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_第1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_第2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_第3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_第4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潮的萌发、维新思想的成熟、民主共和思想的兴盛、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发动了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2、胜利。1.把握基本线索:注意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2.加强联系比较: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由此来分析理解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和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与特点。注意与必修一政治救亡、必修二近代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树立正确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探索还是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情景问题切入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于1862年8月设立的,以教授外语和西

3、学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但遭到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正式开学时只招到了十名学生,但它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和西学学院。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交汇与碰撞中谁输谁赢?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如何艰难迈上近代思想文化征程的呢?学习目标引领课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难点“中体西用”和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睁眼看世界”讲述近代中国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本课第二目“维新变法”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

4、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概况及影响。本课第三目“走向共和”讲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的思想历程。三目呈递进关系,图示如下:自主预习梳理【答案】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抵御外来侵略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族矛盾尖锐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变法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专制君主天演论进化论爱国主义君主立宪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89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建立民国1907 革命 建立共和政体 民主思想 舆论 君主立宪 1912 民主共和国重难疑点探究1对“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评价消极

5、:由于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不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也是不深刻的。他们不懂得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知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制度。而林则徐、魏源他们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的局限,再加上阶级属性的束缚,使他们爱国,却与忠君相联系;他们有维新的倾向,却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他们想有所改革,却意在延长清王朝的寿命。所以他们的主张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也没有付诸实施,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有限。积极: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

6、深刻变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他们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他们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特点:(1)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成因:(1)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新思想,以减少变法的阻力。(2)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3)康有为本人是一

7、位古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取“儒学”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评价:(1)进步性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梁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康梁维新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

8、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3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异同派别项目维新派革命派相同点主张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2)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不同点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典型例题示例【例1】(2011·北京文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解析】近代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

9、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答案】A【例2】(2011·全国卷文综·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论:“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10、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解析】瀛环志略,1844年,徐继畬完成书的初稿,1848年秋瀛环志略刊行,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经济状况。徐继畲突破根深蒂固、夜郎自大的天朝意识,将中国定位于世界一隅,显示出其放眼世界的眼光。而且,徐继畲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西方民主制度,尤其对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及美国的民主制度,更是不吝惜笔墨大加赞赏。可以说,徐继畲是最早向国人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启蒙思想家。以徐继畬的身份地位“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绝不可能,他有几个脑袋,因此A、D两项错误;徐氏不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排除C项。本材料对华盛顿的推崇只能证明作者已经

11、开始反思中国当时的制度。【答案】B【例3】(2011·天津卷文综·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解析】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其他三项都有关。【答案】D【例4】(2011·安徽·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

12、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解析】该类题,更加考查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言论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排除A。“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强调中西文化

13、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论战。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B。“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出自严复的言论,关于“中体西用”论,严复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而目耳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

14、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严复借用生物有机论来谈文化结合,认为肢解地学习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功的。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所以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随堂巩固演练一、选择题1.(2011·广东增城三模)下图是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杂支清单【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意开销清单中“购大鱼雷艇”“ 后膛钢炮”“ 驾驶学生应习各种洋书”“ 北洋

15、水公”等信息可知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选B项。2.(2011·西安中学模拟)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下列各项中体现“道咸之学新”的是()【答案】C【解析】解题时注意“道咸”指的是道光和咸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和洋务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3.(2011·西安中学模拟)“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最主要的政治主张是()【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大圣改制”“通变”“训谕国

16、人”等信息可知是戊戌变法,故选C项。4.(2011·西安中学模拟)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是()【答案】C【解析】 先进思想家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不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广泛地发动群众。故选C项。5.(2011·西安中学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

17、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即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事后(即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

18、,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的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是什么?(3)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5)戊戌变法运动在历史上有何影响?【答案】(1)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2)孔子改制考。(3)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4)不正确。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5)

19、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课后强化作业一、选择题1.(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共举一民为君”,这与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似。故选D项。2.(2011·青岛一模)“康有为认为,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大学里的平天下等说

20、法,都是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的具体表述,所以,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古已有之”C.康有为认为孔孟学说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D.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答案】D【解析】“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这一点材料中没有体现。3.(2011·晋中二模)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

21、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和“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全然失败完结”,可得出梁启超不赞成用进化论而主张用治乱论看待人类历史。故选B项。4.(2011·合肥)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他不敢与封建文化

22、彻底决裂A.B.C.D.【答案】D【解析】“跪着造反”包括“造反”和“跪着”两方面,体现了“造反”,体现了“跪着”。 5.(2011·福州)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主流思想的是 () 【答案】B【解析】“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体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6.(2011·福州)“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

23、变迁的不满()【答案】D【解析】“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7.(2011·惠州)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A.清朝封建制度 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统治 养兵练兵之法【答案】A【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是指清朝封建制度,是“屋子”,“用”是西方先进科技,是“材料”。8.“洋人制胜之道,专以轮船、火器为先又本之天文度数,参以勾股算法,故能巧法其中。”体现的观点属于()【答案】

2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强调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这一派别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中国技术的落后,但仅限于物质层面。这与洋务派的观点是相符的。9.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说明魏源的思想()【答案】B【解析】“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说明魏源的思想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故选B项。本题A项具有很强的干扰性,结合所学和材料可知,魏源在本质上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制

25、度及其思想,A项所述其含义是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但保留思想残余。10.(2011·上海市单科历史·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严复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就后来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其主张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最终走的是无产阶级专政道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11.(2011·四川卷文综·17)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

26、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答案】C【解析】清末顽固派和维新派都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这是政府不信任百姓(图中“政府视百姓之程度低”),老百姓更不信任政府(图中“百姓视政府之程度更低”),其解决之道就是尽快设议院、开国会等,实现政治民主。12.西学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关于西学东渐的评价,正确的有()是中国文化主动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其思想主流是救亡图存以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告结束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表述不正确,中国人接纳西

27、方文化是被动的。洋务运动失败,仅仅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自救式运动挽救不了危亡之际的民族,在这之后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努力也为此历程的内容,故表述也不正确,答案选B项。二、非选择题13.(2011·全国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

28、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 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

29、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2)异:王韬主张学习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同:两人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从中国传统思想来论证近代民主思想的合理性。(3)关系:都主张重视人民,近代思想家们从民本中汲取重民、贵民内涵,成为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之一。近代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A、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B、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C、近代教育的兴起和留学风气影响;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设计主题为“政治民主化”,把中国古代的“民本”和近代中国人对东西方民主的认识理解整合在一起,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