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_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_第1页
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_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_第2页
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_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_第3页
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_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_第4页
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_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概况1.1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概况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于1978年成立,总面积223671hm 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在行政区划上,保护区分属文县和武都区的15个乡镇,区内共有459个自然村,13203户居民,56083人。1997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全区被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只有占总面积44.8%的试验区允许适量的居民居住及一定的经营开发活动(秦静、丁文广,2007。为避免大规模的生态移民,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林缘社区的地理分布划定三类保护地带的分界线,将所有社区划分在实验区内,由于林缘社区分布零散,因而区内三类

2、保护地带相互交错,部分社区甚至位于核心区和缓冲区边缘。在笔者所走访的三个林缘社区中,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就位于缓冲区与试验区的交界线边缘,社区距离核心区的直线距离不足3km 。保护区林缘社区经济发展落后,农业是当地支柱产业,90%以上的居民为农业人口,居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由于保护区70%耕地属于坡地,且气候寒冷阴湿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为增加收入居民不得不从事林间采集、采伐业,社区森林依赖度极高。1.2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现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中,笔者主要走访了区内的3个典型林缘社区,它们分别是李子坝村、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在此主要讨论这3个村收稿日期:2010-02-05作者简

3、介:韦惠兰,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通讯作者:谢文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模式研究以森林资源管理为例(08BJY062。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韦惠兰谢文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00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保护区社区“贫困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促使人们反思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协同发展问题。事实上保护区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合理利用区内资源发展社区经济是当地社区的基本权利。以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为案例,

4、结合经济学理论,剖析当地社区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社区产业;有效管理职能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38X (201006-0123-04The Study on The Community Industry 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ieson The Forest Edge in Nature ReserveTake Communities On the Forest Edge In Gansu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As Exa

5、mpleWei Huilan Xie Wenbi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Abstract:Now although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ed fast on the whole,the pauperization phenomenon in forest edge communities that in natural reserve i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at

6、re -sources in reserve also has vast economic value ,exploit them scientifically and sensibly to develop the communi -ty industry is the basic right of the communities in reserve .This test takes forest edge communities in gansu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as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rel

7、ative economic theories and materials in -vestigate from the communities,and finally offer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hat could help the comm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industries.Key Words:natural reserve;communities on forest edge;community industry;effective regulation function123No.62010林业经济FOR

8、ESTRY ECONOMICS ·研究报告·的社区产业发展状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初各地社区产业相似度极高,社区产业主要局限在林间采伐、采集业和猎捕业等森林依赖度极高的产业,其余产业发展极为缓慢。此类产业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恢复性破坏,而且产业收益也相对偏低。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茶产业后,李子坝村便走上了一条与其他林缘社区完全不同的社区产业发展道路。如今,历经40余年发展的李子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全村207户村民100%参与茶叶生产,全村茶叶种植达199.7hm2,占全村种植总面积96%以上;截止2007年底,茶叶种植收入已占村民总收入的9

9、3.30%(白建民,2008,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社区产业森林依赖度大幅降低。由于茶树种植属林木栽种,且茶叶又属高收益经济作物,因此茶产业在推动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社区生活森林依赖度的降低,随着李子坝村村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社区主要生活能源已由薪柴转为清洁环保的电能。总之,当前李子坝村社区产业结构已由传统的林间生物资源采伐、采集和捕猎转向新型茶产业,社区森林依赖度已逐步降低,初步实现了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有效管理目标的统一。在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与李子坝村相比本地社区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社区“贫困化”现象严重。保护区成立前,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一直以林间

10、采集、采伐业和捕猎业为社区支柱产业,社区产业森林依赖度极高;保护区成立后,为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保护区管理机构对区内资源采取了封闭化管理。目前这两个社区还未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并能为社区带来经济收益的替代产业,社区支柱产业仍以林间资源初级利用为主:为维持生计,虽然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这两个社区仍然分别有97.22%和82.63%的林间耕地用于种植小麦、土豆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了增加收入,仍有很多居民置保护区管理制度于不顾,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采集林间经济作物。(据调查,有80%和85%的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村民常去试验区和核心区采集药材和山野菜。在当地社区,虽然传

11、统的林间捕猎业已转为家庭养殖业,但为节省饲养成本,当地对牛、马、羊等大型牲畜仍采用散养方式,因此这些大型家畜经常闯入缓冲区和核心区觅食,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总而言之,在当地居民在未能找到新的社区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依然未得到彻底转变。2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社区产业发展不合理与李子坝村相比,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以林间采集和采伐为主的社区产业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更为严重:部分村民为采集具有经济价值的椴木花,直接将十几米高的椴木树砍断;为了获取珍贵香料,盗伐香樟树熬油提取香料;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村民采用散养方式,任由家畜在核心区和缓冲区

12、觅食。在李子坝村,个别茶农为了提高茶叶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对周围生境和下游地区居民的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本村生态茶发展目标的实现。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标的社区产业和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傅晓莉,2005,虽然通过社区产业的结构调整这一矛盾可以得到缓解,但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发展的社区产业,最终还是会导致这一矛盾的不断激化,阻碍保护区有效管理职能的正常履行。2.2保护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本区资源采取了封闭化管理,但是在限制当地居民利用区内资源的同时,管理机构并没有为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

13、的政策引导和经济补偿。为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区管理机构禁止当地社区发展林间采集、采伐业和金矿开采业;否决了地方政府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边缘修筑公路的提案。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补偿机制,在禁止当地社区发展某些资源开采型产业后,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有引导当地社区发展环境友好型替代产业,更没有为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经济支持;当保护区管理制度影响了外部资本流入时,管理机构也没有采取补偿措施,促进社区经济、教育的发展,提高社区内部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存量(林毅夫、孙希芳,2003。2.3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虽然目前李子坝村、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各村的社区产业发展状况不尽相124&

14、#183;研究报告·林业经济2010年第6期同,但它们都面临着社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在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由于社区产业结构单一,社区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传统林间采集、采伐和猎捕业,所以在保护区管理机构严格限制区内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后,社区支柱产业立即遭受到严重冲击,社区经济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状态。虽然李子坝村曾因较早发展茶产业,避免了保护区成立后社区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的后果,但目前该村也面临着社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社区经济市场风险过高的问题。目前李子坝村全村207户居民100%参与茶叶生产活动,而户均18433元的茶叶收入更是占到了社区居民种植业总收入的99%以上。就在茶产业为当地村民

15、带来了高额利润的同时,当地村民的茶叶收入增长速度却在逐年放缓。原来,周边地区都以李子坝村为榜样发展茶产业,而其中品质优良,成熟期更早,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川茶的大量上市则将李子坝村茶产业的市场风险推到了顶峰。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缺乏特色的李子坝村茶产业正面临着市场份额不断减少,茶产业收益下降等问题,过分单一的产业结构给社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3几点建议3.1有选择地发展林缘社区产业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李子坝村地处保护区中心位置,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并且是当地著名的茶叶种植专业村。据检测李子坝村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完全适合生态茶的种植

16、。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李子坝村应当依靠本地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茶,以其绿色无污染的优良品质迎接外部挑战。林缘社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有限,并且受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制约,社区产业难以大规模发展,要想大幅度的提高社区产业收益,只能通过产品的深加工、精包装、提高知名度,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在今后李子坝村茶产业的发展中,当地社区在推动生态茶种植的同时也应注重生茶的加工、包装和市场营销,使之成为一个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生态茶生产基地,从而提高李子坝村茶农的经济收益。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边缘,为避免社区周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良影响,当地不宜发展生态旅

17、游业。而当地长年寒冷阴湿的气候也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药材和山野菜等绿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就成为当地社区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的气候虽然不利于粮食增产,但当地寒冷阴湿的特殊气候却为当地社区种植药材和山野菜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物种优势。据调查,当地林区分布大量天然药材:天麻、黄芪、党参、人参等,保护区成立之前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靠采挖这些天然药材为生。当地还盛产石格菜、蕨菜、龙皮、蘑菇和木耳等优质山野菜,目前这些天然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极大,发展前景看好。因此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当地社区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种植加工药材和野菜等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社

18、区支柱产业由传统一次性林间采集业向现代可循环性绿色种植业的转变,在保护区现有制度框架内推动社区产业的合理发展。3.2不炒买炒卖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2008年为提高林缘保护的有效性,在取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许可后,国际环保组织山水国际在李子坝村开展了协议保护项目,即项目主办方与社区居民签订保护协议:如果社区居民完成了所承诺的保护目标,主办方就向社区居民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协议还规定,项目主办方山水国际要专门拿出一笔项目经费为李子坝村茶农提供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组织村民发展茶叶合作社,邀请技术人员指导当地发展生态茶;资助村民打节柴灶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降低社区森林依赖度、推动协议保护项目的实

19、施。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成效更显著。协议保护项目开展前,李子坝村村民普遍认为只要是在自家柴山砍伐薪柴是自己的事情,与管理部门无关;而且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管理部门的事,不愿主动参加。协议保护项目开展之后,通过与山水国际签订协议,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被极大提高:为了减少对社区周围柴山的砍伐,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将原来每户每年5000kg左右的薪柴用量减少到3500kg左右;同时,在协议保护项目的资助下,全村207户村民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修建了节柴灶,目前节柴灶改进活动还在进行中;为发展生态茶项目,当地村民主动承诺在今后茶叶种植中不再使用农药。总之,

20、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协议保护项目成功的将保护区林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益与他们的保125韦惠兰等: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护行为相挂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为今后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临近核心区和实验区,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能给保护区有效管理职能的实施带来更多帮助。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借鉴李子坝村的协议保护项目,在赋予当地居民更多的管理参与义务的同时,还应向他们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援助措施,激励社区居民履行其管理职责,如在要求社区减少薪柴使用量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考虑到当地缺少替代燃料,寒冷阴湿等实际情况,资助居民修建节柴灶,购买火炉和替代

21、能源(沈发云,2006;在鼓励村民发展绿色种植业的同时,应当给予当地社区一定的资金技术援助和政策支持,从而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保护区管理制度的有效性。3.3推动社区产业结构多元化李子坝村位于甘川两省交界处,是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专业村,经济发达、对外交通便利。附近地区的游客经常慕名来李子坝村游玩,社区具备开办生态游和家庭专业养殖的实力和市场条件。另外与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所不同的是,李子坝村的居民聚居区离核心区和缓冲区较远,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较高,他们采用的是现代化养殖方式,因此当地的生态游和家庭养殖不会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今由于茶叶市场竞争加剧,居民茶叶贸易收益已大不如前,所

22、以本村已有居民开始探寻新的致富渠道,如农家乐和大鲵养殖,以规避市场风险。总之,在现阶段李子坝村社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通过发展以农家乐为形式的生态游和家庭专业养殖等其他产业,来实现社区产业结构多元化,降低社区经济的市场风险。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的情况与李子坝村不同,在原有社区支柱产业因森林依赖度过高而受到制约后,社区经济已经陷入了长期停滞。目前当地社区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积极发展药材和山野菜的种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社区支柱产业,从而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当然,在发展社区支柱产业的同时,当地社区也应注重吸取李子坝村因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导致社区经济风险过高的教训,积极发展其他社区产业,实现社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因为距离核心区和缓冲区太近而不宜发展生态游,但本区却具备发展民族游的潜在优势。本区属于白马藏族聚居区,当地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为社区发展民族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当地发展可循环性林间种植业时,逐步开发本区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游,并由民族游带动当地绿色产品的销售,将是本区今后优化社区产业结构,分散社区经济市场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地社区还有经营家庭养殖业的传统,但在当地家庭养殖业今后的发展中,应当鼓励社区居民将饲养方式由散养改为圈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