg,心血管风险降低心血管风险降低 710%710%61个前瞻性个前瞻性, 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100万患者,万患者,1270万人年万人年平均收缩压平均收缩压降低降低2 mmHg卒中风险降低卒中风险降低10%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降低7%Lewington et al. Lancet 2002;360:1903131 1、心脏损害、心脏损害 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2 2、脑损害、脑损害 脑出血、脑梗死、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脑卒中3 3、肾损害、肾损害4 4、视网膜

29、损害、视网膜损害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高血压高血压收缩收缩失调失调后负荷后负荷动脉损伤动脉损伤左室左室肥厚肥厚 心肌心肌氧需求氧需求舒张失调舒张失调心衰心衰加速动脉粥样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硬化血管壁弹性减弱血管壁弹性减弱冠脉冠脉脑动脉脑动脉/ /颈颈动脉动脉主动脉主动脉脑动脉出脑动脉出血血肾肾眼眼心肌心肌氧供氧供血栓和血栓和动脉栓塞动脉栓塞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瘤和夹层夹层心肌缺血和心肌缺血和梗塞梗塞卒中卒中肾动脉硬肾动脉硬化和肾衰化和肾衰视网膜病视网膜病变变高血压的靶器官损伤高血压的靶器官损伤n心脏损害:胸闷,气短及心前区疼,心肌肥厚、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力衰竭n脑血管损害:一侧

30、肢体运动及感觉的障碍,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n肾脏损害:夜尿增多,微蛋白尿及蛋白尿,血肌酐增高n血管损害:颈动脉血管狭窄-出现头晕;髂动脉斑块狭窄-下肢无力及疼痛占循环血占循环血量量14%14%占循环血占循环血量量25%25%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n血压水平n男性55岁,女性65岁 n吸烟 n脂质异常n糖尿病n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n腹部肥胖nC反应蛋白1mg/dl伴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伴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更高病死率更高无无12超过80%的高血压患者有额外的危险因素0102

31、040303危险因素的数量414%40%32%12%2%Mancia et al. J Hypertens 2004;22:51-7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 (%)(%)靶器官的损害(靶器官的损害(TOD)n左心室肥厚 n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 n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n微量白蛋白尿 尿蛋白尿蛋白30-300mg/24h 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男性肌酐比:男性22mg/g(2.5mg/mmol) 女性女性31mg/g(3.5mg/mmol)并存的临床情况并存的临床情况n 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n 心脏疾病 心急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

32、n 肾脏疾病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肾功能衰竭n 糖尿病n 外周血管疾病n 视网膜病变ESHESH- -ESCESC指南:血压和心血管危险指南: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平均危险低危中危高危平均危险血压血压(mmHg)正常正常SBP 120-129或DBP 80-84正常高值正常高值SBP 130-139或DBP 85-891级级SBP 140-159或DBP 90-992级级SBP160-179或DBP100-1093级级SBP 120-129或DBP 80-84其他RF、OD或疾病无其他RF1-2RF3RF、MS、OD或疾病确诊的心血管或肾脏疾病低危低危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高危高危高危极高危

33、极高危RF:危险因素;:危险因素;OD:亚临床器官损害;:亚临床器官损害;MS: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Task Force of ESHESC. J Hypertens 2007;25:110587中危中危中危高血压的治疗目的高血压的治疗目的n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Q:降低血压是唯一的吗?降低血压是唯一的吗?n 如果一个人血压为138/80mmHg,伴随有血管、心脏、肾脏等损害,这个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就大;n 相反,如果另外一个人的血压值和他的相同,但不伴随器官损害,那么,此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危险就小。 血压控制目标值血压控制目标值n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 140/90

34、mmHgn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 150/90 mmHgn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 130/80 mmHgn 肾功受损:肾功受损: 蛋白尿蛋白尿1g/24h 1g/24h 125/75 mmHgThank youbackup1992-199419982002BP未达标未达标BP达标达标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0%20%40%60%80%100%87.3%80.1%75%12.7%19.9%25.0%87.3%80.1%75%12.7%19.9%25%45.1%?20092009年年我国血压控制情况我国血压控制情况2009年我国血压控制现状如何?年我国血压控制现状如何?Survey of hyper

35、Tensiv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in clinic Service联合发起并主办联合发起并主办China STATUS -2009年中国最新血压控制数据年中国最新血压控制数据China STATUS患者分布患者分布覆盖全国覆盖全国22个城市,个城市,92家三甲医院,共入组家三甲医院,共入组患者患者城市佛山宁波苏州重庆温州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患者例数7050505053501356954430410150城市厦门南京武汉福州沈阳成都济南青岛乌鲁木齐西安天津患者例数1003592001501511059910099100100 性别性别

36、人数人数均值均值标准差标准差身高(厘米)男2603170.3 5.9女2475158.5 5.3体重(公斤)男260372.9 11.0女247562.4 11.1腰围(厘米)男258790.4 11.0女245884.8 11.2体重指数 BMI男260225.1 3.5女247524.8 4.1年龄(岁)男260360.6 13.0女247261.4 12.0患者特征患者特征-BMI均值显示调查人群为超重人群均值显示调查人群为超重人群934例例1380例例1285例例434例例以以2级级高血压和高血压和3级级高血压患者为主高血压患者为主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布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布 不详不详

37、11.4%5.8%2.3%2.7%9.4%3.9% 否否45.4%71.5%60.6%93.4%80.5%77.8% 是是 43.2%22.6%37.1%4.0%10.2%18.3%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疾病依次为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疾病依次为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 糖尿病、冠心病及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冠心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常见伴发疾病患者常见伴发疾病百分比血压达标率*(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140/90mmHg)血压140/90mmHg患者血压达标率情况患者血压达标率情况*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1级高血压患者相比达标血压:糖

38、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140/90mmHg*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1级高血压患者相比二级和三级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显二级和三级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显著降低著降低达标血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140/90mmHg伴发疾病导致患者血压达标率降低伴发疾病导致患者血压达标率降低* 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率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率肾病患者血压达标率肾病患者血压达标率糖尿病患者和肾病患者的降压目标更严格糖尿病患者和肾病患者的降压目标更严格需要需要降压疗效更强降压疗效更强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抗高

39、血压药物糖尿病和肾病患者需要更积极降压糖尿病和肾病患者需要更积极降压43.9%的患者仍然接受单药降压治疗的患者仍然接受单药降压治疗起始使用联合治疗和单片复方制剂(起始使用联合治疗和单片复方制剂(SPC)比例低比例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患者存在药物漏服经常漏服药物(一周漏服次数3次)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显著降低显著降低*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前三组患者相比达标血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其他患者140/90mmHg*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更高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更高China STATUS反映出的反映

40、出的我国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我国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n 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仅为31.1%n 1级高血压患者达标率37.3%,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显著降低,分别为32.6%和26.5%n 伴有糖尿病、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达标率低,分别为31.3%,14.9%和13.2%n 43.9%的患者仍在接受单药降压治疗n 起始使用联合降压治疗或单片复方制剂的患者比例低n 患者服药依从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靶器官损害状况靶器官损害状况脑卒中脑卒中 冠心病冠心病其它心血管病其它心血管病中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死亡中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死亡Adapted from Reddy KS Circulation 1998, 97:596 心血管事件链EF正常血管血管狭窄脑损害n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 是由于引起的急性局部、短暂或持久的脑损伤n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由于脑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类似脑出血或脑梗塞症状。 一般在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正常,可反复发作 TIA病人一般在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塞血脂紊乱血脂紊乱27%吸烟吸烟27%肥胖肥胖18%不活动不活动27%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4%35%相对风险相对风险 Relative risk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