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课件生理学血液_第1页
生理课件生理学血液_第2页
生理课件生理学血液_第3页
生理课件生理学血液_第4页
生理课件生理学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与生成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血 浆plasma血液红细胞 erythrocytes血细胞blood cell白细胞 leukocytes血小板 platelets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为40-50,女性为37-48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调节白蛋白40-48g/L血浆蛋白65-85g/L水平衡;维持酸碱度;。球蛋白15-30g/L防御;。蛋白原与血液凝固有关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

2、质 血液是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一)、血浆1、无机盐(见表3-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 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和肾功能。内蛋白质代谢状况3、其它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 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原和一些凝血因子蛋白114、血浆蛋白白蛋白: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蛋白原: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3、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 蛋白原:约24g/LA/G比值:1.52.5/L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保持内水分;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结合,延缓肾脏的排泄;作为载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等低物质;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抵御、细菌、真菌等;营养功能。13(二)、血细胞1、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为4050,女性为3748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二、血量 血量:约

4、占体重的78。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二)血液的粘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扩展阅读:高黏稠血症Ø 高黏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Ø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细胞性因素、血浆性因素、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如情绪、生活模式、吸烟、饮酒等。Ø 以上因素如发生或出现异常,就可发生血液黏稠。血流缓慢,如同时有内膜粗糙(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易形成血栓,发生心脑疾病。20(三)血浆渗透压Ø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透过半透膜的力量。Ø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

5、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调节毛细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23几点说明: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内外水的平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四)血浆pH值pH为7.35-7.45血浆

6、中的缓冲物质:NaHCO3 / H2CO3蛋白质钠盐 / 蛋白质Na2HPO4 / NaH2PO4(四)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pH<7.35=酸;pH>7.45=碱;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34一、造血过程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l 胚胎

7、早期:卵黄囊l 胚胎第二l 胚胎第四:肝、脾后:骨髓l 婴幼儿:骨髓、肝、脾l 4岁后:脂肪填充骨髓腔l 成人后,只有脊椎、髂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才能造血。二、 红细胞的生理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1012/L;Hb:5天内达200g/L(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成人)(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2.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Ø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

8、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降速率。时间(1h)内的沉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病情变化的参考。妇女在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 明显加快。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 化有关。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降速率。时间(1h)内的沉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4.

9、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裂的特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正常值:0.9%NaCl或5%葡萄糖<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二、红细胞的功能是氧和(一)红细胞中的Hb和CA的作用(二)RBC参与酸碱平衡的维持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在成年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2)过程造血干细胞中幼红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

10、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56(3)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铁:Hb必须原料。外源性铁内源性铁铁(20-30mg/d)蛋白 其他物血红蛋白红细胞质质红细胞被破坏后缺铁时,血红蛋白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58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叶酸和VitminB12:RBC成必需因子叶酸在体内须转化成四氢叶酸后,才能参与DNA的化需要维生素B12的参与。叶酸的转壁细胞内因子的通过回肠粘膜上特异性受体介导维生素B 收入血被吸内因子-维生素B12 复合物12中的维生素B12胃内回肠远端63缺乏叶酸或VitB12时

11、,红细胞成熟受影响,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 。Ø 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临床:叶酸吸收(常在2-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内导致贫血)Ø 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蛋白结合参入DNA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 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巨B12吸收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Hb 有 2 条肽链和2条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

12、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 分子。四、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干细胞缺氧、RBC或Hb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爆式促进因子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肾成、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T3、生长素骨髓PO2 RBCHb成细胞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生长素小结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83白细胞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5070吞噬并分解细菌等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0.55限制速发性过

13、敏反应,参与对蠕虫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01参与过敏反应、抗凝淋巴细胞(lymphocyte)2040参与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monocyte)38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吞噬杀灭外来微生物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Ø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Ø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

14、反应。Ø 趋化因子A:吸引、反应。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与对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细胞增多。病时,嗜酸性粒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淋巴细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干细胞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成细胞、内皮细

15、胞等(生成、-集落刺激因子(CFS)乳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骨髓(直接抑制或抑制CFS)四、血小板生理(一)、形态、数量及功能1、形态:无细胞核,两面凸起的椭圆小体,2-4m。2、数量:(100-300)×109/L。3、功能:维持壁的完整性;促进止血。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二)、特性1.2.3.4.5.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platelet release): ADP、5-HT、PF4、TXA2等; (platelet aggregati

16、on): 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过程;收缩:引起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形成局部高浓度,促进凝血。101血小板生理功能:()粘附并融合到内皮中,维持壁的完整性。()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内皮、平滑肌细胞和成细胞的增殖,有利于受损的修复。()在生理性止血中起重要作用。103第三节生理性止血凝血和止血作用:106凝血和止血作用:损伤:当内皮细胞损伤出胶原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彼此粘连成聚合体:血小板因子促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纤溶作用:血小板出的纤溶酶以及

17、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流的畅通。中血血小板的功能是维持内皮的完整性和生理性止血(一)血小板有助于维持内皮的完整性(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b)、内皮下组织(胶原)、血浆成分(Willebrand因子)影响粘附因素:Ca2+促进;蛋白激酶C抑制。粘附过程:小板粘着在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皮损伤出胶原血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松软血栓2.:血小板彼此粘连成聚合体过程:NO.1NO.2时相=可逆时相=不可逆时相;时相。2、影响致聚(诱导)剂:因素:.ADP与凝血酶ADP与剂量呈依

18、赖关系低中 高聚相1聚相2聚相先1后2ü ADP必须有Ca2+和的存在,且耗能。ü 凝血酶使血小板内的蛋白原蛋白原作用较强。.TXA2血小板表面激活血小板内磷脂酶A2激活血小板质膜中的花生四烯酸分离环加氧酶PGG2、PGH2血栓烷酶血栓烷A2(TXA2)血小板内cAMP、游离Ca2+ADP112.胶原是一种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不可逆;且与血小板释放同时发生。113抑制剂:PGI2 cAMP、游离Ca2+抑。机制: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cAMP,IP3、Ca2+、cGMP)浓度改变血小板。1153.:血小板受到刺激血小板因子等促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加固血栓。4.

19、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微管环状带和骨架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116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血小板与血栓:粘附+松软血栓;血小板因子等加固血栓;收缩坚实血栓。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和凝血酶原的激活;结合多种凝血因子,凝血过程。从而3.血小板与血小板5-HT收缩收缩的TXA2 、118 二、 血液凝固血凝(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一、凝血因子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123编号同义名IX血浆凝血活酶XStuart-Prower因子XI血浆凝血活酶前质XIIHagema(接触)因子X

20、III蛋白稳定因子XIV抗血友病因子XV高量激肽原(HK)编号同义名I蛋白原II凝血酶原III组织因子IVCa2+V前素易变因子VII前转变素稳定因子VIII前激肽酶(PK)凝血因子特点: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 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 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倾向;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不止的血友病。二、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Blood Coagulat

21、ion CascadeExtrinsic PathwayVII+VIIaTFXaXVVaProthrombinThrombinFibrinogenrFibrin monomeIntrinsic PathwayXIIXIIaXIXIaIXIXaVIIIVIIIaX凝血小结分类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内膜激活因子胶原外组织因子结合因子 因子X激活因子 凝血因子-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蛋白原蛋白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块)凝血因子分布全在血中组织和血中参与酶数量多少凝血时间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三、体内血液凝固过程受到多种负性调节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

22、凝血因子,在于:但血液在中凝固。1.体液抗凝系统:(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TFPI和肝素)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C1抑制物、1-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抗胰蛋白抑制物、助因子等。抗凝血酶是肝脏的球蛋白。Ø 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Ø 能使激活的因子、a 、a失活;Ø 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内皮细胞的糖蛋白。Ø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Ø 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蛋白质C是肝脏Ø 灭活凝血因子、;的V

23、itK依赖因子。Ø 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Ø 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蛋白溶解。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Ø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 抗凝活性;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Ø 可刺激内皮细胞来抑制凝血过程;Ø 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蛋白溶解;Ø 抑制血小板的与。2.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蛋白单体的吞噬。3.正常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

24、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4.血液不断,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5.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蛋白溶解。总结1.2.内皮的抗凝作用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活化的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等; 蛋白质C系统:灭活Fa和F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hepatin):主要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136 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凝血(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血小板因子,凝血。(3

25、)应用促凝剂:维生素、止血芳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凝血因子、,以凝血。(4)局部适宜加温:凝血酶促反应,凝血。(二)延缓凝血Ø 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 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Ø降低血液温度。Ø 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Ø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凝血时间: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l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正常人为412min,主要反映自F被间。激活到蛋白形成所需的时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l凝块回缩,出淡

26、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serum)。血清和血浆的区别:由于凝血过程中一些凝血因子被消耗,故l血清和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蛋白原和F、F、F、FX等凝血因子,但也增加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物质。的139三、蛋白溶解(fibinolysis)概念: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过程:_+_+蛋白降解产物蛋白(蛋白原)纤 溶 酶纤溶酶原激 活 物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激活物抑 制 物抗活化素抗纤溶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42第四节血型一、ABO血型系统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二)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一、

27、ABO血型系统(一)分型原则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IgM)。注: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H抗体。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p 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特殊抗原l 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一些与红细胞相同的血型抗原外,还有有的抗原。l 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

28、LA)。l HLA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抗原系统,在体内分布广泛,是引起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最重要的抗原。l 由于无关间HLA表型完全相同的机率极低,所以HLA的分型成为法医学上用于鉴定或亲子关系的重要之一。l 人类血小板表面也有一些特异性的血小板抗原系统,如PI、Zw、Ko等。l 血小板抗原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150(二)发生与分布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A和B是显性,O是隐性。型表现型OO AA,AO BB,BOABO A BAB(三)血型的鉴定二、Rh血型系统(一)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Rh-:无D抗原为Rh (苗族12,塔塔尔族16)99)(二)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内,通过体158l Rh抗体:为后天获得的免疫性抗体。是一种 IgG( 较小),能透过胎盘。l 临床意义:Ø 再次输血时,可能导致凝集反应。Ø 再次怀孕可能会出现死胎。161(三)临床意义:1. 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