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_第1页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_第2页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_第3页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_第4页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撰文/林家骊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

2、好的物质条件。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

3、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史籍记载,永明年间至少有四个比较大型的文学集团的存在,依据其成立时间的先

4、后顺序,依次是:卫军将军王俭集团、竟陵王萧子良集团、豫章王萧疑集团、随王萧子隆集团。其中萧子良集团存在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永明体”诗人绝大多数出自该集团。当然,文学集团之间的人员也是可以流动的,比如谢跳朓、萧衍在永明八年后先后转入随王萧子隆集团,随府到荆州去了。再次,佛教活动的大盛,导致了“四声”的确立和“声律论”的产生。南朝佛教盛为流行的情况,典籍常见,此处不赘。唯因佛经之转读而导致四声的确立事须加以说明。在四声论创立之前,李登撰声类、吕静著韵集均用五声命字,唐封演闻见记说:“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

5、式传论到吕静韵集,指出这五声是“富商角徴羽各为一篇”的,看来是由音乐的五声转化过来的。到了宋末,始有四声之名。文镜秘府论天卷引隋人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南史·阂颙传说:“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封演闻见记说:“周颙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王融、刘绘、范云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陈寅倍先生四声三问论述了四声产生之因,认为这是从转读佛经之三声转化而来的:“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

6、四声也。但其所以列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这确是不易之卓见。赋和小说在佛教的影响下开拓了内容和题材,而洛神赋则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表现赋的内容的杰出代表。二、竟陵王西邸学士与永明声律论的产生“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因此,说到“永明体”诗,不能不谈及永明声律论3说起永明声律论,又不能不谈及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萧子良,字云英,齐武帝萧赜的次子,太子萧长娥同母弟,南齐书。卷四十和南史卷四十四有传,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侧)。武帝即位,封为竟陵郡王,都督南竟、竞、徐、青、冀五州,任征北将军、南竞州刺史。永

7、明二年起,先后担任护军将军、司徒、尚书令、都督扬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中书监、太傅等职。隆昌元年(494)夏四月卒,年35。萧子良门下文士甚众,永明五年开鸡笼山西邸,游者更多,其中著名者为“竟陵八友”:沈约、谢朓、王融、萧衍、任随、范云、萧琛、陆倕。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说:“竟陵王萧子良,开私仓赈贫民,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抄录。居鸡笼山西郧,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段话。

8、陈寅格先生四声三问说:“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求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发表耳。此四声说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世,而周颐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学说代表人之故也。”他认为永明声律论是竟陵王门下文士们的集体创造,周颙、沈约是这一新学说的代表人物。永明声律论的基础是辨析四声,以上周、沈之书即是辨声的著作。然而周颐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今已不传,即令有人认为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天卷中的调四声谱是沈约原书中的一部分,亦只有吉光片羽了。今天我们要了解永明声律

9、论,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有一段话倒很值得研究:“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是沈约自己说的有关声律的一段很重要的文字。“由乎玄黄律吕”二句,是说颜色声音各随物所适宜;“欲使宫羽相变”四句,是说应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语音具有错综变化、和谐悦耳之美。所谓“浮声”、“切响”,指字音的声调不同。大约浮声是指平声,切响是指上、去、入三声,即后人所谓的厌声。浮声切响,大概同于文心雕龙·声律篇的“声有飞沈”的说法。声律篇说:“凡声有飞沈,响有

10、双叠。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解释为:“飞为平清,沈谓仄浊。一句纯用仄浊或一句纯用平清,则读诗亦不便,所谓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肠不还也。”这个说明是比较可信的。沈约要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就是规定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必须间隔运用,取得声调的变化流美,和谐动听,避免刘韶所说的“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陋不还”的毛病。“一简之内”四句,和南史,陆厥传的“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意思相同,都是强调五言的一句和一联中的字音必须有变化。沈约所说的“八病”,就是这四句的具体注脚。所谓“八病”,是指在创作中区别四声、具体运用时应当避免的八种弊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11、、大韵、小韵、旁纽(大纽)、正纽(小纽)。按照八病的严格规定,就能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了。关于沈约的“八病”说是有争议的,因南史·陆厥传只提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种名称,钟嵘诗品序只提到蜂腰、鹤膝两种,全部八种名称到了宋代李淑诗苑类格才见,因此招致后人的怀疑。但考沈约定八病之说,唐人颇多称述。如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说:“八病爱起,沈隐侯永作拘囚。”皎然诗式说:“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唐代距齐梁近,这种说法应当是可信的。又文镜秘府论天卷引沈约答甄公论说:“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其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而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西卷述及病犯时,有

12、“八体、十病、六犯、三疾”诸名,知八体即八病,可知沈约自己也提到八病。八病中i前四病是声调方面的忌病,后四病则是声母和韵母方面的忌病。“四声八病”,是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永明声律论形成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钟嵘诗品序言及此事时说:“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咸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梁书·庾肩吾传也说:“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足见当时文坛上讲求声律的风气之盛。三、永明诗人的创作及“永明体”诗的特征永明诗人,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南齐书·

13、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水明体。”沈约著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约。“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

14、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如其离夜诗: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这首诗的四联,其中除了“高”、“知”二字应仄而平外,就每一联看来,声律都几乎合格了,只是各联之间尚未能粘着。宋严羽沧浪诗话对谢朓评价很高,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谢朓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沈约也作过不少好诗,如赐范安成诗: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诗写得浅显易懂,明

15、白如画,最后一联化用了韩非子中所载战国时人张敏与高惠友善,张想念高,梦中往寻,中途迷路而返的典故,巧妙贴切而不露斧凿痕迹,体现了沈约提出的作诗要“三易”即“易见事”(事即典故)、“易识字”、“易读诵”的主张。读谢朓、沈约、王融等人的新变体诗,以律诗形式的标准来衡量,其中许多都已步到接近成熟的边缘,即可作为律诗形式完成过程中的雏型看待。没有这些雏型,是无由获得最后的定型的。再看绝句,那些从东晋到南朝的民歌,都已是风格清新的五绝,只是在声律上纯任自然,不合标准罢了。文人也写过一些,但艺术境界不高。到了永明诗人手里,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首先在五绝上表现出卓越成就的还是谢朓和沈约。谢朓有同

16、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沈约的五绝如和刘中书仙诗二首之二:“殊庭不可及,风熛多异色。霞衣不待缝,云锦不须织。”二诗都以极精约的语言,构造出一片隽永的意象,在艺术风格上已达到唐人这一诗体的高境,只是上下两联都未粘着,故仍应看作古体诗。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综上所述,“永明体”诗的特征如下: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四、“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