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1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2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3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乐器( ) 弹奏( ) 发动( ) (2)洋洋乎若江河 如果( ) 好像( ) 你( ) (3)志在流水 志向( ) 记住( ) 记号(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足够( ) 值得( ) 脚(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

2、高山( ) (2)巍巍乎若泰山( ) (3)少选之间( ) (4)洋洋乎若江河( ) (5)伯牙破琴绝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_(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文中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 _,是因为_。文中_和_两个动词写出了伯牙_的心情。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2. 阅读理解。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3、漫浪:_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_2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_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_4第一句名言启发我们读书要_,由此,我想到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孔子“韦编三绝”、_、_。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请写出一两点来。_3.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注

4、释)他:指猴王孙悟空。簪冠着服:戴上帽子穿好衣服。1选文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我还知道这部书和另外三部书_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猴王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A.不让左右仪从跟随,好在亭上休息一会儿B.不让左右仪从跟随,以方便偷摘蟠桃3把文中描写猴王摘桃、吃桃的句子画上“”。4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猴王偷灵丹B.猴王偷蟠桃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夫子”指的是_。2孔君平由“_”而

5、联想到小儿姓“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_5. 小古文阅读。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6、(注释)赦:免除或减轻刑罚。反:同“返”,返回。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坐:同“座”,座位。女:同“汝”,你。折节:放下身架。振:同“赈”,救济。吊:慰问。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厚遇宾客( )A.相遇B.对待,款待C.机会2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置胆于坐( )A.坐下B.椅子C.座位3“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4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 )描写。A.语言B.心理C.动作D.神态5勾践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_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7、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这段文字选自_。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4)其人弗能应也。_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A

8、.言过其实的人。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7. 阅读理解。钟氏之子钟毓(y)、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注释)令誉:美好的声誉。语:对说。敕见:奉皇

9、帝的诏令觐见。昼寝:午睡。托寐:假装睡着。酒以成礼:饮酒是用来完成礼节的。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欣,高兴。然,的样子。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小名胡儿。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未若:

10、不如,不及。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推测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1)复问会:“卿何以不汗?”(_)(_)复: A回去,返回。 B回答,回报。 C又,再。 D重复,重叠。何以:A用什么。 B为什么。 C怎么样。 D做什么。(2)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_)(_)值:A价格,价钱。 B物和价相当。 C值得,有意义。 D遇到。服:A衣服,衣裳。 B承当,担任。 C信服,服从。 D吃(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_(2)未若柳絮因风起。_3读上面的小古文,借助注释理解

11、文意,完成练习。(1)选文(一)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钟繇的儿子_和_。(2)选文(一)写了钟氏之子的两件事,请你用通俗的话简单概括一下。第一件事:_。第二件事:_。(3)简单分析选文(一)中两个孩子的特点。对号入座。兄弟俩虽然都聪明,但性格上各有千秋:_遵守礼法而知畏惧,有忠臣的品格;_则和钟毓不一样,他有智谋、有勇力。4分析选文(二),探究语言的魅力。(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上面这句话概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咏雪的时间是_,人物是_,事件是_。(2)选文(二)中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谢太傅认为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看法。“撒盐空中”一喻好,雪

12、的颜色与下落之态和盐比较接近。“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一种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_(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怎样的家庭氛围?这些词语营造出_的家庭氛围。8. 课内阅读。自相矛盾楚(ch chu)人有鬻盾与矛者,誉(y y)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w w)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f)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

13、之于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4假如你是楚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9.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 )信度,无自信也。”(1)给加点的字注音。(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度第一个:_ 第二个:_操_遂_(3)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ng y

14、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_11. 阅读理解。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

15、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辟)(历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1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用“”标出来。2用“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比作_,说明了_。3老虎进攻的

16、招式是_、_、_,武松应对的方式是_、_、_。4武松在面对老虎的进攻时,连续三“闪”避其锋芒,从这个“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5武松不直接正面同老虎进行搏斗的原因是( )A.老虎太凶猛了。B.武松害怕了。C.武松是在避其锋芒,耗尽老虎的力气,挫伤老虎的锐气,再寻找时机打虎。6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_12.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卖。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或:有的人。弗

17、:不。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_(2)其人弗能应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和“_”是自相矛盾的。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孔君平_,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_。孔_曰:“_。”儿应声答日:“_。”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_)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_)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_)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_)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_)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滥(ln)竽(y)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n)食(s)以数百人。宣王死,愍(mn)王立,好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