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_第1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_第2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_第3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_第4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摇摆式输送机说明书 负 责 人:何竞飞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 级:机械1102班 学 号:0806110229 日 期:2013年7月1日 目录 1设计任务及原始参数? 2运动方案设计?主机构方案?电动机主机构(齿轮传动机构方案)? 2.3 总体方案图? 3. 电动机选择?. 3.1 电动机型号?电动机的功率? 4. 传动比分配? 5. 齿轮机构设计?齿轮参数选择?变位齿轮设计? 6. 主机构设计? 7.主机构运动分析? 8. 主机构受力分析? 9. 主机构速度波动调节?等效力矩确定?最大盈亏功计算?等效转动惯量计算? 9.4飞轮转动惯量计算

2、? 10. 设计总结? 1. 课程设计的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器的主体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求出所有的运动副反力及平衡力矩。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绘制必要的图纸(或编制计算程序),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要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必须配以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按照选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分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与组合;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组合机构等进行运动分析与参数设计;通过计算机编程,将机构运动循环图在计算机屏幕上动态地显示出来,并给出相应的运动参数值。 原始数据: 参数项目

3、物料重量G(Kg)曲柄转速n4 (r/min)行程速比系数K位置角 1 (°) 摇杆摆角角2(°)l (mm)h (mm)lCD(mm) 60220 360 270 2. 运动方案设计主机构方案 通过查询分析几种经典的运送机结构并分析其优缺点,结合自己的改动确定了 机构的基本结构位置和转动方式。 2.2 电动机主机构方案总体设计方案 3.电动机选择 3.1 电动机型号 结合功率及转速可以确定电动机型号为Y18L-4 选自 秦大同现代机械设计手册P25-24 “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数据” 3.2 电动机的功率 设经过皮带齿轮传动后加于主机构的功率为Pr,地面 与小车之间的摩擦

4、系数,一个周期滑杆行进的路程为H。 每次小车获得的动能为?车,一秒完成的周期数为n 根据公式: ?磨=2FrH,?(3Fr=fG,?(3?车=0.5m?(3W=n(?车+?磨 可以求得 选择V带传动和二级齿轮传动,传动装置 的总效率=123452=3 其中1为皮带传动效率,234为轴承传动数据取自毛炳秋机械设计 效率,5为齿轮传动效率。课程设计P20 2-13 得到 实际电动机功率P=Pr/ P=18.6Kw, 结合功率及转速可以确定电动机型号为Y18L-4 (选自 秦大同现代机械设计手册P25-24 “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数据”) 4.主机构设计 主机构的设计及各杆尺寸的确定通过CAD作图测

5、量得到。 主要过程:1.取一点D作为一个机架, 过D做两条与水平线分别成60°和120长为270mm的直线,直线端点为C,BD=0.6CD=162mm,即可确定B点。 行程速比系数,由公式= 180(K+1)/(K?1)可以求出角度为° 以B1,B2点为角的边做角度°, 角的顶点记为D点。以B1,B2,D三点画圆,以D点水平向左做一条长为220mm的线段,垂直向上与圆交与O点,连接OB1和OB2,可以测量的,根据主机构结构特点,B1,B2为两极限位置,则,。 根据此方程求解得,。由h=360mm可知,另一机架与D点竖直距离为360mm。测得最小传动角为43

6、6;,符合传动要求。 主机构构件长度及位置确定完毕。 参考 4.传动比的分配 计算总传动比: 公式:i= ?可以得到,本机构采用皮带轮加二级圆柱齿 轮减速器构成。皮带轮传动比为?皮=2,则齿轮机构传?为动比?齿,齿轮机构设计图如下:? 公式:?齿=?2?3 ?1?2设齿轮1和2间的传动比为?1,齿轮 2和3之间的传动比为?2. 公式:?1=1.4?2= 1.4?齿 (毛炳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P19 2-6 ?1=3,?2 5.齿轮系的设计 1.齿轮基本数据的确定 由第四步已经确定了齿轮间的传动比,根据公式可以确定各个齿的齿数。 根据公式?12=可以得到: ?1?2 ?1=20 ?2=60?2=2

7、0?3=40 取齿轮的模数m=5,可以得到齿轮的基本参数: 项目 代号 小齿轮 大齿轮 模数 m 5 5 压力角 20° 20° 分度圆直径 d100mm 300mm 齿顶高? ? 5mm 齿根高 齿全高 齿顶圆直径? ? 110mm 310mm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 94mm 282mm 齿距 基圆齿距 齿厚 齿槽宽 顶隙 标准中心距a 200mm 公式来源 孙恒机械原理P180 10-2 2.变位齿轮的选取 由于变速后使齿轮的的转速降低,加大了低速齿轮间的作用力,为了 避免因应力过大而导致齿轮的磨损和破坏,将低速齿轮设计为变位齿轮以 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 资料来源

8、 孙恒机械原理P191 根据上表公式 a=m(?3+?2)/2 a=150mm 可以求得标准中心距,可以取变位后的?2中心距?,公式:?,=arccos( 得到?,=21° 变位系数?1+?2=(inv?,?inv)(?3+?2)/(2tan) 得到?1+?2=0.2 查表可得, 参考公式孙恒机械原理P191 10-28 变位齿轮基本参数: 名称 符号 不等变位齿轮传动 acos?) ?3=20 变位系数 ,节圆直径 啮合角° 齿顶高? ? 3.75mm 3.25mm 齿根高?5.5mm 6mm 齿顶圆直径? ? 208.5mm 107.1mm 齿根圆直径?190mm 88

9、.6mm 中心距 中心距变动系数 齿顶高降低系数 参考公式孙恒机械原理P192 10-4 6.主机构运动分析 使用CATIA完成 1. 构件的建立: 使用CATIA将各个构件按照长度比例画出。 OA杆: AB杆: CD杆: 滑块: 滑杆: 机架: 整体效果图: 对主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采用CATIA进行DMU运动仿真,选取OA杆的转动角度为横坐标, 以滑杆的速度加速度为纵坐标画出图像并进行导出。 滑杆位移图像: 滑杆的速度图像: 滑杆的加速度图像: 摆杆位移图像: 摆杆角速度图像: 摆杆角加速度图像: 7,机构的受力分析 机构分析步骤: 1.进行速度分析,画出每个点的速度矢量图。 2.进行加速

10、度分析,画出加速度矢量图。 3.将角加速度及加速度化为等效惯性力。 4.取单个构件进行力矢量求解得到各个力并求出等效力矩(孙恒 机械原理P57) 对当=150°时的机构进行力分析:速度分析: 根据机构特点可以列出速度矢量方程: ?=2?1/60?(7-2) 画出速度矢量图: ? ? ?选定比例系数测量出三个速度大小加速度分析 ?根据公式求出 ? 根据加速度矢量方程式:?=0 ?+? =?+?+?+? CD CD OA OA AB AB 做出加速度矢量图: ? ?2?选取比例系数可以测量出?2?加惯性力 公式M=J?.(7-4)?=2 可以求出AB杆上的惯性力矩 F=M/L?(7-5)

11、?2=403.2N F=ma?(7-6)h=13mm 求出加在AB杆上的惯性力?2及偏移量h对机构进行力分析 取滑块进行分析: 将C的加速度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可以得到: ? 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 滑块受到的力:?34?34?54 ?4?4 列出方程: ?34?-?54 ?(7-7) ?34? ?34?-?4?(7-8)?34?=749N 对CD杆进行受力分析: CD杆受到的力有:?43?43?23? ?63? ?63?3?=100mm 对D点取矩得到公式:?=253mm ?=50mm ?43?+?43?+?3?=?23?+?/?(7-9)?=162mm 可以得到?23?23?=753N 对A

12、B杆进行分析 AB杆受到的力有?2?2?32? ?12?12?2=480N 可以画出力的矢量图: ?12? ?12?2 ?2?32? ?12?=300N 选取比例系数可以求出?12? ?12? ?12?=990N 对OA杆进行分析 将?12? ?12?反向并沿平行和垂直方向分解于OA杆上 ?21? ?21? ?1 对O点求矩可以得到方程: ?=?21?+?1? 21 用此方法分析其余两位置可得到其余参数。?1=150N 备注:若考虑小车及物料质量,在小车和物料存在时? 等效力矩将极大。 9主机构速度波动调节求解平衡力矩 取曲柄OA为等效构件,根据机构位置和切削阻力Fr确定一个运动循环中 的等效

13、阻力矩Mr()。 通过MATLAB建模可以得到整个机构的等效组力矩的图像,可以利用积分求 出平均阻力矩,函数源代码如下: clearall;clc; %初始条件 theta1=linspace(-25.72,334.28,100);%单位度 theta1=theta1*pi/180;%转换为弧度制 W1=52.2*pi/30;%角速度 单位rad/s H=0.4;%行程 单位m L1=0.074;%O2A的长度 单位m L3=0.24721;%O3B的长度 单位m8;%BF的长度 单位m L6=0.38833;%O2O3的长度 单位m L6u=0.62132;%O3D的长度 单位m Z=pi/

14、180;%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dT=(theta1(3)-theta1(2)/W1;%时间间隔 for j=1:100 t(j)=dT*(j-1);%时间因素 end %求解S3、Theta3、Theta4和SE四个变量 S3=(L6)2+(L1)2-2*L6*L1*cos(theta1+pi/2).0.5;%求出O3A的值 fori=1:100%求解角度theta3、Theta4和SE的长度 theta3(i)=acos(L1*cos(theta1(i)/S3(i); theta4(i)=asin(L6u-L3*sin(theta3(i)/L4); SE(i)=L3*cos(theta3(

15、i)+L4*cos(theta4(i); end%求解完成 %求解完成 %求解VS3、W3、W4和VE四个变量 fori=1:100 J= inv(cos(theta3(i),-S3(i)*sin(theta3(i),0,0; sin(theta3(i),S3(i)*cos(theta3(i),0,0; 0,-L3*sin(theta3(i),-L4*sin(theta4(i),-1; 0,L3*cos(theta3(i),L4*cos(theta4(i),0); K=J*W1*-L1*sin(theta1(i);L1*cos(theta1(i);0;0; VS3(i)=K(1); W3(i)

16、=K(2); W4(i)=K(3); VE(i)=K(4); end%求解完成 %求解aS3、a3、a4、aE四个变量 fori=1:100 J= inv(cos(theta3(i),-S3(i)*sin(theta3(i),0,0; sin(theta3(i),S3(i)*cos(theta3(i),0,0; 0,-L3*sin(theta3(i),-L4*sin(theta4(i),-1; 0,L3*cos(theta3(i),L4*cos(theta4(i),0); P=W1*W1*-L1*cos(theta1(i);-L1*sin(theta1(i);0;0; M=-W3(i)*sin

17、(theta3(i),-VS3(i)*sin(theta3(i)-S3(i)*W3(i)*cos(theta3(i),0,0; W3(i)*cos(theta3(i),VS3(i)*cos(theta3(i)-S3(i)*W3(i)*sin(theta3(i),0,0; 0,-L3*W3(i)*cos(theta3(i),-L4*W4(i)*cos(theta4(i),0; 0,-L3*W3(i)*sin(theta3(i),-L4*W4(i)*sin(theta4(i),0; N=VS3(i);W3(i);W4(i);VE(i); K=J*(-M*N+P); aS3(i)=K(1); a3(

18、i)=K(2); a4(i)=K(3); aE(i)=K(4); end%求解完成 %动态静力分析 %初始条件 M4=194.1; M5=48.54; M6=62; Js4=6.775; Js5=0.106; Fc=4000; Ls4=0.5*L3; Ls5=0.5*L4; %给摩擦力赋值 fori=1:100 if(abs(SE(1)-SE(i)>0.05*H&&abs(SE(1)-SE(i)<0.95*H)&&(theta1(i)<pi) Fc(i)=4000; else if(abs

19、(SE(1)-SE(i)>1.05*H&&abs(SE(1)-SE(i)<1.95*H)&&(theta1(i)<pi) Fc(i)=200; else Fc(i)=0; end end end%赋值完成 %求解平衡力矩*L3)*(0.5*L3);%导杆对点O3的转动惯量 fori=1:100 Ekk(i)=(M6*VE(i)*VE(i)+Js5*W4(i)*W4(i)+M5*VE(i)*VE(i)+J4*W3(i)*W3(i)/2;%计算总动能 end dEkk(1)=Ekk(1)-Ek

20、k(100);%动能的改变量 fori=2:100 dEkk(i)=Ekk(i)-Ekk(i-1);%动能的改变量 end fori=1:100 MM(i)=(dEkk(i)+Fc(i)*abs(VE(i)/W1;%求平衡力矩 end %画图 %画运动图 figure(1); plot(t,theta3,'r');hold on; plotyy(t,theta4,t,SE);grid on; xlabel('时间t/s'); ylabel('theta3、theta4(rad)'); title(&

21、amp;#39;角度Theta3、theta4和位移SE'); axis( 0 , 0.75,-0.2,2); figure(2); plot(t,W3,'r');hold on;gridon; plotyy(t,W4,t,VE); xlabel('时间t/s'); ylabel('W3、W4(rad/s)'); title('角度速度W3、W4和速度VE'); axis(0 , 0.75,-5,3); figure(3); plot(t,a3,&am

22、p;#39;r');hold on; plotyy(t,a4,t,aE);grid on; xlabel('时间t/s'); ylabel('a3、a4(rad/s/s)'); title('角度加速度a3、a4和加速度aE'); axis(0 , 0.75,-80,80); %运动图画完 %画反力图 figure(4); plotyy(theta1,Fc,theta1,SE); xlabel('Theta1(时间t)'); ylabel(&#

23、39;Fc'); axis(theta1(1) ,theta1(100),-50,1400); title('切削阻力Fc与位移SE');gridon; figure(5); plotyy(theta1,MM,theta1,Fc); xlabel('Theta1(时间t)'); ylabel('力矩'); axis(theta1(1) ,theta1(100),-50,700); title('平衡力矩');gridon; figure(6); plotyy(theta1,Ekk,theta1,SE); xlabel('Theta1(时间t)'); ylabel('Fc'); title('导杆、滑杆和滑块的总动能');gridon; theta1(1) theta1(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