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大气、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整体。3.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生物循环和等过程。相互制约相互制约岩石圈岩石圈水循环水循环水水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水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环节蒸发蒸发
2、( (蒸腾蒸腾) )、水汽输送、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降水、下渗、径流( (地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合作用、分解作用用冷却凝固、风化、侵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物质循环循环简图简图能量能量变换变换太阳能太阳能( (蒸发、蒸发、水汽输送水汽输送) )、重力能重力能( (降水、径流降水、径流) )太阳能太阳能 化学能化学能 热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能、太阳能、 重力能重力能 ; ; ;通过光合作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由无机环境迁移到植物体通过光合
3、作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由无机环境迁移到植物体通过食物链通过食物链 ,有机物由植物迁移到动物,有机物由植物迁移到动物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生物循环过程生物循环过程通过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放出氧气通过降水,土壤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和水圈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得水分补给通过植物蒸腾和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获得了水汽植物残体进入土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了有机质。岩石通过风化向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
4、供成土物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形成沉积岩。土壤土壤植物植物大气大气地表径流、土壤、植物地表径流、土壤、植物太阳能太阳能环境环境热能热能化学能化学能土壤、水、空气土壤、水、空气的营养物质的营养物质生产者生产者肉食动物肉食动物植食动物植食动物分解者分解者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你能画出简单示意图吗?你能画出简单示意图吗?-7-命题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命题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
5、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说明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说明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
6、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引起降水异常。-9-(2014全国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地形复杂B-10-(2014全国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科隆
7、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主要因为该群岛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气候垂直差异显著C-11- 命题点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命题点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CO2 2浓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生物泵”作用。据此回答作用。据此回答(1)(1)(2)(2)题。题。(1)(
8、1)海洋海洋“生物泵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 ) A A加快洋流流速加快洋流流速B B缩小臭氧层空洞缩小臭氧层空洞 C C减轻酸雨污染减轻酸雨污染D D缓解全球变暖缓解全球变暖(2)(2)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 ) 循环功能转化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循环功能转化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A AB BC C D D DD-13-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2.意义: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3.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
9、的表现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意义意义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过程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素之间的协调调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整体性的表现表现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意义意义地理要地理要素的变化素的变化会会“牵一牵一发而动全发而动全身
10、身”遵循自遵循自然地理环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境的整体性规律,性规律,并以此指并以此指导人们的导人们的生产、生生产、生活实践活实践整体性的整体性的表现表现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意义意义一个区一个区域的变化域的变化不可避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全球共全球共同努力保同努力保护人类共护人类共同的家同的家园园地地球球4.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 (1)警示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 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
11、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盲目开垦草原,垦草原,破坏破坏了了植被植被,加上地表,加上地表土层疏松土层疏松和强劲的和强劲的冬季风冬季风影响,导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人类应采取的
12、措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水水 库库 修修 建建影响影响 岩石圈及地形、地貌岩石圈及地形、地貌水域增大水域增大对库区影响对库区影响库区降水增多库区降水增多库区温差降低库区温差降低调节库区调节库
13、区小小 气候气候抬高抬高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土壤土壤 盐渍化盐渍化影响流域地貌影响流域地貌存在隐患存在隐患(诱发地震(诱发地震)陆生生物分布陆生生物分布.种类受干扰种类受干扰对下游影响对下游影响调节下游调节下游 河流流量河流流量泥沙沉积减少泥沙沉积减少减少下游水旱灾害减少下游水旱灾害 命题点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命题点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42014江苏卷)江苏卷)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示为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示为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
14、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 ) A A温暖湿润温暖湿润 B B温和干燥温和干燥 C C高温多雨高温多雨 D D高温干燥高温干燥 D(2011福建卷)福建卷)图示图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 米。米。R河中上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毫米,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毫米,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甲国在毫米。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
15、型引水工程,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径流量减少,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质变差;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蒸发旺盛,气候气候更加更加干
16、旱干旱,大陆性增强;,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海岸线侵蚀加剧;加剧;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图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图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1)(2)(2)题。题。 甲甲 大漠胡杨大漠胡杨 乙乙 兴安林海兴安林海 丙丙 海南椰树海南椰树 丁丁 黄山迎客松黄山迎客松(1)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丙土
17、壤肥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风力侵蚀,千沟万壑图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图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1)(2)(2)题。题。 甲甲 大漠胡杨大漠胡杨 乙乙 兴安林海兴安林海 丙丙 海南椰树海南椰树 丁丁 黄山迎客松黄山迎客松(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解析 (1)A (1)A(2)C(2)C第第(1)(1)题,甲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题,甲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区,A A项正确;雪域高原是指青藏高原;乙位于东北兴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固体废物监测员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茶叶加工工前沿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棉花栽培工协同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铲运机司机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快件派送员特殊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6年1月福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物理试卷试题
- 凿岩技术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4-2025学年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下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文化传播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公司OA系统维护协议
- 9.18事变防空演练方案3篇2025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
- 2025年充换电站项目建议书
- 成都银行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宠物医疗行业招商策划
- UL484美国房间空调器安全检验规范
- 民法总论讲义大纲4
- 国寿新绿洲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款)条款
- ARDS患者肺康复训练专家共识解读
- 生物防治技术-免疫接种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 中远海运(上海)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