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二课_第1页
岳麓版必修一第二课_第2页
岳麓版必修一第二课_第3页
岳麓版必修一第二课_第4页
岳麓版必修一第二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吉林高三模拟)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书省与门下省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B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权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权有利于加强皇权D认为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权是完备权力运行机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唐太宗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为了让它们互相监督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见解近来有人护己

2、之短,于是产生仇怨隔阂。有的人为了避免产生私人恩怨,明知决策是错误的也不加驳正,因顾及某个人的情面而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的灾祸,这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了中书省与门下省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义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等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符合材料要求,故

3、选C项。A项是秦朝的措施,D项不能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均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2·昆明高三质检)“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制度因素是()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可知,这与科举制相关

4、,D正确。世官制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官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推荐官员,察举制依据人物品行自下而上推荐官员,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2012·浙江五校)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是历史最悠久的帝国行政样板。”关于这一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B宋代以后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形式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气D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八股取士成为科举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在明朝,B符合题意;隋朝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A正确: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

5、官紧密了解起来,有利于推动社会重学的风气,C正确;科举制以考试为形式、以才学作为选官的依据,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D正确。5.孙中山曾说:“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下列属于“专管弹劾的官”的有()秦朝御史大夫唐代门下省宋代谏院明代都察院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题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所述官职(机构)都是不同时期设立的具有监察职责的官职(机构)。6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

6、“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宋太祖时,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故选C项。7(2012·南昌模拟)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周秦之制”是指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和秦朝时推行的郡县制,由“兼用之”可知D正确。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A不符合题意;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B错误;C属于加强君权的做法,与地方制度无关。8(2012&

7、#183;大连测试)针对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晁错主张“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目的一致,结果一致B目的不一致,结果不一致C目的一致,结果不一致D目的不一致,结果一致答案:C解析:晁错主张削掉王国,贾谊主张建立更多的王国,他们的目的都是要解决汉初的王国问题,巩固封建统治,但二者实施的结果却完全相反。9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的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社会安定答案: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能力。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强化了皇权,结束了割据局面,从此,地方势力已经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但是也造成了“三冗”,造成宋朝的贫弱局面。10(2012·长沙质检)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记录了其对某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地方设立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和掌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三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中央。在地方最高一级机构中,军事、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省、府、县递相统领的体制,则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和地方分区管辖。A秦朝专制主义中央

9、集权制度的确立B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C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D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三司”即可判断这属于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选D。11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

10、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答案:B12(2012·潍坊检测)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理解正确的有()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了“人性”君主专制有害无利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中马克思认为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人不被当做“人”看待,正确;由材料中的信息“专制制度必然具有

11、兽性”可知正确;专制制度是与“人性”不相容的,正确;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4分)(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

12、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整理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

13、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

14、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考察能力;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

15、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选拔官员(人才)标准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比较论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一是注意题目的要求,二是从材料一、二中分别提取秦朝至南北朝、唐朝选拔官员对“德”“才”的要求,然后总结归纳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语言要简洁。对于变化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对材料信息背后隐含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如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员标准变化的原因要了解儒家思想影响的不断扩大;不同时代采取不同的选官标准,说明选官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唐朝选官标准更加精细

16、,说明对官员要求的提高等。对于第(2)问,一要注意对材料三的信息进行认真解读与思考,如近代选官(人才)标准与古代相比的变化的原因等;二是通过材料的出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因素;三是注意题目的要求。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材料二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材料三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

17、(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材料四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材料五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4分)(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及实施结果。(6分)(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目的?(4分)(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10分)(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4分)答案:(1)统治者实行分封制。(2)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广封刘姓子弟,以巩固西汉统治。结果:诸侯势力强大,不服从中央号令,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3)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 (4)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置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政事。(答“用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削夺中央大将或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结果: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